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不良贷款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8-02-14 06:51孙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不良贷款应对措施

孙丽

内容摘要: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高速增长现象突出。本文在分析了新常态经济及不良贷款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经济、政府监管、借款企业和银行自身管理四方面,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探寻了在新常态下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不良贷款   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业不良贷款暴露加速,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以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商业银行的数据为例,2012年至2016年,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从0.4929万亿元及0.95%,增长至1.5122万亿元及1.74%,严重侵蚀了银行利润,影响我国金融系统安全,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新常态下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银行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对于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学者从宏观经济、政府影响、银行和借款人等多方面进行过研究。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型行业,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时,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经济衰退期,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如李红梅、李剑(201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良贷款率与GDP、投资、消费及CPI等宏观经济因素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与M2增长率有强烈的负相关关系。在政府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我国政府在金融体制改革及市场化进程中独特的定位及行为出发来进行分析,主要有政府过度干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及预算软约束理论等。如沈梅(2002)认为经济转型时期的产权制度安排、政府对信贷决策的干预以及社会信用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主导因素。在银行管理方面,学者认为不良贷款的产生与银行自身管理有很大关系。如潘竞超(2008)认为不良贷款产生的本质原因是银行内部管理不善,表现在信贷操作不当及信贷导向两方面。在银行与借款人关系方面,杨靖(2014)以“逆向选择”为基础,认为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逆向选择”和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引发不良贷款攀升。

本文结合新常态下特有的经济特点及其不良贷款的特点,从宏观经济、政府政策、借款人企业和银行自身管理四方面探讨新常态下不良贷款成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新常态经济下不良贷款的特点分析

新常态经济特点。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同时过去高增长阶段所掩盖的矛盾和风险逐步显现,我国暂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实体经济的困难向金融领域不断传导,金融系统性风险诱因日益积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同时指出要重点防控金融风险。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银行,而银行的主要资产是贷款,所以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是打好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新常态下我国不良贷款特点。以银监会公布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数据为例,新常态下银行不良贷款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不良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增速上升。2003年至2011年末,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处于“双降”状态。2012年是一个拐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一年反弹,但因银行总体资产量庞大稀释了不良贷款率;自2013年开始,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开始连年“双升”,201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达1.74%。不良贷款高速攀升的阶段,与中央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在时间点上基本吻合。二是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业。以2016年银监会年报披露的商业银行数据为例,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的中不良贷款占全部行业的不良贷款的比重达56%以上。三是不良贷款的区域集中度较高,集中在东部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2016年原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为例,东部地区的不良贷款额占总体的比重接近55%,尤其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重化工和资源业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受行业周期影响,不良贷款近年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新常态下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新常态下不良贷款成因进行探讨。客观原因是宏观经济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主观原因是借款人因素和银行自身因素。

(一)客观原因分析

对于宏观经济及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新常态下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及政策指标,来分析不良贷款成因。

1.数据指标选取。本文以2010年至2017年第三季度共31个期间作为样本区间,根据新常态三大特征,从速度转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方面来选取相关指标。在政府政策方面虑,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采取了以4万亿财政刺激为主的反周期政策,我们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作为变量。所选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及万德(Wind)金融数据库,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相关数据分析过程。根据表1,建立6个可能与不良贷款率相关的并列变量,初步设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α0+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α6x6+εi

其中α0为常数项,αi为系数项,εi为随机误差项。y表示不良贷款率,x1-x6见表1所示。

单位根检验。为消除不平稳时间序列數据造成的伪回归现象,首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Y、X4、X5、X6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差分时平稳,而X2序列在二阶差分时平稳,其余序列均在原序列平稳。为防止伪回归现象,选择与Y同阶平稳的X4、X5、X6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若被解释与解释变量间相关性较高,则模型研究是有意义的,若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过高,则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较强,模型回归结果不可靠,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解释变量间均不存在强相关,而被解释变量Y与X4、X5、X6的相关关系均是显著的。

协整检验。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用VAR滞后阶数的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3,然后采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之间至少存在3个协整关系。

回归分析。最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X4、X5、X6对Y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7、-0.057、0.076,且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应的调整R平方为0.765,模型的拟合程度达到76.50%,拟合程度相对较高,F值为33.581,对应的p值为0.000,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整个模型是显著的,得到回归模型方程如下:Y=-0.007×x4-0.057×x5+0.076×x6+1.168

3.数据分析结果。根据多元回归方程,新常态下出口同比增长率X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际同比增长率X5与不良贷款率Y为负相关关系,而M2同比增长率X6与不良贷款率Y为正相关关系。对模型定性分析如下:

不良贷款与出口同比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7。这说明新常态下,出口增速下滑是影响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因素之一。我国外贸依存度很高,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外贸进出口是重要推动力。2001至2011年,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其它年份我国进出口均保持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我国内外需结构出现调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多次出现负值。进出口业务下滑有三方面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衰退,外部需求急剧下降;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原因,我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国际竞争力加剧;出口产品主要由实体企业生产供应,下行压力下实体经济不振,影响了出口增长。前文对不良贷款的地域分析中,不良贷款高发区位于东部沿海等地区,与我国主要外贸区域高度重叠,出口业务的下滑使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良贷款产生。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成反比,且相关系数为-0.057;M2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76,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不佳、货币供应量增加影响了不良贷款上升,这两个因素可以结合进行分析。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2009年推出了4万亿刺激政策,对保增长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刺激政策是通过新增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通过银行大量放贷支持项目建设,贷款规模增加推动了社会融资总额上升,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完成投资任务,存在重复建设和快速扩大产能的情况,加剧了产业过剩和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政府债务累积,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

