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小街区制绿色住区设计探析

2018-02-14 21:30李念秋
建材与装饰 2018年13期
关键词:住区组团住宅

李念秋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城市边缘和新城开发的住宅小区项目广泛地采用大盘封闭式住区模式。这种住区模式能快速、简单地满足社会对住宅量的需求,但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质的提高时,大盘封闭式住区模式造成的城市路网拥堵、地域风貌难保留、公共设施难配套、居民认同感降低等弊端就显现出来,这种住区模式已无法适宜日益増长的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2016年2月国务院发文提出城市规划主导意见,今后原则上将不再新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基于绿色人居理念的绿色住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可持续发展、精明增长的宜居空间,同时能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住区的核心是开放住区,对城市开放住区的道路、公共设施、景观等共享空间,减小街区尺度,使住区有机融入城市,提高住区的宜居性:生活和交通便利、空气质量良好、资源充足、社会安全、交流互动方便,有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

1 开放小街区制绿色住区的特点

(1)开放小街区制绿色住区内部由若干规模尺度宜人的组团单元组成,组团单元周围由城市支路围合,住区内部的中小街道路网密度较高,紧密结合城市主干道,街道舒适,公共交通完善,居民出行便利,降低交通能耗。

(2)住区内对外开放的街区空间增多,居住、交通、商业、公共服务等多样化配置,利用临街界面设置商铺,可方便居民生活,提供居民就业机会,增加住区活力。

(3)住区彼此之间开放,共享公共配套设施与绿地景观,实现住区间有效的对接合作,互通有无,能高效公平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住区内部邻里空间的形成。

(4)开放小街区制住区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易于城市监控网络的构建,推进城市扁平化建设。

2 开放小街区制绿色住区的形态布局

开放小街区制住区在形态布局设计时,应考虑城市道路的影响。

2.1 居住组团单元的空间围合设计

实践研究证明,为了保证居民的安全感,应将住区空间分出不同领域性层次。居民经过城市主干道到小街区再到住宅这一过程,即是一种由外向内、由公共空间向私有空间的渐进序列,才能使居民产生领域感、安全感。开放街区制绿色住区内部由若干居住组团单元通过小街区连接而成,规模尺度较小、围合感强的组团单元易增强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组团单元的平面布置方式决定围合空间的形成及其围合度,可采用U型、L型等布局围合方式。城市倡导紧凑型发展,住区居住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为了形成组团的围合感,至少需要5栋左右的高层住宅,组团围合的“面”主要可以通过多栋单元式住宅错动或并置形成。为了形成多样性的住宅围合和组团之间衔接方式,每个组团单元规模控制在300~500户之间,以单元式高层住宅为主,塔式高层与小高层住宅为辅,围合形成益于户外活动、邻里交往的半公共院落空间,增强居民间认同感。

2.2 开放小街区的连接与平面设计

开放小街区之间的连接方式可归纳为串联式、并联式、独立式三种,但其变化方式多样,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串联式,在保持各街区独立性的基础上,街区之间的空间互相连通,溶为一体。可采用周边式布局,围绕一个主中心街区,与横纵主轴相关联围合出多个街区,规划出尺度适宜的庭院,组团单元间相互借景,延伸空间感。并联式,街区之间不联通空间,自成体系,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独立式,街区之间被道路隔开,自成体系,组团单元之间没有过多联系。独立式连接形式能保证各街区内居住的私密性和安静的居住环境,便于住区的物业管理,增强住户的归属感。

开放街区的平面外形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基本形态有方形、圆形、三角形三种。街区平面设计可以由三种基本形式变形、切除、变角等手法变化单个街区的平面,也可以经过融合、集合、重合等手法处理多个街区组合平面,呈现街区平面的多样性。当然,街区制住区的平面设计需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传承地方文脉特色,变化街区住宅平面外形与围合程度,多样化设计开放街区的平面。

3 开放小街区制住区的节点部位设计

3.1 街区入口与转角部分设计

街区出入口直接开向小区三级道路或住区支路,小区道路进入组团单元,以“入口”提示居民感由公共空间向私有空间的渐进序列空间的变化,赋予居民领域感、安全感。连接街道和组团单元中庭的入口设计,能充分表现出开放小街区制住宅的个性特点,常用的入口方式有过街楼、门楼、升高或降低地平等手法。各类开放型服务设施选择布置在组团单元的主要出入口,方便居民生活。街区转角面向街道的外角,可设计为组团单元的中庭入口。内角设计应注意保护相邻两侧住户生活的私密性,此处可设置楼梯、电梯干扰两侧相互之间的视线。利用建筑高差朝向、垂直绿化等隔离组团单元内外部视线。

