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创新效率分析

2018-02-14 06:51杨玉桢李姗宋文松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城市化

杨玉桢 李姗 宋文松

内容摘要:为探究城市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知识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相关联的子阶段,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06-2015年两阶段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GMM方法,实证检验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对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低,创新效率的提升依赖于知识研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的共同作用;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差异化特征明显;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随着开放度的提升,城市化将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关键词:城市化   对外开放   区域创新效率   GMM方法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未来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从国家统计数据看,2006-2016年间R&D经费投入由3003.10亿元增长为15676.7亿元,增长5.2倍;研发人员数量由3840万人增长为8327万人,增长2.1倍。我国不断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但是大量创新资源投入并不等于创新效率的提升,学术界大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创新效率偏低,且区域间差异明显(余泳泽等,2013)。这表明当前创新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更为紧迫。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据联合国《2017世界人口报告》显示,全球城市人口已达42.2亿,城市人口占比高达55.3%,我国城市化率在2017年达到58.52%。城市化进程伴随要素集聚与知识溢出,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李婧等,2014)。此外,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全球制造业布局正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转移,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出口空间逐渐缩小,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获得主动权,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难题(刘明广,2015)。因此,本文依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实证检验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地区差异,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区域创新效率测算

模型设计。随机前沿分析(SFA)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较好地解决了DEA方法中的“黑箱”问题,基于此构建如下两阶段效率测算模型:

知识研发阶段:

成果转化阶段:

数据与指标选取。基于价值链理论,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投入指标为R&D经费和R&D人员投入,产出指标为发明专利申请量,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的投入;第二阶段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作为补充投入,产出指标为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区域创新效率结果分析。按照我国传统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标准,利用Froniter4.1软件,测算了三大区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如表1所示。表1结果显示,全国知识研发效率为0.517,成果转化效率为0.570,表明提高各省份的创新效率,全国总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能显著提高48.3%和43%。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两阶段创新效率最高分别是0.518,0.650;中部地区次之为0.414,0.503,西部地区最低,创新效率地区差异明显。

城市化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由于城市中专业的分工、多样的市场活动等优势,创新活动更容易在城市中开展。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城市规模越大,创新资源越聚集。此外,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技术引进和溢出效应,会对区域创新带来显著影响。本文将分别检验城市化、对外开放及二者交叉项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具体指标如下:

城市化水平(urban),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对外开放(open),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另外,选取人力资本(labor)、区域基础设施(base)和产业结构(industry)作為控制变量。其中,人力资本采用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来表示;区域基础设施采用邮电业务总量占GDP比重表示;产业结构采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表示,其所占的比重越大,表明区域创新能力越强。根据以上分析,基于C-D生产函数构建如下计量模型,其中i为地区,t为时间,c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干扰项。

(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时,不仅需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还要确保各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表明被解释变量与其他变量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避免出现“伪回归”。因此,本研究对各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KRDE、ATE分别表示知识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所有变量均未通过ADF检验和PP检验,即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均通过5%显著水平检验。然后运用Kao-ADF法对所有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各变量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协整关系成立,可以进行GMM估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采用广义系统矩估计(GMM)可以较好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利用Stata12.0软件实证分析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估计结果显示,在模型一中未考虑对外开放的调节效应,城市化对两阶段创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滞后项对知识研发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城市化可能滞后于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估计系数均为正,说明其对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但在知识研发阶段估计系数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积累不足,研发水平薄弱等原因。

在模型二中加入城市化与对外开放的交叉项,考察对外开放的调节效应。二者交叉项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伴随开放度的提高,城市化将显著提高创新效率。另外,产业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有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区域基础设施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并未充分发挥其对创新效率的积极影响。为了进一步衡量城市化、对外开放及其调节作用对各地区创新效率的差异性影响,本文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考察,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回归结果显示,在知识研发阶段,城市化对东、中部创新效率系数显著为正分别是0.431、0.379,对西部地区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表明城市化对知识研发效率具有积极影响。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对东部地区系数是0.381,但对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这表明对外开放与东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中西部地区作用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为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伴随开放度的提高,城市化对知识研发效率的提升作用会加强。

在成果转化阶段,城市化对东中部地区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1.235、1.076,而对西部地区不显著,表明城市化对东中部地区成果转化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对东部地区估计系数是0.402并且显著,对中西部地区不显著,表明对外开放对东部地区成果转化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交叉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提高区域开放度,城市化对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会加强。

结论与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创新效率较低,各地区创新发展不平衡。创新效率的提升依赖于知识研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的共同作用;城市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其中城市化对东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提高地区开放度,城市化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会加强。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平衡创新资源投入,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政府在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时,应该注重区域创新的差异化发展,对于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应加强政策支持;国家应从制度层面鼓励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创新知识溢出,注重知识研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的衔接,不断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第二,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整体创新效率。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国家应加大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根据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地区特色产业,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差异,更好实现城市化的规模效应,从而提升整体创新效率。第三,坚持对外开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加强與国外的贸易往来,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深度,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吸纳能力,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合理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实现城市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创新效率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泳泽,刘大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与价值链外溢效应——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多维空间面板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3(7)

2.李婧,管莉花.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集聚及其地区差异——来自中国的实证[J].管理评论,2014(8)

3.刘明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动态评价——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

4.余泳泽,刘大勇.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14(5)

5.刘俊,白永秀,韩先锋.城市化对中国创新效率的影响——创新二阶段视角下的SFA模型检验[J].管理学报,2017(5)

6.赵增耀,周晶晶,沈能.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开放度的中介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6(9)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