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化”为目标的农村居民点精致化重构研究

2018-02-12 17:18叶申武
乡村科技 2018年33期
关键词:凤阳县生活圈居民点

叶申武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活化”与“精致化”重构之间的关系

“活化”是使农村居民点重新拥有活力,是一种结果,是农村最终达到的状态和现象;“精致化”是一种手段,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要求,从体系、交通、文化、产业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农村达到最终状态的精致化手段。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活化”指导着“精致化”,“精致化”反映着“活化”[1]。

2 凤阳县概况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隔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部和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接壤。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安徽省境内最原始的陆壳地区之一。

3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及现场调研获取资料,利用综合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调研期间,首先通过镇领导了解全镇发展状况和愿景。其次,将问卷分发到农户,内容涉及村庄基本信息、家庭改善住宅计划、外出务工情况、家庭受教育人员、家庭收入和基础设施投入期望6个方面,共发放1 8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745份。

4 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特征及问题

4.1 村庄分布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凌乱

凤阳县现状人口77万,全域面积1 949.5 km2,有15个乡镇、223个行政村、1 616个自然村。其中,行政村人口500人以下占40%,500~1 000人占44%,1 000人以上占16%。自然村人口200人以下占24%,200~600人占36%,600~1 000人占29%,1 000人以上占11%。由此可见,行政村人口在1 000人以下的占4/5,自然村人口在200~600的占1/3。可见村庄数量多且规模小,布局分散凌乱。现状村庄规模和人口分布密度相差较大,其中官塘、武店、西泉、刘府、府城、临淮关、板桥和枣巷几个镇人口密度明显大于其他镇。

4.2 村庄设施配套不足

4.2.1 公共服务设施。村庄人口分布不均匀,加之村庄空心化,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置与运营造成困难。现状乡村公共配套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美丽乡村中心村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自然村公共服务设施极为匮乏。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可以看出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出现两大极核:府城—临淮关公共服务极核和刘府—武店公共服务极核。

4.2.2 基础设施。经过现场调研,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2018年凤台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中重点开展了水利交通、电力等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状村庄基础设施仍然不足,覆盖率还须进一步提升。

根据各个乡镇给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的分布,通过GIS生成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图,分析可得到府城镇相对承载力最大,临淮关镇、板桥镇、大庙镇、小溪河镇和刘府镇承载力相对较好,其他10个乡镇基础设施承载力相对较低。由此可以得出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各乡镇差异较为明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处能力更是有待加强。

4.2.3 道路交通。凤阳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运四通八达,合徐、宁洛、蚌淮、徐明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合蚌客专)、水蚌铁路、津浦铁路穿境而过,宁洛高速凤阳支线已建成通车。

虽然凤阳县交通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总体交通过度依赖环蚌埠交通网,高等级道路南北差异化明显,相比较而言,中西部交通条件优越,与邻近县市联系方便,刺激了经济发展,东北部及东南部交通条件较差,骨干交通网覆盖能力弱,可达性差。

5 农村居民点“精致化”重构建议

5.1 建立多元化的片区镇村体系

传统的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是从人口预测、职能和等级体系、规模等几个方面进行重构。本文将从村庄产业联动发展及城乡互利角度出发,构建以乡村为单元、乡村带为架构的村镇体系,打破纯粹的等级规模结构,重点分析城镇吸引力、景区影响力、现存自我发展动力的作用关系,形成以空间分区为单元的城乡体系结构[2]。

5.2 以效益优化为目标,构建城乡生活圈服务体系

生活圈指的是居民为满足其生产、生活需求,出行时(包括购物、通勤与休闲)所形成的时空范围。本文重点研究服务居民生活、需求潜力打、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以效益优化为目标,构建城乡生活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共享共建。按照空间界限、服务人口规模,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特征,将服务全分为4个等级:基本生活圈,提出村级设施配套标准,以步行15~30 min为考量;一次生活圈,多村共享设施布局指引,以自行车15 min为考量;二次生活圈,乡镇及共享设施统筹布局,以自行车30 min为考量;三次生活圈,县级区域性设施统筹布局,以机动车行驶30 min为考量。建立以生活圈为基本载体的乡村单元后,县域约90%的农村居民可在15 min内到达所在生活圈服务中心。

6 结语

本文对凤阳县县域居民点体系重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凤阳县县域城乡居民点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影响县域城乡居民点重构的因素,进而从镇村体系和居民生活圈两方面对居民点重构进行探讨。农村居民点重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须通过试点建设总结经验教训,再进行大规模推广。基于农民、农村、农业层面,从农民社会保障提供与公共设施的配套等角度进行探讨。此外,应加强土地规划、村域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研究,保障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凤阳县生活圈居民点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安徽凤阳县:新型农业种养模式促增收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探析——来自凤阳县的实践案例
基于GIS的凤阳县初级中学布局分析研究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