3.2 过渡空间的设计

开放小街区制绿色住区具有公共性与私密性,建筑底层一般是公共商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直接面对公共街道。建筑的背面是组团单元内部,住宅的底层潮湿嘈杂,不宜居住,但将底层与室外空间环境融合、连续,延伸环境空间,转化为受人喜爱的场所。例如,将住宅底层架空,绿化由组团单元中庭延伸入架空层,形成连贯一体、通透的景致,作为居民休息、交流的场所。也可以在住宅建筑底部设计半地下车库,利用车库的顶板设计为底层住宅的露台,绿化向首层延伸,增加了绿化的层次,消除了底层的干扰。可以将楼梯、走廊及天桥设计成立体街道,满足交通、绿化、居民社交、儿童嬉戏的需要,创造新的城市集合住宅生活方式。

3.3 街区外部周边设计

通常在开放小街区制住区内,面对街道和广场的底部设置商店等空间,但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商住隔离,如采用凹凸空间、垂直绿化等设计手法,同时处理好商店的人流线路,消除底层商店等公共空间的干扰,以保证上层住户安静的居住环境。住区内引入多样性、可达性的公共设施,结合安排开放小街区制住区的居住边缘与公共设施,如将住宅外围的一部分外部地面设计为公园,公共设施部分不仅使住区的公共生活更加便捷,又可发挥缓冲隔离带的作用,分散商业人流。调整面对街道的建筑立面和窗户位置,利用朝向、高差等手法,使街道的外部人流无法看见住宅内部活动。设计有层次、立体的垂直绿化,隔离视线和消除噪音,建立住区内良好的微气候。在街区内引入微型广场、口袋公园等微型公共空间,活化设计街区角落空间,微型公共空间可以与住区的停车位、出入口、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他功能空间结合起来设计。

3.4 住区绿地设计

充分利用植物造景设计,发挥植物造氧、除污、监测、健康、调节小气候等功能。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配合不同地形,充分发挥树木减噪功能,分隔居住组团单元与热闹的街区。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作为骨干植物,绿色景观设计应具有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降低绿化费用,易于管理养护。有限度地适当引进外来特色植物。配置住区植物应考虑江西季节局限性,实现四季有景。“以人为本”设计住区绿地,从地形地貌、特色绿化应用、多样性植物配置等方面考虑,结合自然生态景观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住区绿色景观体系。

4 开放小街区制住区的交通设计

为实现住区开放性,有利于住区资源共享,加密街道路网密度,与城市主干道相结合,形成分层分级、完善的道路结构,疏通路网的微循环,释放住区的活力。开放小街区制住区的交通设计强调多种城市交通模式的便利衔接,为住区提供高质量公共交通系统,强调步行友好、自行车友好的慢行道路系统设计,减少居民对机动车的日常使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节约能源。

在住区用地内慢行道路系统起支配性作用,用地范围以步行距离为半径确定。为步行者和骑车人提供去往附近中心的直达、安全、舒适的交通线路,步行系统与商业服务、绿化结合,创造方便舒适的交通环境,居民步行到达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控制在400m以内。人行便道和车行道间设计至少1.2m宽的绿化带。提供舒适的步行街道环境,所有商业和其他社区设施的底层,由通向公共空间的道路直接相连。住区的街道既是开放空间又是车流的通道,街道的细节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人行道、公共空间和对外开放的街心花园安装配套的路边长凳、垃圾箱、自行车架、广告亭及其他便利设施街头用具,人行道的花坛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多彩花卉与灌木,特别场所的人行道安装浇铸艺术品或雕塑等,活跃街头气氛,提高慢行道路环境对人的吸引力。依附街道可布置停车点、服务、商业、开放空间等主要公共设施,在公交站附近可设置人流量大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

绿色住区设计应与地域环境、周边住区相协调,建立无边界的开放小街区制绿色住区。开放小街区,缩小居住单元,加密城市路网,共享道路、步行道、商业和公共设施,提高住区的宜居性,使居民出行和生活更便捷,邻里关系亲和。开放小街区制绿色住区不仅仅是简单地拆除围墙,而是强调住区与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核心是开放的住区形态结构及配套设施。

[1]胡庆.城市街坊式住区设计初探[D].华侨大学,2006.

[2]孙科峰.街坊式城市住区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

[3]关于宁波北岸琴森等街坊式住区的几点研究.2017.

[4]谢庆军.园林植物造景在小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0,07.

猜你喜欢
住区组团住宅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兵器组团“打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