(二)主观原因分析

1.借款人因素。经济新常态下受到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的冲击,企业偿债能力下滑。主要表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导致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一些企业借贷后盲目多元化投资,甚至脱实向虚投向股市、房地产行业等短期效益较高的行业,受行业周期性影响而还款困难;企业杠杆过高,偿债能力受到制约,又进一步影响了融资功能。

2.银行内部原因分析。一是信贷资金投放不合理。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到真正需要资金和带动社会发展的项目上,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万亿刺激政策下,银行向市场上投放大量信贷资金,但多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向产能过剩行业集中,重复建设严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同质化、垒大户现象相对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大额风险暴露。二是银行经营脱实向虚,未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经济新常态下,面临实体经济发展困境,部分银行为自身利益弃实体经济而逃,转向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类项目或进行名目多样的理财产品等。部分银行违反信贷政策,通过拉长融资链条、花样翻新理财产品等形式,使得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推高融资成本,或涌向房地产等行业,加剧了资产泡沫,积聚了各种金融风险。三是内部考核机制导向偏离,风险防控水平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追求高速度高规模,银行的发展也概莫能外。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由追求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有些银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侧重资产的扩张和效益的增加,轻视资产的质量,风险管控的能力未与资产规模增长同步提高,重贷轻管问题突出,贷款三查不到位,管理不精细,风险防控水平不高。

结论与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宏观经济下行、消化政府前期政策、借款人经营困难和银行风险防控不到位多方面相关。为化解不良贷款,政府层面需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监管层面需加强金融监管,借款人企业层面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银行业需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才能促进经济恢复,遏制不良贷款增长,从而实现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政府监管层面

1.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一是对产能过剩行业要严控总量,化解存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三是要降低企业杠杆率,鼓励股权融资、债券市场融资等融资方式,规范政府的举债行为,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四是要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等工作;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等,依靠创新驱动补充发展短板,提高核心竞争力。

2.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良好金融环境。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用信息还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准确的评估,影响银行的信贷决策,失信惩罚机制也尚未有效建立。应尽快完善诚信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诚信教育,加快征信机构建设;加快利用大數据技术完善征信体系,全面准确收集借款人信用信息,并建立社会共享通道;加强失信惩戒机制建设,提高违约成本,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形成良好的金融诚信体系。

3.加强金融监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监管作为巴塞尔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维护金融环境健康发展的保障。金融监管层要强化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防控,建立银企银政良好的沟通渠道,推动区域亏损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不良资产的打包处置。弥补监管短板,做好新产品新业务的规范工作和监管漏洞的排查,防止新风险蔓延扩散。严肃治理金融市场乱象,对金融空转、脱实向虚的行为深入实施穿透式监管,督促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二)借款人层面

1.加大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要改变过去粗放的外延式经济增长策略,审慎开展多元化投资,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定位,深入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跟风投资,尤其是涉足与经营主业无关却占用大量运营资金的房地产项目。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使得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拉动国内消费,避免消费外流。创新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偿债能力。

2.提高诚信度,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借款人要提高自身的诚信度,按照借款合同要求使用信贷资金,禁止违规使用贷款资金或者挪为管理层个人使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诚信教育,避免道德风险案件的发生和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加强公司治理,全面提高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防止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成为不良贷款滋生的土壤。

(三)银行层面

1.强化风险监控,谨慎预防新的不良贷款。银行应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科学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所承担的各类风险。加强对行业形势的研判,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和分析技术,甄别出低风险、高收益的区域、行业及企业。加强风险排查,尤其对产能过剩行业、关联企业贷款、互保联保贷款、高杠杆企业贷款的排查,提高风险前瞻性识别能力。做好风险监控,防范关注类贷款劣变为不良贷款。对于每笔增量贷款,严把准入关,从源头上预防新的不良贷款产生。

2.积极处置清收,大力化解存量不良贷款。一是要积极清收存量不良贷款,制定一户一策方案,在绩效考核上要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与清收有所倾斜。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妥善处理维护银行权益、帮扶企业和维护地方经济金融稳定的关系。三是对于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骗贷、还款意愿较差的企业,及时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四是探索采用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拓宽和丰富不良资产的处置途径。五是完善问责机制。对于不良贷款的形成进行环节分解,查找原因及责任人,强化问责形成警示效应。

3.回归金融本源,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银行应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对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持作用。银行业应回归本源,立足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李剑.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10(3)

2.沈梅.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貸款成因的制度分析[J].华北金融,2003(6)

3.潘竞超.银行业不良贷款——银行管理不规范的体现[J],产经观察,2008(15)

4.杨靖,逆向选择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与防范思考[J].发展研究,2014(12)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不良贷款应对措施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