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信贷转型探讨

2018-02-14 13:12潘锦炼
大经贸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商业银行

潘锦炼

【摘 要】 普惠金融在时代孕育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漸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未响应国家需求,加油金融发展,各级商业银行不断加入普惠金融行业,研发新的信贷产品,信贷方式和信贷规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商业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的信贷转型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更多的“弱势群体”获得了贷款,但也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信用风险频发、不良贷款增加,亟待解决。本文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与特点,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普惠金融 小微型企业

一、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信贷转型特点

(一)普惠金融力度与覆盖面加大,信贷对象扩展到更多的小微型企业和个人

近几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普惠金融的推广,商业银行难以维持原有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扎堆授信的贷款模式,因此,像小微型企业、个人消费、三农等小额信贷的拓展,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将零售业务提上重点日程,信贷业务与逐步倾斜普惠金融领域。资料显示,全国大部分地级城市已经开始设立了不少普惠金融部门,有些地市还专门设置了信贷管理和考核制度,扩大普惠金融受众范围,加大信贷投放。另外,部分村镇银行,也通过“扫街”模式,配合信贷重心下沉,使普惠金融信贷覆盖面更加广泛。

(二)普惠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信贷产品从传统抵押担保向“信用+”、纯信用转变

普惠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其最大的难点在于抵押物不足。为配合新产品的推广,新的抵押担保方式也应运而生。很多地方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新的信用担保方式,比如知识产权质押、外部公司担保等,帮助解决融资难题。同时,纯信用类贷款产品也不断增加。

(三)得益于银政合作、财政补偿和征信信息共享,普惠金融信贷可得性加强

各地级银行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丰富普惠金融信贷可得性。第一是利用政府补贴使普惠金融惠及各类群体,与财政局等合作开展各种贴息贷款。第二是利用政府在支农方面的资金担保和补偿作用,利用财政杠杆扩大农民群体在普惠金融信贷中的规模。第三是利用政府部门提供的征信信息,让这些征信信息帮助小微型企业、个人、农民等提供信用资产,获得银行贷款

(四)利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利,信贷业务变得更加便捷、有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便利。各级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手机、网银、微信等平台,融入“互联网+”理念,采用新的业务模式—线上信贷—拓宽融资渠道,不仅打破传统信贷业务的地域限制,也加强了普惠金融覆盖的深度和广度,让交通不便地区的人群也能足不出户获得贷款服务。除了服务更加便捷外,也大大提高了信贷效率,降低信贷成本。

二、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信贷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信贷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承贷对象限制于少部分群体,小微型企业、低收入个人经常被拒之门外;普惠金融产品难以与当地对接,运用不理想,部分产品风险难以把控;政府代偿意愿不足,金融监管不到位。

(一)承贷对象限制于少部分群体,小微型企业、低收入个人经常被拒之门外

虽然国家层面不断加强、扩大普惠金融的投放力度和范围,但是距离实现真正意义全国大范围覆盖普惠金融的目标还很远。目前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是,“缺信用”、“缺信息”等融资障碍正摆在大部分金融弱势群体面前,这些群体基本上很难获得同等的信贷服务。这种不平等现象,主要存在于小微型企业和贫困人群。从在小微型企业方面,银行审核贷款的标准还是更多的倾向于企业的征信信息、财务信息、盈利能力,很多企业由于尚未被央行征信系统覆盖或者财务数据不完善而难以获得贷款;在个人方面,银行审核贷款的标准主要看贷款者是否拥有稳定、较高的收入,是否拥有不动产、车产等,对于一些低收入者、或者偏远地区的民众,这些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由于无法获取征信信息等各种原因,常常被银行拒之门外。数据显示,银行对小微型企业的贷款要求非常高,务必具备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以及良好的财务状况,全范围覆盖贷款本息;而对于个人,放贷对象大多集中在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公务员或者行政单位从业人员)等优质客户。

