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学教科书笔记行为的差异研究

2018-02-18 00:54诸佳丹王祖浩周佳伟
化学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记笔记教科书笔记

诸佳丹 王祖浩 周佳伟

摘要: 构建学生化学教科书笔记行为的框架,通过编码分析了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笔记行为差异。研究发现,学优生与学困生记录的笔记单元总数差异不大,但学优生更善于采取关键词提取和转述的方法记录笔记,能准确将课堂内容定位到教科书相应位置。研究从具体的行为层面揭示了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教科书笔记行为特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教科书笔记; 笔记行为; 文本分析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11-0021-06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记录与加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而笔记的记录与整理恰好反映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理论知识与思想方法丰富多样,以不同的信息形式呈现。目前,对于化学笔记的研究大多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学生记笔记的态度与习惯[1],分析笔记习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2]。这些研究并没有深入细致地对学生的笔记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因而无法揭示学生在记笔记具体行为上的共性与个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没有对教科书进行回收和再利用,教科书为学生所有,因此学生可以在教科书上自由地做记录。学生在教科书上记录的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本研究以高中生化学教科书的使用为基础,构建化学教科书笔记行为的分析框架。利用该框架编码分析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记笔记的行为,比较不同水平学生的行为差异,剖析学优生的笔记行为特征,揭示笔记行为与学业水平的关系。

1 笔记行为的相关概念

记笔记是指“将信息进行记录和组织,使之成为便于使用的形式的个体化过程”,也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必备技术之一[3]。使用笔记评估学生表现的研究屡见不鲜,纵观笔记研究的发展,焦点已从记录笔记的数量多少转向记录笔记的技术问题[4]。学生记笔记的行为可分为笔记内容(What)、记笔记的方式(How)和笔记的位置(Where)三个方面。

1.1 笔记内容的类型

一般来说,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Representation)包括概念、命题、表象、图示等[5]。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概念例证。规律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说明,表示事物内在联系的公式、法则、定律,也可称之为规则[6]。笔记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思维表征。Maria开发的笔记评价标准中对于科学学科的笔记内容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类型划分,其立足科学学科特点,将学生的笔记看成是一组具有不同内容与形式的信息集合体,定义了科学笔记信息的一般类型,例如定义、例子、应用概念、设计实验、报告演示实验、自我评价等[7]。

1.2 记笔记的方法

除了笔记的内容,记笔记的方法也是研究者所关注的。记笔记的方法反映了学生是如何记录和呈现课堂内容的。Kauffman和Kiewraz认为有效的笔记记录包括信息标记(Signaling)、信息提取(Extraction)、定位相关信息(Localization)三个过程,并将笔记的呈现方式细分为5种,分别为标准文本(Standard Text)、标记型文本(Signaled Text)、提取型文本(Extracted Text)、大纲(Outline)、矩阵(Matrix)。研究表明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起到不同的作用,提取型文本有助于消除超量信息干扰,突出文本的关键内容;大纲与矩阵两种呈现形式对材料信息进行了有意义地组织和总结,通过改变信息的物理位置,有助于读者识别信息间现有关系[8]。Kiewra等人的研究又表明,相比于逐字抄写,对笔记进行有意义转述更有助于深度理解内容[9]。

1.3 笔记的位置

学生在教科书上记录笔记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已有文本的释义与补充,其中涉及到的笔记与原文的位置关系,可以参考教科书研究中文本(Texts)与图表(Graphics)的混排模式。Slough开发了科学教科书图形分析协议(GAP),涉及了教科书文本与图形的物理整合问题,根据邻近原则(Contiguity)列举了教科书文本与图形的位置关系[10]。此前,Mayer的研究指出当文本与图形最邻近匹配分布时能起到文本对图形最有效的解释作用,明显有利于学生解答迁移性问题[11]。学生将笔记记录在教科书文本的最邻近位置时,能增加知识在空间位置上的整体性,内容分布更加结构化。

2 研究方法

2.1 教科书笔记行为的研究框架

本研究既要关注学生“记录了哪些内容”(笔记的内容),又要关注学生“如何记录这些内容”(记笔记的方法)。同时,教科书作为笔记载体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教科书编排了内容的呈现序列,另一方面教师会突破教科书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两者自然会存在内容序列呈现不一的矛盾,也对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将课堂知识记录在教科书何处”反映出学生对特定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将其也列入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之中,试图探索学生所接受的课堂知识是如何与教科书文本结合的。

2.1.1 笔记内容的类型

本研究调查的笔记内容是化学必修内容“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笔者结合研究的内容主题及学生的教科书笔记,将笔记内容分为3种一般类型: 定义、规律与例子(见表1)。定义是对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地说明。规律是概念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体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性。例子可反映概念或规律的适应范围,是一般概念、原理或程序的具体实例。

