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哲学的运用路径

2018-02-13 06:36杨上上
青年时代 2018年3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杨上上

摘 要:社会信息传播速度的增长本身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个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变革与社会矛盾的延伸共同作用于信息认识和思考的广度上,便形成了普遍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问题的本质是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有着横向和纵向同时深化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趋势,其中包含了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影响由社会经济的广度以及其本身具有的普遍价值观所决定的,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哲学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要求二者要从价值观的方向进行高度的融合,本文以马克思哲学的概念为切入点,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运用马克思哲学中的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哲学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的维度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公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社会问题能够快速的传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时机上的必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传播价值观的重要课标,其始终对社会问题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导向有着归纳、吸收以及反思的职能,社会问题的传播过程中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中将其本身的价值观归纳总结,大学生群体本身对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兴趣更说明了社会问题产生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对待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态度,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结合马克思哲学的作用才能正确对待社会问题所透露的本质,而实际上大学生本身便扮演了社会问题的传播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如何结合马克思哲学所传达的价值观,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对的重点和难点。

一、马克思哲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在马克思哲学中通常是具有辩证意义并且是发生在社会发展时期内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可以是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可以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哲学或哲学性的系统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范围,马克思哲学会涉及到较多的参与人群,因此马克思哲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很强的教学影响力。其次是马克思哲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观结合了时代所体现的特点。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时代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时代发展的基础而存在,马克思哲学在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研究的本质,是马克思哲学时代性的集中体现。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学生作为马克思哲学改造的对象,对于马克思哲学本身而言所具有的价值,正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思想水平参差不齐才能起到引导学生认识本质问题的作用[1]。

二、马克思哲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分析

(一)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用马克思哲学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备课计划与工作质量,进而在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活动中起到纠正和促进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在合理应用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思维进行了解和掌握。其中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中应用马克思哲学的途径主要有马克思哲学思政教育工作座谈会、思想动态评估以及课堂论坛多种形式的活动,在现阶段被思政教育工作者普遍应用。马克思哲学在信息网络途径的应用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论坛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对马克思哲学表达的看法便可以当做其思想动态发展的依据,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引导大学生思想动态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作用。而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社会群体的特点是马克思哲学应用传播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在探讨马克思哲学中表达的想法和认知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个群体对其自身以及生存环境价值问题的认知。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2]。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马克思哲学反应出来的社会矛盾本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指导思想,这是由于从社会矛盾的产生、传播以及到解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权力、公民权利以及法律法规等具体内容的实际应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意义便在于引导和纠正大学生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正确价值的内容。在普遍概念上将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改造,马克思哲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普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哲学对其自身定位首先要进行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建立在高校思政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性质同样是围绕社会稳定展开和发展的[3]。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也要基于社会稳定这个基础价值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够积极的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方法。

(三)高校思政教材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将马克思哲学结合实际案例的方法,能够起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普遍采用单一的马克思哲学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单一的依赖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效率和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质量,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特点明显的逻辑思维,一方面需要学生能够对复杂单的理论知识要进行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充分的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对理论知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4]。而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受到理论知识复杂性的影响,很容易降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作用的认识不足。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的以马克思哲学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从社会矛盾中找到符合教材理論的实际案例。社会矛盾本身便是马克思理论知识在时代特征下的实际反应。因此社会矛盾产生的背景、解决方法以及影响等内容与马克思哲学理论知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高校思政工作者结合社会矛盾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够将社会矛盾的价值观引入在思政课堂上,在引导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正确认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哲学的广泛性和时代性特点能够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和思考的主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关注社会本质的积极性,这种将思政课堂理论知识与马克思哲学有机结合的方式,在提高大学生逻辑能力以及促进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结束语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始终要强调对马克思哲学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材,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积极的结合马克思哲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沈倩颖,庄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弱化问题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6).

[2]胡雨霞,郝晓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3).

[3]戴波.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4).

[4]赵瑞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3):138-13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