(二)普惠金融产品难以与当地对接,运用不理想,部分产品风险难以把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普惠金融创新产品并未能切实有效地帮助、服务到真正有需要的普惠群体,地级市推广的信贷产品业务,主要来源于省级及其以上银行设计的产品,地级市商业银行基本没有空间对产品进行修改优化,再加上上级设计的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基本没有结合地方实际,大多数产品根本不适合本地情况。数据表明,大多数地方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信贷创新产品业务量极小,余额也只在百万级别,实际运用状况不理想。

第二,去年以来,很多地级市信用贷款环境每况愈下,不仅企业贷款领域如此,更是蔓延到了个人信用卡领域。地级商业银行对很多普惠金融信贷业务承担着比较高的风险,特别是新产品—线上普惠信贷业务—的开展,由于本投入时间有限、身经验不足,为其风险把控带来更大的难题。据中国建设银行某地级市分行反映,最近推出的线上普惠信贷业务由于准入标准基本零门槛,客户只需填写电话号码就可以获得贷款,不需要其他信息,这个漏洞已经造成了好几起违约情况,且与贷款人也无法取得联系。

(三)政府代偿意愿不足,金融监管不到位

在政策支持层面,有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政府代偿意愿不足,二是金融监管不到位。为拓宽微小型企业融资渠道,各地先后出台了各种银政合作的融资政策。然而,这些银政合作产品陆续出现不良现象之后,政府财政风险补偿问题也不断爆发。相关政府部门代偿意愿较差、代偿金很难及时、全额到位,大大降低了这些银政合作贷款产品发放的积极性。同时,金融监管政策也存在不匹配现象。据中央银行为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出了两个“不低于(即以小微型企业信贷投放额增长率不低于贷款总额的增长率,在增量方面不低于上一年)考核要求,然而,这个要求下放到地市往往被偷换成“同比增量”或其他指标。对于较上年贷款总额下降的银行,基本上很难保证增加对小微型企业的贷款。

三、关于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信贷转型的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关于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信贷转型的若干建议:扩大商业银行获取征信信息的途径;研发新产品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的作用和功能。

(一)扩大商业银行获取征信信息的途径

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数据库。为扩大企业(公司)以及个人征信信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可以对市场上比如社会征信激活或者行业协会组织等中介机构的网络金融征信数据系统加以充分利用。第二,建立地市征信信息共享平台。可以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带头,积极参与与政府中心对接,将小微型企业相关征信信息(产项目、税务、工商、水电煤等)和个人(政治面貌、家庭成员、收入、社保、健康、纳税等)相关征信信息进行融合,打通政府信息数据库与金融部门信息数据库的连接渠道,建立普惠金融信息共享的大数据平台。

(二)研发新产品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

在研发新的普惠金融产品时,努力做到精准化、差异化,对症下药为不同客户对象研发量身定做的金融贷款产品。要重点服务普惠金融重要对象(小微型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痛点,借助商圈、行业组织、平台和产业链等,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研发基于平台的信贷产品,促进普惠金融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务必加强风险防范,不能一味地只追求创新产品,必须在创新与风险之间保持平衡。允许一定程度提高风险容忍度,但对于基于网络平台的“纯线上”电子信贷产品,商业银行务必加强风险控制,完善风控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辅以线下约谈等手段,更好地把控普惠金融信贷风险,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的作用和功能

首先,政府层面应该积极配合当地商业银行开展银政合作信贷业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有效发挥政府财政支持作用。建议政府部门时刻关注银政合作信贷产品在风险代偿过程中暴露的问題,改进评估和协作机制。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应由政府代偿而未代偿的款项问题,增强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信心;及时补偿代偿后的补偿金,将利息代偿标准规范化,保证商业银行在的普惠金融信贷放款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其次,为确保证普惠金融考核政策的激励作用,对于不适用于当地或者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地方监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通过改进普惠金融考核指标或者扩大驻地法人银行机构的信贷规模等方式,科学优化考核标准。另外,基层央行可以根据地方法人机构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等)的宏观调节作用,适当倾斜,引导其有效扩大普惠金融信贷规模。

【参考文献】

[1] 杨贵仓.农村金融生态优化视域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6(07):105-107.

[2] 麦愈强,霍文宇.普惠金融视野下大型商业银行介入小额信贷的模式和机制剖析[J].科技展望,2015,25(35):208.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