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身份转型问题研究

2018-02-13 12:34
乡村科技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长春市转型

张 楠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1 身份转型的尴尬

在本文中,失地农民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征地而失去原有集体经济组织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权但未更改农村户籍,也未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农民。

费孝通[1]曾经提出,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国家,农民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们有其固有的地缘和血缘关系,而这种关系构成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网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在短时期内打破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思想谈何容易,一旦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被打破,失地农民将很难适应。

所谓失地农民身份转型,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使失地农民摆脱农村生活模式融入城市生活,包括户籍转型、职业转型、消费观念转型、生活方式转型等。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并不容易,需要经历“过渡阶段”。“过渡阶段”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前期是指传统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转变为失地农民;中期是这一群体向城市居民群体的生活方式进行转变;后期是这一特殊身份群体完全融入城市生活。

2 居住安置的转变

征地后的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兴隆山镇隆西村村民由政府集中安置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北区的兴华园小区中,住宅区基础设施完善,水电暖齐全。每户住房面积及户型分配根据长春市拆迁管理条例计算和分配,拆迁前后工作统一由政府专门设置的拆迁办指挥和调度,工作透明,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所以,农民的重新居住安置问题早在2010年已得到了妥善解决,近年来随着住宅区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已经逐渐适应并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失地农民搬入新家后的日常消费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宅区周边商业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设有兴华购物中心、农贸市场、饭店、洗浴中心、长春欧亚商超购物中心、长春市惠民银行和农村信合社。政府服务到位,在住宅区中心有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奋进乡管理委员会和公安部,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咨询平台。

原来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是自家烧火供暖、劈柴做饭,这种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外出打工或务农的家庭也要每早每晚添煤来取暖。大多数家庭的厕所都在室外,农民常常风趣地讲“冬天在室外上厕所是很冻屁股的”。一般农家里不能洗热水澡,要去离村子很远的镇上的澡堂洗澡,即使是炎热易出汗的夏季也不能经常洗澡(少部分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可以缓解这种问题,但到冬季往往无法使用太阳能)。类似还有很多生活的细节都会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的幸福感。所以住上楼房的农民普遍对政府的安置和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因为靠农民自身的打拼在城市里买楼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批正规拆迁的合理分配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切实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再次就业的艰辛

随着“三农”问题的社会热度不断上升,近年来失地农民这一特殊身份群体在学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难及身份转型困境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失地农民不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更重要的是权利和利益受到了损失;第二,政府给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太少,一次性发放全部征地款项不合理,这样的货币安置方式不能代替充分的保障制度,应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第三,农民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素质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现代化劳动市场需要的技能,无法达到高精尖或者中层岗位的要求。

长春市宽城区兴隆山镇隆西村原本的耕地面积就很小,平均每户人家的耕地面积是426.7 m2,靠农作物收入不能满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隆西村在原住地时就有大部分人在轻工业厂、市内商场打工或到劳务市场打零活赚钱,或者做个体经营者,依靠劳动报酬所得收入来维持生计。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无法进入高精尖行业,也很难通过参加考试选拔进入体制内工作,所以基本上从事的是体力劳动。

4 路径转型的契机

政府的一次性土地补偿金的发放机制刺激了部分农民投资商铺和房地产的积极性。因手里有了闲置下来的一笔钱和商业环境的引导,所以很多农民购买了门市房,越来越多的个体经营进者入了中小型水果超市零售业、餐饮业、批发行业、孕婴童行业、娱乐消费行业、旅店宾馆行业和化妆品直销行业,还有中小学生课后辅导班、幼儿园、艺术培训学校等教育行业。通过个人创业,很多失地农民,得到了经济回报,也实现了个人价值。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发家致富模式会迅速带动熟人社会网络中的旁观人群。这一点与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网络有非常大的区别。一旦有一户人家成功赚钱,那么在原来地缘连接密切的乡村社会中的邻里乡亲会模仿并学习,也就是先富带动后富。

