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8-02-13 12:49王建峰
新一代 2017年23期
关键词:名胜古迹渭源县

王建峰

摘 要:渭源县位于甘肃省定西中南部,据《尚书·禹贡》记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雍州之地。”这说明早在大禹时期,渭源县就已经成为了中华远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设首阳县,(辖管今渭源),至西魏文帝十七年(551年),始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为我们当前的华夏子孙保留了众多自然遗产与历史遗迹。我们今天站在历史与考古的角度,对这些名胜古迹及历史遗存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后人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自然和人类历史遗产,把我们中华文明的的成果世代相传下去。

关键词:渭源县;名胜古迹;历史遗存;现状调查研究

渭源县作为一个文明古县,名胜古迹与历史遗存众多。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胜就有灞陵桥、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渭水源与秦长城等。这些名胜古迹与历史遗存在今天或是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修复和整理,或是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使我们的古迹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以下我们就根据对这些古迹的调查,简单研究一下它们的现状。

一、灞陵桥

灞陵桥位于渭源县城清源河上,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是明大将军徐达攻打渭源元军受阻而修,且亲笔提名“霸陵桥”而得名。因是千里渭河上的第一座桥梁,自古便称其为“渭河第一桥”。

这是一座全长约40米的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飞挑凌空握起,被渭源人称为“握桥。”整座廊桥气势雄浑,结构独特,造型美观,如长虹卧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又吸引了孙科、左宗棠、于右任等名人观览题词,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成为定西地区的地标建筑。根据我们的调研,灞陵桥经过了清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的四次大修,至今屹立在清源河上。

二、莲峰山与首阳山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处莲峰镇南部的森林公园中,因九峰环峙、形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马鹿山森林公园山形独特,风景秀丽,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形态各异的九座陡峭山峰。自古以来,莲峰山就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之地,相传东汉扬虚侯马武征西羌时,曾屯兵此山,山灣里有一棵数人合围的千年古松,传说是马武挂鞭之树。

根据我们的调查,汉代,这里就建寺造观,香火不断,元代鼎盛时,九峰之上均有寺庙石窟,僧道多达几百人。如今的莲峰山以佛教与马鹿作为旅游名片,用旅游的形式招揽四方客人。莲峰山的佛教寺院不光作为旅游场所进行开放,而且针对社会弊端,对乡民进行反邪教、禁毒等专项宣传活动,使群众深受教育。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0公里处何家湾村,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和耻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于此,首阳山也因此名扬天下。2016年5月14日,首阳山连同莲峰山还成功组织了文化旅游艺术节,活动期间不仅给旅游游客和当地群众带来了丰盛的文化盛宴,还依托活动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莲峰山与首阳山的现状表明,我县充分依托历史名胜资源与历史遗迹,开展旅游致富与政策宣讲工作,使我们的名胜古迹在新时代发挥了新的作用。

三、天井峡

“十五里峡谷,十五里画廊”,天井峡位于渭源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的石门水库后面,横亘十五里,峡谷两边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树木葱茏,上仰蓝天,中开一缝,就像大锯解开的板缝,当地形象的把这里称作“解板沟”,沟里处处皆景,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景观奇特,其中以一线天、水帘洞、仙女屛、狮象崖最为著名。目前,天井峡属于渭河东源景区,渭源县政府已经将渭河东源(天井峡)景区纳入县“十三五”规划,进行重点打造。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天井峡景区目前的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自然景观优美,但是基础旅游设施相对落后。政府将在“十三五”阶段,重点发展天井峡景区的旅游基础设和旅游配套设施,使古老的景区能够创造更大的旅游收益。

四、渭河源

渭河源,位于甘肃省渭源县五竹镇石头沟村(现更名为渭河源村)红沟峡。距县城西南25公里,是渭河的发源地。渭水源南侧的山谷扬水崖处有3眼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一个倒“品”字,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头。源头处建有禹王大殿,是为上古时代治理水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夏禹所建。我们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重点对禹王庙进行了研究工作。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渭源县禹王庙主体建筑得以仿古重修,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禹王庙现在还保持着旺盛的香火,迎接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参拜。在2015年7月21日,禹王庙还举行了纪念大禹治水的祭祀大典,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万名人士进行参加。可以说渭水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开发,现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五、秦长城

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土夯而成,跨越清源、庆坪、北寨三个乡镇,全长约38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这段古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蜿蜒起伏,雄伟壮观,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对秦长城的保护在禁止乡民破坏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对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秦国军师界线、战国时期建筑风格、秦长城修建功能等多种研究资料,使秦长城印证的历史,被我们当代的炎黄子孙所记录下来并得以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以上这些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不仅是渭源县的文化财富,也是全国人民乃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遗产。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保护这些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使我们的后代能够将见证我们民族历史的这些古迹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一部可以亲眼观看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高俊超.文物考古之文物保护与管理浅谈[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7,1(9):14-14.

[2]牛石俊.制定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方案[J].《社会科学(全文版)》,

2017,1(2):277-277.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胜古迹渭源县
三个驴友损毁名胜古迹被判刑
渭源县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栽培方式对当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渭源县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渭源县文化综合馆馆前广场景观设计
渭源县近10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名胜古迹
围江而建的马路引领镇江独特的历史风情
浅谈渭源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