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2018-02-18 01:28陈卓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学习小组合作

陈卓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静”适宜、张弛有度的课堂才可能高效;二是“导”与“放”的关系,教师要发挥主导和调控作用,保证课堂的方向和节奏,做到收放自如;三是“形”与“效”的关系,持续开展小组建设培训,关注合作学习效果,防止合作学习表面化。

关键词:小组合作;三个关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100

小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组织运用得当,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但在改革初期,往往有一个矫枉过正的阶段,需要在实践中纠偏。笔者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讨论、展示、交流、点评,“动”的明显多了,说明学习方式在发生积极转变。但出现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分热闹,学生没有静心思考的实践。有些教师把问题展示出来后,立即进入讨论环节,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一个组讨论完毕,击掌声一响,其他组不约而同相继收场,然后是积极发言的学生展示交流,整节课多数时间都处于“喧闹”状态,学生安静思考、练习的时间很少,接受知识相对较慢的学生难以适应,课堂实效值得怀疑,甚至会加剧两极分化。因为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思考的过程,再加之学生个体的接受程度和预习情况都存在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有快慢之分,如果课堂上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多数学生可能会仓促应对,即便是“热烈”的讨论,质量也不一定高,有些善于表现的学生表面上说得“头头是道”,一到解决问题时就漏洞百出。笔者认为,课堂要动静结合,该动的时候,要让学生动起来,便于引导班级积极思考问题的氛围,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静气,静静读书,静静思考,才可能有独到的见解,讨论才有质量,否则,表面的热闹,要么是肤浅的讨论,要么是虚假的讨论,这会降低课堂实效。课堂不是越热闹越好,“动”“静”适宜、张弛有度的课堂才可能高效。

二、处理好“导”与“放”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发挥,导致学生主动性降低,所以课改要纠偏,但往往又会出现另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放”的“过分”。一是教师主动放弃主导作用,认为学习活动应全部由学生完成,出现主导缺失,该讲的不讲,该强调的没有强调。有些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根本无力完成,或者学生发表的见解离题较远,如果教师任由学生继续讨论或发表见解而没有及时纠偏,就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耽误了时间,影响了课堂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让学生牵着教师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缺失,该讲的仍然要讲,该纠正的要及时纠正,该强调的要强调到位,才能保证课堂的方向和效率。二是教师调控缺失,活跃学生“霸占”课堂。每个班或小组,总有个别学生特别积极活跃,他们主导着课堂的讨论、展示和评价,发言的次数多,相反,也有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很少发言,不善于展示、评价。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追求速度,没有兼顾全体,任由活跃学生“掌控”课堂节奏,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导致课堂成为积极分子表演的舞台,没有兼顾反应稍慢的学生,长此以往,掉队学生可能越来越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出发点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要面向全体,及时调控学生的参与度,特别要关注后进生,尽量给他们展示和交流的机会。理想的课堂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而不是少数学生“独霸课堂”。

三、处理好“形”与“效”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是4—6人围坐在一起,便于交流、讨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插秧式”的座位编排方法。但据笔者观察,部分班级的小组建设还停留在形式上,改变了座位方式,而没有改变学习方式,“新坛子装老酒”,结果使学生之间互相干扰的因素增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说话更方便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加剧了两极分化。那么,在课改初期,小组建设如何处理好“形式”与“效果”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小组建设培训。小组建设的培训要小步慢走,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要求做起,反复训练,使之形成习惯,然后逐步提高。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合作学习方法,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质疑、反驳,如何更正、补充等。对学生的培训要勤示范、勤总结,持续进行,循序渐进,不可“走走停停”,一旦反复,就会功亏一篑。教师的意志决定了学生的意志,只要教师之间形成合力,持之以恒抓小组建设,把交流、讨论、评价等各个环节做扎实,一学期下来,小组建设就会初具雏形,显现成效。二是关注评价导向。评价是小组建设的有效抓手,只有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才能引导小组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在初期阶段,往往会出现评价分值随意性较大、标准不够全面、不能长期坚持等问题,导致评价流于形式,激励作用弱化,小组建设成果难以巩固。笔者认为评价过程要落实“三个结合”:即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评价,贯彻“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把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侧重于集体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逐步向自我评价过渡,帮助学生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三是关注学习效果。课改后,有的教师所带班级成绩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大多是教学环节没有落实到位,教师被小组的表面“繁华”所掩盖,在点拨、检查、订正等环节干预不够。课改是要改掉一些效率不高的做法,并非不顾学科规律,比如语文教学能不能完全“以练代讲”,课堂能否变成处理导学案的习题课,学生的展示互阅能不能代替教师的检查,这些疑惑要用学习成效来检验,因为有效果的课改才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只有处理好课改中的“动”与“静”“导”与“放”“形”与“效”的辩证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初级中学 725000)

猜你喜欢
学习小组合作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分离的社工干预行动项目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作文评改“五步曲”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