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2018-02-12 17:18史慧俊
乡村科技 2018年33期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

史慧俊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都市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可以在城乡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生产、展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都市周边乡村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拓展都市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促进现代都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都市农业的兴起

都市农业,又称“都市之肺”。都市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污染防治和景观营造,为城市供给绿色农产品,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并可保持和继承农村的文化传统,发挥教育功能[1]。

西方都市农业发展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早,德国经济学家屠能早在1826年就确立了都市农业的基本发展理论——“屠能圈原理”,这种理论一方面假设都市农业“孤立”存在,这些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成本上与其他农村地区没有差别,单从生产运输的供应距离来看,都市农业会围绕城市做同心圆向外延伸。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这是立足于城市生活结合乡村生态的福利思想。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中首次明确提出“都市农业”一词。20世纪中叶,美国的一些农业经济学家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都市农业的提出是由于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城市居民消费群体变大。都市农业的发展不再单纯考虑产出,而且需要兼顾生态,城市居民开始追求绿色、宜居、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生活高压、人口密集等问题的出现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城乡互动体验生活的需求,都市农业的功能随之扩大。

2 都市农业的特征

2.1 地理区位的独特性

与传统农业、城郊农业不同的是,都市农业分布在城市发展扩充的中心或者间隙区域,这种农业类型和城市的互动关系不仅是农产品的供给,而且在供给的便捷性上大有区别。另外,都市农业除了满足附近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给需求外,还能满足城市休闲、环境调节等方面的需求。

2.2 生产技术和方式精细化

首先,由于距离城市近或者说是城市“拥抱”的距离,使得都市农业在生产资料、农业技术、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受到城市集中、集约、高效的影响和带动,因而都市农业活动的技术含量更高。其次,城市居民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也使得都市农业在产品生产、加工、存储等方面必须满足城市居民需求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同。最后,城市用地紧张、成本高昂,也使得都市农业不得不采用更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变相地降低生产成本。

2.3 生产加工复合化

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都市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最大的不同就是农业生产的复合化程度比较高。一方面是农产品质量,无论是外形还是质感都需要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另一方面是都市农业生产区域的“产—供—销”一体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农业生产地区[2]。

3 都市农业的功能

都市农业作为服务城市但又依赖于城市的特殊农业存在形态,主要承载了以下功能。

3.1 促进经济发展

都市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都市农业生产是城市得到生活需求的供应链的一环,高效、优质的都市农业生产必然会带来丰厚的产出和回报;二是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生产、生活都将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必然建立供给—需求—供给的经济生态链,产生经济循环的良性互动。

3.2 满足社会需求

一是满足社会休闲需求。通过开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心情、陶怡情操、回归田园、减轻压力的休闲、娱乐需求。二是满足都市居民文化教育需求。通过组织农业参观、农事体验、农业展览、农事节日和农业风俗活动等,来教化民众对农业科技、农事节令、农业民风民俗的学习、体验和农科科普,乃至传承农业精神、农事文化。

4 都市农业的分类

根据都市农业的发展途径、经营目的、资源类型、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差异,都市农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4.1 农产品加工型

农产品加工型是指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产品借助现代工业化科技手段进行批量生产或加工,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进一步高效化、集约化、精细化的拓展和提升,把农业发展成为高效、持续、集约的新型农业产业,如通过社会企业资本的注入,培育农业加工、销售、出口型大型农产品基地等。

4.2 农业观光型

农业观光型是指借助农业技术,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规模化、场馆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加以呈现,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验需求。如各类花卉、水产、动物饲养观赏园、游艺园,还有依托各种农业器具、农业作物、农地资源开展如农事体验等类型的都市农业园区。

4.3 高新科技农业型

高新科技农业型,主要是借助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普、农业展示、农业观光等功能的高新科技馆、示范区,为居民充分展示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化含量和水平。

4.4 生态型农业

生态型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观光旅游业、获得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要目的。通过发展生态型农业,还可以扩大城市周边绿化面积,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绿岛效应,改善城市的地域微环境,将城市建设为生态宜居型城市。

5 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由于现代都市农业和都市休闲业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时很难区分。综合目前我国各地都市农业发展情况和学者的研究,都市农业发展有以下模式可借鉴。

5.1 政府主导推动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推动发展模式主要是在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前提下,科学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支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氛围,来支持和引导当地都市农业的发展,确保地区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重点在于政府几乎全程参与都市农业发展中规划、经营、管理、推销等各个环节,统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5.2 合作组织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和农户合作开展招商引资、举办大型活动等对都市农业进行对外宣传,企业利用资金、管理和销售宣传网络优势,吸引居民积极参与餐饮、住宿、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这种发展模式的重点是以企业为主导,整合闲散的农户,采取“科学、合理、统一”的顶层规划设计思路,树立全方位经营管理和商业开发理念,通过规范、科学的管理,引导村民自发地改善周边环境,开展各项统一的旅游接待服务活动,从而达到扩大客源、增加收入水平的目的。

5.3 企业或个人组织模式

企业或个人组织模式,主要依靠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对都市农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前景的研判,充分利用政策调控,发挥企业或个人力量,通过发展购物、服务、住宿、餐饮等农业休闲旅游,带动特定都市农业发展区域的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生活习惯、从业结构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变。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并创造周边良好的治安、交通、医疗、卫生等条件,对都市农业整体环境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开发和建设。

6 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议

6.1 科学统筹,积极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政府组织部门,要加强发挥在政策扶持、规划指导、产业布局上的作用,注重突出都市农业在产品特征、生态保护、居民利益共享中的积极面,务求以当地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和风情特色为内涵,争取打造都市农业品牌。积极探索适合各地都市农业发展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尤其要在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形式、社区利益保障、政府发展管理和乡村居民参与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创新体制机制,为都市农业发展减少“人为”上的制度障碍,用现代城市发展的思维,来勾画和推动都市农业协调快速发展[3]。

6.2 循序渐进,健康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作用。通过政府的宏观指导,可以从制度层面先行设计、科学指导,做好各类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可以在政策方面予以引导,为都市农业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包括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可以发挥政府高效组织作用,集聚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和要素,能够对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可以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理顺都市农业建设管理体系[4]。

6.3 重视保护,持续保障都市农业发展

为了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全面系统地做好各类资源的普查、统计、梳理工作,如对农业资源、产业资源、景观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民俗资源、名人名居资源、古村古镇资源和古建筑、古树名木资源等进行系统性的普查统计,摸清地方现有资源的状况,从全局、全域的视野,制订科学、规范、合理的规划,让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属原有资源特色,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6.4 培养人才,强力支持都市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重视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专业人才才会有先进经营理念和高效的经营管理。因此,不仅要积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养,而且高校要重视对都市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对都市农业的行政或行业组织管理人员要从严、择优选任,确保管理人员的专业性[5]。

猜你喜欢
都市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