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探究

2018-02-15 01:00韩定杰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6期
关键词:预制构件装配式构件

韩定杰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工艺和新设备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其施工效率和质量也随着施工技术的升级优化而得到全面的提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由于其施工难度低、施工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优势而受到很多施工单位的青睐[1]。装配式建筑是将部分或者全部构件(如墙板、预制梁、预制柱等)在生产车间预制好后运输到施工现场,按设计好的方式和顺序将这些预制构件搭接在一起,进行组装。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时记录各项施工数据来对施工质量进行分析,确保施工的精准性。尽管装配式建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我国在此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中仍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装配式建筑这一施工技术上加强创新,拓宽相关技术的研究方向,不断改进混凝土建筑结构,对于未来国家建筑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装配式建筑在施工方面的优势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以此来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推广和应用,并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参考。

1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维系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探索出新的绿色的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以此来提高建筑物的施工品质,改变传统的施工结构。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排头兵,装配式建筑产业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已逐渐发展成为主导行业。相比较于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拥有较多的施工优势,不仅能提高建筑物总体的施工品质,而且还能保证建筑物功能设施的完善性[2],与此同时,还能起到节能减排的良性作用,其具体优势体现如下:

1.1 施工工期短

装配式建筑结构在施工前要把外窗中所需要用到的砖块提前放到预制外墙板的里面,相比较于在主体结构封顶后再对砖块进行运输,这种做法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力。而且如果是在主体结构封顶后再对外墙进行施工,后期在对墙体进行砌筑时也会方便许多,施工时间也会有所降低。传统施工技术往往是在主体结构封顶近半时才开始施工,但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之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同步对外墙进行粉刷,从源头上加快了施工进程,并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2 总重量轻

装配式建筑总体重量一般只有传统建筑的一半,这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就要比传统建筑小得多,而且其在对地基方面进行施工时也要方便很多,在将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可以参照设计要求灵活进行安装。

1.3 可持续性好

得益于预制构件一般都是100%在工厂车间中生产制作,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构件可以及时进行更换和拆除。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其环保和绿色可持续的优点,同时生产出来的轻质保温墙等新型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物使用周期内的能源的消耗,真正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1.4 造价较低

装配式建筑在应用过程中,其生产的构件主要是由各个专业生产厂家供应的,生产完成之后统一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由因为其在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技术机械重复性较高,所以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就比较低一点,相对来说,造价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1.5 性能较好

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试验研究发现,装配式建筑自身的抗震性能较好,能够较好的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再加上其相关构件大多使用的是保温材料,所以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同样也很优异。除此之外,大部分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所以施工人员主要采用刚柔混合施工法进行施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对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较好的作用。

2 施工技术要点

2.1 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

(1)整体式楼板和支座处的连接设计。在对整体式楼板以及预制墙板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其在水平方向上要有至少10mm的搭接,在施工过程中,在搭接的地方跟楼板之间要采取防止其漏浆的措施。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整体式楼板施工过程中漏浆现象的出现,从而导致预制的整体式楼板出现开裂的问题。

(2)预制叠合板内线管预留设计。在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改进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预制叠合板内线管预留设计,根据施工实际,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对内线管进行排布设计,以防止交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工程进度。

(3)PC构件易损处加强设计。在设计PC构件时,务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针对预制构件容易发生损坏的部位进行强化处理,从而有效避免预制构件在运输、安装和施工过程中开裂现象的发生。

2.2 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储藏

(1)预制构件的运输。在对预制构件进行运输时,往往会因为受到运输工具内部或者外部的剧烈碰撞二导致预制构件的破损。一般而言,预制构件的运输距离都相对较远,所以在对预制构件进行运输前,要对运输的路线以及外部环境和限制条线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必要时要进行实际勘察,左后才能确定最优的运输路线,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上述破损现象的发生。

(2)PC剪力墙的堆放方式。剪力墙需用堆放架进行堆放,在对堆放架进行预制时,要保证它的刚度以及承载力满足支撑要求。因为PC墙板的外侧面强度较低,不能作为支撑面,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强对预制构件易损部位的防护,才能防止因为对方方式不合理而造成构件破损现象的发生。

2.3 预制构件的吊装和定位

(1)预制构件吊装时对垂直度的控制。目前,预制构件在吊装施工时,一般存在着施工精度低、浇筑过程中位移现象严重、斜撑调节精度低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预制构件在吊装施工过程中垂直度发生大幅度偏差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施工人员在吊装施工时,必须要严格参照施工质量规范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方式将施工误差控制在1mm左右,与此同时还要对相应的薄弱部位进行一定的加固,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2)螺栓的定位。预制结构与现浇结构都是以螺栓连接为主要的连接方式,但在工程实际中,往往会有螺栓掉环、拧不上去等现象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施工时,施工人员务必要采取试拧螺栓的方法仔细确认螺栓与其空洞的尺寸是否一致,再确认满足要求后,才能将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在一起。

2.4 转换层施工技术

(1)控制现浇结构层的平整度及标高。施工人员在架设模架前,除了要先跟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之外,还要要求相关测量人员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作业,这样才能保证模架架设的精准性。在模架架设完成后,浇筑混凝土施工前,施工人员还要再次核查底板、外墙和梁等部位标高,再确认情况无误后,才能开始浇筑混凝土。

(2)控制垫片的设置偏差。施工过程中,有些时候需要使用到垫片,使用时必须预先将放置面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处理,确认放置面上没有出现任何杂物后,才能由测量人员测算出放置面的标高,计算预制构件落位处的标准高度,最后再依据相关等式进行层高的计算。在确认放置垫片的位置后,使用符合要求的垫片,这样才能避免垫片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干扰而出现倾倒和位移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保障工程的安全性。

(3)控制水平缝的宽度。根据施工质量要求,在施工开始前,施工人员应该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一般设计25mm的水平缝宽度,以此来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有序进行。

3 结论

经过上述对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及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可以发现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立在传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的,装配式建筑是新兴的建筑技术,但其背后支撑的规范要求和结构理论是没有变化的。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在经过一代代研究和探索后,这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一定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猜你喜欢
预制构件装配式构件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研究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专利名称:二硅化钼基陶瓷加热元件保持结构
西夏建筑构件——鸱吻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