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完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设计

2018-02-15 01:29田静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4期
关键词:飞花语文课中华

田静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必要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必须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将讨论如何依托传统文化设计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一、活动实施背景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理念部分也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精神,教师可利用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收效甚佳的活动,从而积累语文活动设计经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寻找活动资源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一名语文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并利用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从中捕捉语文教学的契机。

一是合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塑造民族文化自信”,因此而带动了电视媒体争相举办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潮,使其成为了塑造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必要产物和良好的实施途径。这也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可用的素材。例如,学生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后,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喜爱观看这个节目,也在语文课上随堂组织的“飞花令”活动中表现积极。于是,笔者就组织了一场“明城墙下飞花令,诗词歌赋染芳华”的语文专题活动。在观看了《国家宝藏》后,有学生提出了不同观点:不看好请演员来守护文物的这种办法。这种具有批判意识的呼声,也成为了学生议论文的写作素材。

二是合理利用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语文教师要能正确识别优势教育资源,并有利用这些资源的意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前门地区,这里有国家博物馆、北京规划展览馆等很多资源。前文提到的“飞花令”活动的地点就选在了明城墙遗址公园。因为那时恰好4月初,正值春暖花开,是赏春的好时节。前门地区有老舍茶馆,学生可以去那里学习茶文化,看京剧、天桥老把式表演和皮影戏等,从多种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产生传承文化的愿望。这些实践表明,当学生置身于一定的传统文化环境中,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三、精心设计活动

1.坚守初衷,多方思考,不断琢磨

迅速捕捉活动灵感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多方考虑、不断琢磨,精进思路,让现有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以“飞花令”活动为例,假如参照《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开展,参与的学生可能寥寥无几,即使是赛前海选,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更不能保证人人在活动中都有所获。鉴于此,笔者创新了活动模式。首先组织集体“飞花令”:每个主题的“飞花”期间,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按学号依次发言,互相不得提醒,获胜者为积分最高的班级。其后开展个人“飞花令”:个人自愿报名,通过抽签分成两人一组,每轮比拼后淘汰一半选手,以至决出最终胜者。在最终方案出来之前,师生共同经历了多次不断出新又推翻的过程。

2.走访考察,挖掘资源,寻找契机

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深入其中,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将可用素材中的精华挑选出来,以保证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如“飞花令”活动经历了两次考察,才确定最终方案。第一次,笔者沿着明城墙下的小径从西往东一路走过,由眼前的美景想到,如果学生在飘落的花雨下吟诗作赋,岂不是一大快事?这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意象、讲情感要有趣得多。第二次则带着活动的初步设想,考虑哪个地方能作为活动场地,哪处景色最美并最能激发学生的诗性,公园管理处是否允许临时占用场地等。在开始寻踪南城胡同遗迹的活动之前,笔者几次游走于打磨厂街、草厂三四五条,循着南城前门地区的文化遗迹,了解到那里曾有过许多会馆,其中有一座临汾会馆作为会馆博物馆可供参观;东打磨厂作为前门地区四大商业街,昔日繁华已不再,但仍旧可以从文学作品,如肖复兴的《蓝调南城》中,窥探老北京的旧貌。除此之外,文博场馆等地也需要提前考察,寻找可用之机,并提前制订学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

四、活动准备与实施

1.准备素材,组织加工,分工合作

确定了活动主题,就要着手准备文字材料、多媒体资料、硬件设施等素材。因参加活动的主体不同,材料的准备也需要不同的主体分工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准备工作,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梳理与整合能力和思维逻辑水平,发展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对美的表达与创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飞花令”活动初期,学生就为了集体与个人“飞花令”比赛,整理了一些与“花”“雨”“草”等相关的主题诗词。教师要做好素材准备,这既是对活动的引导与保障,又是对学生准备工作的良好补充。在活动设计中,要写清活动目的、活动流程、活动规則等活动方案;写清与活动相关的文字阅读补充材料,如“寻踪胡同文化”活动前,组织学生阅读肖复兴的《蓝调南城》相关篇目的散文,了解胡同、四合院的基本常识等;准备各类物质材料,如将“我是诗王”的题目提前贴到相应的位置,有路线指引提示、马克笔、旗帜、扩音器等。

2.关注过程,反思缺漏,存档备案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要及时关注与收集活动中出现的缺漏,并做好记录,以便再组织同类活动时可以借鉴;学生作为直接的参与者,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收获等有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故活动后要对学生的意见与感悟进行收集,作为反思的来源,为下次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有力补充,语文教师要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创新想法与设计,组织好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力求更好地完善语文教学工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飞花语文课中华
春城无处不飞花
语文课文
南方和北方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对雪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