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种鸡科学饲养的关键技术

2018-02-15 19:35郭晓艳
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蛋期肉用种蛋

郭晓艳

(七台河市桃山区农业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1 日常饲养

1.1 笼养技术

笼养技术就是生产中常说的肉用种鸡三段式笼养技术,即育雏期四层立体笼养、育成期三层半阶梯双丝镀塑育成笼养、产蛋期双层本交笼饲养。笼养技术在应用的时候是基于肉用种鸡解剖学、行为学展开相对比较细致的研究,从而得出种鸡产蛋期双层自然交配的笼养方式。产蛋期的肉种鸡采用双层本交笼养的方式,在存活率、年产蛋量、种蛋受精率以及受精孵化率等几个方面都明显优于网地饲养模式。

1.2 限制饲养

生产中对于肉种鸡采取限制饲养的目的是控制其生长的速度,同时使种鸡的体重符合肉用品种的相关标准,还可以控制肉用种鸡的性成熟时期,从而提高其种用价值。还可以避免鸡采食过多而导致过肥的体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腹脂含量,相对的降低死亡率和淘汰率。在种鸡生活力、产蛋率和受精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还可以节省饲料消耗,进一步降低相应的饲养成本,最终可以提高种鸡场的饲养经济效益。

2 父母代肉种鸡饲养方案

保证鸡在6周龄时可以达到相关的标准体重,避免出现机体过小、过大的鸡。而鸡生长至7~15周龄的时候会出现一段时间增重缓慢的情况,发育至13~14周龄的鸡,可以故意提高增料的速度,因为这个时候鸡的性器官已经开始进入发育时期。一直到15周龄末,鸡的体重会处于标准的下限,但是还是必须保证其体重的周增重呈现平稳的状态。而肉种鸡生长至15~16周龄以后就会呈现体重快速增长的趋势,20周龄时的平均体重就会接近或者达到标准体重的要求。所以此阶段保证肉种鸡周增重的平稳性是重要的目标,避免对性器官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肉种鸡周增重忽高忽低会导致鸡的开产周龄前后浮动,而且在性成熟时间上也表现的不同步,可见产蛋率的上升程度非常的慢,还会对肉种鸡育成后期的骨骼和体型发育产生负面影响。21~25周龄的肉种鸡由于之前基础料量的增加,所以此期间的体重增长快速。25~31周龄加料的方式如果不得当,非常容易导致肉种鸡的体重超标。正常鸡群在产蛋高峰后采取减料的措施,通常标准应该是产蛋率每下降2.5个百分点相应的减少1 g料的供应。

3 品种的选择

实际生产中应该尽量调选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的品种。目前我国大部分饲养场选择AA+肉鸡作为饲养品种,因其生产性能相对比较稳定、增重速度比较快、胸肉的产肉率相对比较高、成活率也高、饲料报酬高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宜集约化养鸡场、规模鸡场、专业户和农户选择,目前在国内肉鸡市场饲养已经超过50%。

4 种蛋孵化

4.1 种蛋的选择

实际临床生产中应该将产后24 h内的种蛋作为首选的目标,否则种蛋放置的时间越长而孵化效果就越差。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可知,贮存时间较长的种蛋在孵化时的孵化率约降低2%。

4.2 种蛋的保管

种蛋保管的好坏和时间对于出雏率和成活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于生产中已经装箱或者经过水洗处理的种蛋的保管时间不宜过长。因为箱内的空气不流通,会导致胚胎因为缺氧而窒息发生死亡。而种蛋表面的胶质层经过水洗处理之后会被破坏,造成细菌大量进入蛋体而加速鸡蛋的变质速度,最后会降低活胚率。

4.3 种蛋消毒

种蛋在入孵之前应该将种蛋浸泡在高锰酸钾水溶液中,对于蛋体的表面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增加蛋体的通透度,这样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又能够很好的散发生理热,从而将蛋温相对的提高,最终使肉种鸡胚提前的进入发育阶段。

4.4 孵化

孵化时种蛋应该放在预热箱中,但是要求预热箱应该安装强功率的风扇和加热器,通常的预热效果应该保证蛋内温度在2.5 h内达到25℃±0.5℃,并且孵化均匀。业内相关的研究人员发现,生产中通过预热能够消除孵化蛋中的多种支原体。而且控制好孵化的温湿度,并且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这样可以保证受精蛋有比较高的出雏率。注意要定时的进行翻蛋,以解决胚胎和蛋壳膜黏连的情况出现,始终保证种蛋可以均匀的受热。实际生产中通过翻蛋振动可以演练先天性的应激,这样肉鸡对后天环境的适应性会更加理想。

猜你喜欢
产蛋期肉用种蛋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
新兴麻鸡父母代的饲养管理
种蛋运输车尾板与车内轨道设计研究与应用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
种蛋贮存前加热提高种蛋孵化率
种蛋在贮存前加热可以提高孵化率
中国西北地区肉用动物弓形虫血清学调查
浅析蛋鸡养殖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