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公平优质 铸造“仁爱”品牌

2018-02-15 01:29邬翠平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4期
关键词:仁爱校区学情

邬翠平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每一个”既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每一所学校对所有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以“仁”文化为基点,将“仁”作为学生的必备品格来培养,在“自信、自立、自强”的学校精神引领下,以“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以“仁爱至善、博学致远”为校训,确立了“仁爱为本,文化滋养”的德育目标,建构了“仁爱为本、切合校情”的课程体系,让“仁”在学校发扬光大,让“仁爱”的品质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一、精准施政:让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多年来,盱眙县实验小学一直认真学习并精准贯彻党中央各项政策法规,为促进县域内教育公平优质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是公平对待适龄儿童。学校一年级新生入学严格按照县域施教区划分,做到公开、公平。针对施教区常住人口子女、进城购房定居人员随迁子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县域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按照“相对就近、全员入学、免试就读”的原则实施免试招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对于适龄儿童相对集中的总部校区和第三分校,在公证机关和教育局的主持下,对施教区内所有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实行摇号分流。同时,对区内未入学的适龄儿童进行入户调查、跟踪走访;对个别特殊儿童进行“送教上门”活动,真正做到“不落一人”,确保“每一个”都能享受义务教育。

二是坚决取缔大班额。随着盱眙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不断凸显。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将“实验小学新校区建设”纳入全县民生实事工程,投资1.3亿元,新建校舍4.34万平方米;同时,对学校第一分校及第三分校实施改建、重建工程,而且将各校区的校舍、绿化、场地、设备等建设目标细化到“每个人”。新校区的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施教区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遏制了大班额的出现,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华丽转身。

三是均衡发展各校区。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拥有四个校区,贯穿盱城南北。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第一、二分校相对主城区已处于较为偏远的地方,交通和生源都不及其他两个校区。为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对各校区的投入基本均衡,教师实行均衡分配、定期轮岗。同时,对长期坚守在偏远校区的教师,根据其年限,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这样多措并举,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二、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会学习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为学生打开通往深度学习的入口,改变了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状态。

1.“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学教模式”的理念解析

“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学教模式”中,“三案”指预习案、导学案和巩固案;“五因素”指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的五个基本要素,即学情调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反馈和拓展运用。学校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景;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变化与发展,如学生的参与度等。通过该教学模式的推进,深入实施课程计划,全面改革学校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学教模式”的实践操作

根据“一课一案,关注整体、环环相扣、分步实施、层层落实”的原则,可将预习案、导学案、巩固案单列,分别制作;也可将预习案、巩固案合为一体,将导学案单列,以体现导学案的特点;还可将“三案”合为一体,更好地体现教学方法。

不同学段、不同课型在各自的学教模式中均充分体现了“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学教模式”中的五个因素,其课堂结构可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学教形式上突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这些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因素必须得到充分体现,原则上每节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教师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尽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学教模式”在教学策略的選择上,通过自主预习、小组合作、组际竞争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变“被动、单一、无视学科差异”为“主动、多样、尊重学科性质”;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内化过程。

各学科“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学教模式”操作范式如下:语文,学情调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矫正反馈—总结提升;数学,学情调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反馈—应用拓展;英语,学情调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反馈—拓展运用;音乐,学情调查—诱发兴趣—发现探究—情感体验—总结提升;体育,热身运动—启发学练—合作探究—实训拓展—恢复身心;美术,学情调查—讲解探究—课堂实践—展示交流—学评小结。

这一变革既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又是内化核心素养的需要。该教学模式通过先学后教、探究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建设: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

学校结合区域特点,尝试“以课程为载体建设学校‘仁文化”,将“仁”作为学生的必备品格来培养,建构”仁爱为本、切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仁德“礼”课程、仁雅“文”课程等五大类五十多门校本课程。学校还聘请盱眙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员、象棋协会的教师等专业人员担任部分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通过开设发展学生天赋、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的“仁”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同时,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能达到“123456”,即:写一手好字,能背诵两百余首古诗词,能讲30个精彩故事,能阅读完40本文学名著,能写完50篇以上的美文,能诵读6册《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当读书、学习、成长成为学校教育的“路标”时,素养的沉淀与质量的提升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伴随着“每一个”学生素养的不断提升,公平优质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仁爱校区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