2.1.2 记笔记的方法

结合学生在教科书中的笔记记录方法,研究将记笔记的方法划分为整段划线(Underline)、逐字抄写(Verbatim)、關键词提取(Extraction)、转述(Transformation)。整段划线表现为学生阅读教科书时用线条等形式标记整句或是整段文字,不进一步处理文本;逐字抄写是学生一字不落地将课堂涉及、拓展的内容誊抄到教科书上,补充文本内容;关键词提取即为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抓取关键词,能够把握重点;转述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表达方式记录课堂内容。不同记笔记的方法的示例见表2。

2.1.3 笔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笔者基于对上述研究的参考,结合查看学生的教科书笔记,归纳了笔记在教科书上的位置分布,分为原文标记(Highlight)、原文注解(Annotation)、附件(Attachment)三个形式(见表3)。原文标记即学生在教科书上用线条或其他符号标记信息;原文注解是指在教科书文本的字里行间补充相应知识;附件是指学生在教科书文本以外的空白位置记录内容,其中附件依据“是否准确依附在原文附近”进一步划分为邻近式附件(Adjacent Attachment)与远离式附件(Unconnected Attachment)。三者反映了笔记与文本的物理关系,原文标记、原文注解、邻近式附件、远离式附件与教科书文本的紧密程度依次降低。

综上,学生教科书笔记行为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一级维度为笔记内容的类型、记笔记的方法及笔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每一级维度之下均划分二级维度,笔记内容类型包括定义、规律、例子,笔记方法包括整段划线、逐字抄写、关键词提取、转述,笔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包括原文标记、原文注解、邻近式附件与远离式附件。

2.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某高中学校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该班学生共40人,男生18人,女生22人;课堂观察表明,有37人在全程都在教科书上做笔记,有3人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将37名记录化学教科书笔记的学生按高一入学后的三次化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进行排序,平均分在前27%的学生划分为学优生LA(10人),后27%的学生划分为学困生LB(10人),最终选出两类学生共计20名人的教科书笔记作为研究对象。该班任教的化学教师的教龄13年,教学经验丰富,已为该班授课4个月。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需使用哪一种方式做笔记,由学生自愿选择。

学生使用的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笔记内容为必修2专题1第2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计3课时。该单元内容是物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中理论性强、难度较大的重要理论基础知识之一。本单元主要涉及化学概念原理知识,调查该内容的学生笔记可直观反映学生在化学概念原理方面的学习表现。

2.3 数据材料

本研究随堂录制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单元的3节课堂视频,内容分别是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视频包括教师的课件和板书等。每堂课结束后将学生的教科书笔记进行拍照存档,该单元内容在教科书上占有6页,共计收集学生教科书笔记照片120张。另获取学生入学以来的3次化学考试成绩。

2.4 数据分析

将收集到的教科书笔记照片导入Nvivo 11,将学生的教科书笔记按知识点划分笔记单元(见图2)。并且在Nvivo中用学生教科书笔记行为的分析框架建立节点(见图3)。然后对划分的笔记单元进行节点编码,分别对应分析框架中的哪一种行为,Nvivo的编码节点能自动计数得到每一维度节点的笔记行为数目。

因此,通过将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每一个笔记行为编码,可明晰不同学业水平学生教科书笔记行为的具体表现,能够深入、具体地剖析学生的笔记行为。

3 研究结果

3.1 笔记内容的类型

各学业水平学生的笔记内容类型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见表4。可以发现学优生与学困生的笔记单元平均个数分别为21.9和22.2,两者相差不大。且在该单元学生记录的笔记内容类型最多的均是规律,其次学优生表现为定义多于例子,学困生表现为例子多于定义。总体来看,学生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单元记录的笔记内容类型分布均衡。

3.2 记笔记的方法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记笔记的方法的描述性统计见表5。可以发现,学优生记笔记的方法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关键词提取、逐字抄写、转述、整段划线;学困生记笔记的方法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关键词提取、逐字抄写、整段划线、转述。关键词提取在所有记笔记的方法中使用最多,其次是逐字抄写,相对较少的分别为整段划线与转述。整体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关键词提取意识,注重课堂的效率;但是较少学生能转述课堂内容。

此外,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不同记笔记的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学优生在关键词提取与转述方法上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学困生,而学困生在逐字抄写和整段划线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学优生。可见,在笔记记录的过程中,学优生比学困生出现更多有意义的笔记加工,以促进理解。

图4和图6是某学优生的笔记与对应PPT来源。图4中学生采用关键词提取的记笔记的方法,用横线与方框标记出关键词,在文本边注解关键信息。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成键元素的位置,将第一主族、第二主族与第六主族、第七主族注解在文字上方。在离子键定义中,用直线划出阴阳离子,在直线下方注解离子,强调了形成离子键的粒子;同时在氯化钠成键图示边补充离子键的特征为静电作用。可见学生很好地提取了教科书与PPT中的关键信息,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阅读PPT上的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对比教科书文本内容,剔除重复信息,在合适的位置补充关键信息。

