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前行 行进中思索 辛苦中收获

2018-02-18 01:28秦艳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

秦艳红

摘要: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校本教研是将教研、科研、培训三者有机整合,它的终极目标是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发展,校本研修意识得到强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校校本研修文化得到加强,使学校成为研究性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探索前行;共同体文化;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108

一、传统教研的特点

1. 缺乏动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我们学校及其周边兄弟学校来看,校本教研的真实状况令人堪忧。在基层学校,基于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教研活动处于应付检查的局面,稍好的情况也仅仅表现为依赖校内行政力量的推动。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普遍缺乏依托校本教研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热情。所展开的活动缺乏明确目标,把活动本身当成活动目的的情形是常有的,前后活动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性;活动的方式单一,常有的表现为:围绕被动的公开课进行开课听课、评课活动、评课缺少聚焦,多为泛泛式评论且掺杂一些复制性语言。多数执教者和观摩教师对活动的有效性持否定态度。当前的初中校本教研缺少应有的支持与合作、互动与互助,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

2. 对教师评价的项目单一且缺少人文关怀

教学成绩是教育的重要指标,但不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很多方面的,它涉及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等多种因素,把教学成绩列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唯一方面,会使教师的教育视野短视化,教育数段简单化,群体关系离散化。即使对教师教学成绩与教师所在备课组的成绩实施捆绑考核,也不能是教学资源的边界,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评价标准千人一面,对实现学校相关制度持有不认同、不支持的态度,教师间缺少必要的共情性和包容性,和谐的关系仅仅是一种表面化现象,集体责任和个人承诺的切合度偏低。

3. 教师普遍缺少对专业资本积聚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对专业化的理解片面化,表现为只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学科知识的充实。这仅仅是教师专业资本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个人的努力是能够提升这方面素质的。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私密化的局面一直没能打破,即使在初中学校执行的领导推门听课制度,也没有激起教师间共事切磋的涟漪。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仍然是多数初中学校教师常有的局面。教师专业资本不仅仅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还包括社会资本和决策资本,这些资本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素质,这些资本的积聚和提升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共事能力。针对以上种种现象,笔者进行了基于共同体文化的初中校本教研模式建构研究。

二、共同体文化的初中校本教研模式

1.共同体是指在学校课程改革愿景被教師认同的过程中,教师基于问题解决的需要而组合起来的团队。它不同于传统教研网络的教研组。它建立在平等互信、包容差异的基础上,活动表现为聚、散循环的特征。聚,旨在分享经历,凝聚智慧;散,意在通过实践、验证假设并发现问题。聚、散两者统一在问题解决的周围。

2. 初中校本教研模式建构是指,通过实施对“教师群体文化差异对初中校本教研的影响”“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共同体文化的建构途径”“课程改革愿景的教师认同状况对初中校本教研的影响”“基于共同体文化的初中校本教研实践活动”等序列问题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基于共同体文化的初中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

高效的校本教研需要先进教师文化作为支撑,也需要相应的方式、方法作为活动载体,只有两者相互契合,才能有效改进当前初中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从而促进初中学校内涵的发展。

三、初步成效

1. 一课三磨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课堂,我们提出了“一课三磨”,即一个人将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班级上三次,每一次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一磨,重在文本解读,确定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目标,让课堂变得更纯净;二磨,重在教学活动的创意设计和艺术整合,并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变得更有效;三磨,重在教学过程的调控和生成,磨练及时应对的教学机智,让课堂变得更灵动。每一次磨课,团队伙伴都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提出改进意见和重构思路,时时带来新鲜与惊喜。磨课的过程十分艰辛,但充满了成长的快乐。之后,我们又尝试了三人教一课、同题异构等。一课三磨,带来的是课堂的变化,更是我们思想的变革。

例如,九年级名著阅读指导校本研修活动。教师备课后,向备课组内的其他教师介绍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意图,接着由备课组内其他教师上课,备课教师听课。听课后,备课教师结合观察到的学生的学情和教师的体会,再修改教案。这样,首先可以保证备课组内教师全员参与;其次,大家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备课组内容易形成平等、和谐的研讨氛围;最后,备课教师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案,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促使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考虑教法,还要思考和研究学生的学法。

再如,一般教研活动教师参与的过程是上课——说课(上课教师)——反思(上课教师)——评课(听课教师)。为了迎接彭城九校学区联盟活动,我们改变了常规的模式,让上课教师先说课,听课教师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设计意图后,再去观摩课堂教学,听课更有目的性,评课也更有针对性,可以做到有话可说、有的放矢,不再是泛泛而谈。上课教师在说课的时候还介绍了磨课和修改调整的过程、内容和方法,听课教师可以结合观察到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效果,揣测教学设计修改的意图,评课时与其他教师交换想法,在经过专家点拨后,可以学会如何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2. 共读教育名家,优美散文

语文教学要做成大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远、看得透,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孤陋寡闻、闭门造车,难免辛苦劳作却仍在重复前人早已完成的探索。现代语文教育涌现了众多名家大师,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乃至吕叔湘、张志公等,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我们共读语文教育大家的专著,汲取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作出我们自己的解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读出了三层含义:教为孩子学会学;导是最贴切的教;教是最有效的学。“教材是个例子”,我们也读出了三个共识:尊重教材,用教材教语文;改造教材,重组语文内容;创编教材,教自己的语文。读名家的书,想自家的事。这样的共读,催生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

3. 提升自己(教研组长)的引领智慧

首先,教研组长对主题产生、程序安排、话题内容有充分地了解和准备,这样可以直接引导参与活动的教师进入主题。其次,问题之间的过渡非常重要,教研组长要随机应变,适时抛出问题,这样可以确保参与讨论教师的发言紧紧围绕主题,避免发生发言跑题的现象。再者,教研组长还要有意识地关注不同的观点,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只有思想有了碰撞,观点有了交流,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

4. 激励式评价+主动参与制

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会富有实效。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需要更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激励评价。如:把教师的作品印成校刊、校册,能让教师感受到劳动和探索得到认可的愉悦,愿意把校本教研当成幸福事,乐此不疲地参与进去。

德国学者滕尼斯曾研究发现:个体与个体在一个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成中会形成更加强而有力的、结合更加紧密的关系。于是他们用共同体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特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温馨的“大家庭”,成了一群人不懈追求的乐园。不分年龄,无论性别,都在为一份共同事业耕耘,我们教风严谨,博学儒雅,时刻不忘责任与使命。课堂教学充满激情,语文各项竞赛创造奇迹,读书沙龙有声有色,青年教师敢于担当,中年教师樂于示范,教学研究锦上添花,荣誉面前只争朝夕。我们既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也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相信我们基于共同目标和兴趣的语文组定会馨香满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 221100)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基于校本教研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教研工作重构初探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当前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实验模式探析
以校本教研为支点,合理开展初中语文教研组建设
好剧本还需好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