如何让《卖米》的母女安详

2018-02-11 02:21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 2018年19期
关键词:小农规模化人口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最近,北大才女张培祥写于十几年前的文章《卖米》再次意外地在网络上被很多人阅读转发。说意外,是因为这篇旧文此前曾因为情真意切,加之作者曲折的人生故事而被人熟知;十多年后世事变迁,这篇文章再度被关注,真让人有一种不胜唏嘘之叹。

但细想,《卖米》的再度受关注也不意外。最近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农产品销售领域出现的问题,从“悲情苹果”到“供销菠萝”,无一不指向农业一直存在的“卖难”问题。只不过《卖米》更具有代表性、且更能触动人们的情感。

农产品的“卖难”问题由来已久。“卖难”可称得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过剩的一种“甜蜜的烦恼”。但曾经的“甜蜜”延续到今天已经越来越苦涩、难堪。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这么多年了,“卖难”问题还在困扰着农民?我们何时能够不再看到张培祥所描绘的那个有米难卖的伤感画面?

客观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我们地少人多等农业自然禀赋和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在解决13亿人温饱问题之后、吃好问题之时,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需要推进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过去我们认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规模化。近些年在城镇化带来农村人口转移的背景下,农业土地流转、农业托管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农业提升规模化,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不断兴起壮大,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处于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的新的时期。但中国农村人口要转移多少才好?农业规模多大才合适?农民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小康社会的共享者?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我们,给出自己的答案,找到成功的路径。而这一点没有谁能给出我们现成的方案。

因此,《卖米》的难题不太可能简单靠人口转移和规模化来解决,需要按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统筹,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探索新路。中国农业主体的小农模式和适度规模将会是中国特色农业相当长时期的常态,我们需要在这个前提下耐心务实久久为功。比如乡村振兴的第一个目标“产业兴旺”是重要的基础,要从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入手,根本长久地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这里面就有一个大而强与小而美的关系。中国农业要做大做强,与农户在现实条件下如何通过“小而美”实现小康,是并行不悖的。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引领下,在农村电商普及的支持下,在精品农业发展道路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培祥的《卖米》故事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结尾!新时代的农民也一定能续写出《卖米》的精彩篇章!

猜你喜欢
小农规模化人口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