大部分失地农民都愿意为提升自身的非农劳动技能而积极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这对于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路径转型无疑是一种利好。但笔者发现,这些致富家庭在原来未搬迁到楼房之前,在没有获得征地补偿款之前就有比较受当地人认可的经商头脑,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些农民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奋斗,但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成为阻碍农民致富的主要因素。

5 转型失败的分析

除了一部分个人创业经商致富的农民,大部分农民还是选择一份不累却也不怎么赚钱的工作,维持在普通的生活水平。很多农民以前只是进行简单的消费,面对突然的财富有些不知所措。大部分农民对理财没有什么概念,对投资也没有勇气,选择外出工作也非常挑剔,(自身文化水平偏低,无法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又自持里有了些钱也不愿意去做辛苦而待遇不高的工作),农民自身观念相对保守,所以需要政府协助他们完成身份转型。笔者发现,重新规划后的隆西社区在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方面主要涉及普通办公软件Word、Excel、PPT等的基本操作。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很多农民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主观能动性不强,这种培训课程的参与者没有社区养生保健讲座的参与观众多。

另外,一次性土地补偿金的发放让很多农民有了钱,成为暴发户:或进行炫耀性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如女性群体攀比买貂和皮草、买钻石和黄金,男性群体则买车;或无所事事,到棋牌室打发时间以及参与赌博,如香港“六合彩”风靡多年,导致很多农民家庭负债累累,甚至是家庭破裂。这种类型的农民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致富,因为“大钱赚不了,小钱不稀罕”。

6 思想观念的转变

6.1 对待子女教育的观念

目前,农村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教育支出比重在不断提升。很多人对农民有固有的偏见,总是把无知和滞后这些词语与农民联系到一起。但农民子女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学校教育是不滞后于长春市教学标准的。越来越多的家庭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开始培养孩子的才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代际文化程度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6.2 消费方式的转变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亮点。新机遇下的农民完成了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开始在闲暇时间到附近的旅游城市出游,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民甚至会选择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和境外游,这些都是原来很多农民不敢想象的。因为原来农村生活单调,很少有机会去添置精神文明方面的产品。

6.3 身份认同的转变

在失地农民群体身份转型过程中,农民很想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却又对新的社会身份的认同持犹豫、怀疑心态。农民总是既想融入城市社会,却又无法摆脱对城市社会的排斥。尤其是很多年轻一代农民,他们并不算事实农民,而且习惯居住在楼房中,接触着城市文化,习惯了城市生活带来的就业机会和人生际遇。但他们在求学、求职、求偶的过程中不能更改自己户籍中的农业户口,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这一特殊身份群体面临的尴尬问题。

7 农民问题的展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这次政府征地过程中,众多农民家庭获利并利用机遇提高了经济实力。除了提供住房和发放一次性土地补偿金外,政府还为失地农民建立了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已经为农民生病住院减去了很多负担。笔者认为目前学界有些关于农民问题的讨论过于低估农民自身的再生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对潜在生命可能性的低估。社会保障只能是一张网,防止农民掉进深渊,而农民自己的努力才是梯子,到达什么地位、取得什么成就都应靠自己脚踏实地地爬上去。从长春市宽城区兴隆山镇隆西村征地拆迁至今已经过去7年,成功抓住机遇致富的农民有很多,倾家荡产、负债累累的也有很多,这种结果并不是制度的漏洞,也不是政府责任的缺失,而是个人选择不同的结果。

长春市宽城区兴隆山镇隆西村失地农民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慢慢接触了城市文明带来的便利,在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的过程中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在逐渐发生改变。原来封闭保守的农村生活向城市开放生活的转变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消费观念、职业观念、理财观念、教育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关于社区治理的公共管理方向、社会保障方向、社区转型的摩擦与冲突、人情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这些方面都是笔者今后跟进调查的重点。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长春市转型
登泰山
奔跑的小浪花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关于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的思考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