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

2018-02-13 19:29高宏静孙彦鸿张爱国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8期
关键词:母源雏鸭种蛋

高宏静, 孙彦鸿, 张爱国

(1.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动检站, 吉林 松原131500;2.吉林省畜牧业学校, 吉林 白城 137000)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的特征是肝脏肿大,并有出血点呈花斑状和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

1 病原

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 1、2、3 型鸭肝炎病毒。其中1、3型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2型病毒属为星状病毒。3个血清型病毒间无交叉免疫性。本病毒在自然界外环境中,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在鸭舍内可存活10周以上;在粪便潮湿处能存活 30d;在 56℃加热1h仍可存活;在2%来苏儿中37℃能生存1h。对2%漂白粉、2%~3%火碱液、1%甲醛等需要2~3h才能杀灭。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性 本病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雏鸭群,4~10日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高达100%。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

2.2 传染源 病鸭和带毒鸭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愈康复鸭粪便中排毒可达1~2个月,通过被污染的场地、用具、饲料、饮水、人员、车辆等传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本病。不经种蛋垂直感染。

2.3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一旦发病流行,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为90%。随着日龄增长,发病与死亡率逐渐减轻。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1~4d。本病发病急、死亡快,雏鸭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几小时后便波及全群,出现临床症状:精神沉郁、垂头缩颈,两翅下垂,行动呆滞,闭目嗜睡,食欲废绝,有些病例出现腹泻。病鸭步态不稳,常侧卧,后期出现神经症状,两腿抖动或就地旋转,呼吸困难,死前腿向后伸张,头颈扭曲于背上,呈角弓反张姿势,称为“背脖病”,也是本病的特征。常于症状出现后几小时内死亡。

本病的死亡率因日龄而有差异:1周龄内的雏鸭患病死亡率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死亡率为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

4 病理变化

本病特征性病变为肝脏肿大、色淡,质地脆弱,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使肝呈花斑状。胆囊肿大充盈。脾脏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花纹。其他肝器变化不典型。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本病主要见于3周龄以内雏鸭,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成年鸭不见发病。雏鸭有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和病理典型的肝脏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依实验室诊断。3周龄以内雏鸭发生大规模死亡时,应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

6 类症鉴别

6.1 鸭疫巴氏杆菌病 该病多发生在2~3周龄的雏鸭,病鸭眼鼻有多量分泌物,出现绿色下痢便,运动失调,步态不稳,头颈发抖。主要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肝周炎,脾肿胀呈斑驳状。本病不感染鸡和鹅。

6.2 雏鸭副伤寒 本病常见于2周龄以内的雏鸭,主要症状是严重下痢,眼有浆液脓性结膜炎,分泌物多。肝脏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灶。肠粘膜水肿、充血及点状出血。肠道变化较明显。

6.3 曲霉菌病 本病多发生在1~15日龄的雏鸭。临床主要特点为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后期也有神经症状。病理特征为肺及气囊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干酪样结节。有发霉饲料史。

7 防控措施

7.1 治 疗 一旦发生本病,立即注射抗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本病,降低死亡率控制本病流行,除以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与此同时在发病鸭群中应用广谱抗生素于饮水中饮用,控制并发或继发感染,并添加多种维生素、电解多维等营养物质,连用3~5d,可抗应激并提高免疫力。

7.2 防控措施 (1)对4周龄以前的雏鸭应隔离饲养,严格消毒。在本病流行地区可进行免疫接种。(2)雏鸭免疫。无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疫苗,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接种疫苗。接种后4~12d产生免疫。(3)种鸭免疫。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母鸭注射鸡胚化弱毒疫苗2次,中间间隔2周。在第2次免疫后2~3周即可获得高免种蛋,可使雏鸭生后2~3周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4)注重消毒工作,建立消毒制度,定期对鸭舍、孵化场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对病死鸭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鸭粪及时清理堆集发酵。保持鸭场清洁卫生。严禁场外人员进入鸭场。

猜你喜欢
母源雏鸭种蛋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种蛋运输车尾板与车内轨道设计研究与应用
种蛋贮存前加热提高种蛋孵化率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种蛋在贮存前加热可以提高孵化率
猪母源抗体的应用
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和县肉鸭AI母源抗体消长规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