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研究

2018-02-12 17:18吴国荣李泳星
乡村科技 2018年33期
关键词:农村干部乡土战略

吴国荣 李泳星 何 柳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差异日益扩大,因此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由于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日益富裕,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乡村文化流失的现象愈加严重。国家应在振兴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农村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乡土文化的内在含义

我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滋生和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乡土文化能够充分反映某一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特定地区内人文历史、意识形态的载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超过了农村,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逐渐衰退。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包括民俗风情、寓言传说、古建遗存、生活方式、村规民约、家族族谱和历史传统等诸多方面[1]。

2 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大家都应做到全面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要始终把保护文化放在首要位置。深入、全面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要求大家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同时要去其糟粕;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又要保护其特质,要将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如传统建筑、乡风民俗、工艺制作等),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乡民勤俭持家、和睦相邻、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2]。

3 乡土文化衰落的原因

3.1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人才流失

城乡一体化建设使乡村逐渐向城市靠拢,地方拆迁、新建使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建筑逐渐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致使乡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其中不乏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传统乡村面临老龄化趋势,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无法担任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人才短缺导致乡村文化逐渐衰落。

3.2 农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不重视乡土文化保护

由于一些基层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低下、观念落后,他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贯彻国家部署的方针战略,只能片面地理解方针内容,使得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忽视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他们认识不到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管理乡村,使得部分乡土文化遭到严重损坏。

3.3 乡土文化保护制度不健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使乡村在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同时,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保持其原有的特色,要突出乡土文化的魅力。但是,各级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不能从整体性、长远性、保护性上进行全面规划。实行战略规划时,只是在人文情怀、乡俗民风、地方特色等方面浅层次地挖掘乡土文化的特色,忽略了乡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元素,使得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了“空划”,战略规划脱离实际需求,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3.4 乡土文化保护资金不足

近年来,政府愈加重视乡土文化保护,在乡土文化保护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多,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来说,地方财政收入本就是待以解决的难题,根本无法拿出资金投入到当地的乡土文化保护工作中。同时,由于统筹资金的体制不完善,项目资金投入较少,使得许多重要的乡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逐渐衰落甚至面临消亡。比如造纸技术,由于传承人得不到国家、政府的保护与资助,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所以,资金匮乏是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面临的一大难题。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4.1 加强文化引导,保障人才引入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依赖于人,许多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传承人来实现的。政府应鼓励和重视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加大力度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政府应把乡村文化中优秀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和物质条件[3]。同时,政府应出台农村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号召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解决农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政府也应提倡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建设,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使农村老龄化趋势得到缓解,坚持农民是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

4.2 对农村干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农村干部是乡村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实践者,起着先导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认识和语言行为都直接影响着农民。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支文化素养高、农村实践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农村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政府在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上要严格要求,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文化知识培训。同时实施大学生村官等相关政策,鼓励高级知识分子投身农村建设,为农村建设注入新的血脉,用创新理念来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

4.3 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制度

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是一个地区文化符号的特定表达和精神载体。在乡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所呈现的乡土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正如苏南乡村提出的“苏南模式”把共同富裕、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和尊重集体经济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实施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全国各乡村集体效仿,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鉴于此,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各个乡村的文化差异,深层次挖掘本地区的地方性文化,找到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平衡点。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重视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性、长远性。

4.4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统筹多方资金

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时间长久、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资金或资金投入不足,便不能有效地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政府应加大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文化保护基金体系,用于房屋建筑修葺、传承人的补助和建档工作经费等。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低息、无息甚至贴息的信贷支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入资金用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资模式,为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4]。

5 结语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传承文化、在保护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村干部乡土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县级党校要围绕农村经济市场化加快培养经济型农村干部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农村干部贪污土地征用补偿费的法律认定
读《乡土中国》后感
完善农村干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从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