但是就算教科书上有对应内容时,有学困生则是简单地以逐字抄写的形式将PPT上的内容誊抄到教科书空白处(见图5)。可见在记录课堂笔记的过程中,学优生对教科书文本、PPT等课堂内容的处理程度相对较高,而学困生对课堂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处理。

3.3 笔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笔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6。总体上,学生将大部分的笔记以附件的形式记录在教科书中的空白处,其余笔记利用原文标记和原文注解记录,表明课堂负载内容远多于教科书,学生需要依靠教科书的空白位置进行更多的笔记补充与释义。

比较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情况,可见学优生的附件数少于学困生,而學优生的原文标记数与原文注解数均多于学困生,反映学优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很好地利用教科书,将教科书以外的来源信息与教科书做了非常恰当的融合,如上述图4与图5,相比可见,图4表现出对教科书较高的利用程度与融合程度。并且学困生所记录的远离式附件的比例较高,说明了学困生课堂学习中难以同时处理教科书内容序列和课堂内容序列,容易将教科书当做是课堂内容的临时标记处,而不是在教科书文本上寻找到对应恰当的记录位置。

4 結论

教科书笔记是学生学习时采用的主要记录方式。通过剖析、比较学生的教科书笔记行为,揭示了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在笔记内容类型、记笔记的方法与笔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等行为特征。

学优生与学困生记录的笔记数量相差不大,内容类型主要是定义、规律、例子,各类型数量分布均衡,表明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单元学习中,定义、规律与例子都是较为重要的知识表征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笔记行为差异主要表现在笔记方法与笔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在记笔记的方法上,学优生在关键词提取与转述方法上的使用率均高于学困生,表明学优生善于提取关键信息,深度理解课堂内容,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意义加工,提高听课效率。而学困生缺乏对课堂内容的深度理解,因而出现较多逐字抄写与整段划线的浅加工笔记。

在教科书位置方面,学优生较多采用原文标记与注解,可见其善于做到课堂内容与教科书内容的融合。此外学困生的附件比例较高,说明学困生在接受课堂内容的过程中很难联系教科书中的原有文本,较多表现为抄写PPT或板书。其中远离式附件比例也多于学优生,说明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较难将课堂内容准确定位到教科书中。因而,学优生的教科书笔记的内容布局更显结构化、更具整体性。

因此,单看笔记数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笔记背后的行为。对笔记行为的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具体加工策略,更有助于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内隐思维。

5 建议

学生养成良好的笔记行为,对新课内容的理

解与复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注重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5.1 培养学生记教科书笔记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自主选择将课堂笔记记录于教科书上,表现出其以教科书为本的学习方式是主要的。教师应重新思考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多重功能,引导学生用好课本,针对难点内容举一反三,给学生相对充裕的记录时间,培养学生通过记录教科书笔记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5.2 指导学生有效地记教科书笔记

记笔记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学习方法,笔记的优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的笔记才能推动高效的学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适时提醒学生基于理解而记笔记,多采用关键词提取与转述的笔记方法处理课堂内容。同时可引导学生充分做好预习与复习工作,熟悉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及原有笔记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记录课堂笔记时有意识地联系课本内容,整合原有笔记。

5.3 通过教科书笔记研究学习过程

学生的笔记行为表现出了许多共性与个性之处,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学生关注什么,学生认为什么是重点与难点,以及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学习内容。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笔记的检查与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记录的内容,查看学生在知识的内化、转化的过程中是否产生“差错”,可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指明方向。

本文得到田润、孙逸明、胡中宇、周凤羽等老师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李董平,张卫,陈洁,等.中学生课堂笔记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6~38.

[2][3]田澜,张大均.初中生记笔记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0): 941~943.

[4]胡进.关于记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1,9(1): 47~51.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06~311.

[6]付建中.教育心理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01~210.

[7]Li M. Evaluating students science notebooks as an assessment to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4,26(12): 1477~1506.

[8]Kauffman D F, Kiewra K A. What makes a matrix so effecti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elative benefits of signaling, extraction, and localization[J]. Instructional Science, 2010,38(6): 679~705.

[9]Kiewra K A, Dubois N F, Christian D, et al. Note-taking functions and techniqu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83(2): 240~245.

[10]Slough S W, Mctigue E. Development of the Graphical Analysis Protocol (GAP) for Eliciting the Graphical Demands of Science Textbooks [M]// Critical Analysis of Science Textbooks.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3.

[11]Mayer R E, Sims V K. For whom is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Extensions of a dual-coding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4,86(3): 389~401.

猜你喜欢
记笔记教科书笔记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初中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探析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高中化学学生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研究
我的自然笔记(一)
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