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衔接课程建设的实践和研究

2018-02-18 00:53丁苏君
化学教与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丁苏君

摘要: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入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探索初中阶段建立衔接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核心素养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012-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2.004

笔者执教2016届和2017届的两届初三毕业班,执教班级属于初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项目。实验中,我们把初高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衔接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追踪这两届学生升入高中后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高中的适应性、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及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一、问题提出

据笔者对本校近三年的高一新生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中考化学成绩接近满分,进入高中后却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学生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甚至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過早出现分化现象。笔者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就课标和教材而言,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教材语言具有直观性及趣味性,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课改后删去了许多与高中教学及高考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教育,高中教材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逐步体现学科的系统性,概念成串出现,知识点纵横联系,综合程度有很大提高,认知上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描述转向推理,由定性转向定量。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初中化学的启蒙性决定了陈述性教学是主旋律,讲授多、记忆多、就事论事多,所要解决的问题跳不出课本,学生主要采用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要求较高,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进一步独立深入学习的要求。

再次就思维特点而言,初中生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老师常常是一张张试卷反复讲、反复练,思维的深刻性、开阔性都不够。而高中生以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提纲挈领,掌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注重理解式学习,善于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综合、应用,同时化学语言的抽象化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得很多高一新生感到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下降。

为了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尝试以提高核心素养为指向,建设初三化学衔接课程,编写教材。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课程建设。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我们自主开发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程建设,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观念,养成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的思维习惯,掌握化学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实践探索

我们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指向,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尝试进行了初三化学衔接课程的建设。

1.根据初高中课标,找出脱节的知识点,通过整合形成衔接课程体系。

我们以课标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围绕形成化学观念,掌握研究方法,树立正确价值观,设计了如下课程体系。

补充的内容: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离、电离方程式;结晶水合物;风化;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体;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解度计算、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常用化学仪器的介绍与使用,如三脚架、泥三角、坩锅、启普发生器、分液漏斗、蒸馏装置、滴定管等;实验室用KClO3制O2;层析法分离物质;丁达尔效应等。

加深的内容:原子结构知识方面,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及其对离子的形成和化合价的确定关系;燃烧;酸碱电离理论等。

拓展的内容:酸、碱、盐的概念;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盐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涉及多步反应的计算、差量法的计算;多种仪器气密性检查、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选择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整合,逐步形成了以微专题为形式的“初高中衔接课程体系”: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

复习:不同的分类标准。初中知识: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酸、碱、盐。

拓展:高中知识:混合物(均匀、非均匀),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溶解结晶平衡,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了解两性氧化物Al2O3)。

专题二:物质的转化

复习:酸、碱、盐的通性

拓展:“八圈图”(以所学方程式为基点,渗透结构决定性质)。

专题三:化学反应的分类简介

复习: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判断依据)、离子反应(定义)

专题四:化学中的物理量

复习:质量,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

拓展: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专题五:化学简单计算

复习:质量关系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质量分数的计算

拓展: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注明:以初中所学复分解反应和金属与酸反应为例,自编题目。)

专题六:化学实验

复习:气体的发生、收集装置,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拓展:物质的分离提纯(萃取、分液、结晶、蒸馏),物质的检验(焰色反应,铵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注明:穿插定量实验,如传感器的实验。)

专题七: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拓展:从得失氧元素发现可以通过化合价判断反应类型,重点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几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规律应用(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配平)。

专题八:离子反应

拓展:由中和反应切入离子反应概念,重点由实验事实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离子共存。

专题九: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复习:1~18号元素的名称及符号,核外电子的特征,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拓展:核素的概念、符号,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元素周期律(核外电子排布,同周期、同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周期,族,位—构—性的关系)。

2.落实课标,指导学法转型,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

為了帮助学生尽早适应高中学习,掌握化学研究的思路,我们试图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探究学习方法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于1964年首先倡导使用的,所谓“探究学习”,就是运用“探究过程”来获得科学概念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实验条件,从而使活动较为顺利地进行。主要采用的探究学习模式如下: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除了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锻炼合作的方式与技巧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共同的目标建立学习小组。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自信心,创设情境和增强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会总结归纳,多问“为什么”,并养成习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做到触类旁通。

笔者开展了“我们身边的化学”实验校本课程。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以小组形式完成实验(3~4人一组,自由组合,每班分为十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制定出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安全性后,独立进行实验并进行分析,最后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进行验证。在整个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思路,写出实验报告。在对学生考核评定时,不要求学生一定将实验做成功,而是着重于考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性能力。对于一些新颖的想法思路,即使失败了,仍然鼓励他们查找原因,改进方案后继续进行。这样的课程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三方面同时入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3.强化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和践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如教学原子结构时,笔者按以下层次展开教学:以金属钠为例,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化合物化学式→钠的性质→钠的用途,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逐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在教学溶液内容时,以NaCl饱和溶液为例,通过在NaCl饱和溶液中加无水乙醇使之转变为NaCl悬浊液、NaCl胶体等,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发现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中学化学常态教学中,许多学生实验都是定性实验,笔者尝试以定量实验深化对定性实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测定粗盐提纯后NaCl的纯度,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等。

强调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如笔者在衔接物质的分类时,由初中知识点回顾,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盐(特别是Na2CO3、NaHCO3),提出以下问题:两者都属于钠盐、碳酸盐,那么性质上一样吗?两者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现象都一样吗?如果有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能设计实验说明吗?由此让学生探究Na2CO3、NaHCO3均显碱性,但碱性不同,再深入到本质上是由于碳酸是二元酸,可以分步与NaOH反应生成正盐和酸式盐。

三、反思发展

通过这样的衔接课程,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伟长2016届的凌同学获2017年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一等奖(江苏省第九名),伟长2016届的罗同学(高二)于今年(2018)考入中科大创新试点班(参加当年化学高考获A),伟长毕业的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全市质量检测中,化学成绩均名列全市前茅。

目前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在初高中化学课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断层,成为很多学生无法逾越的鸿沟,导致高中化学学习受挫,甚至产生厌学等情况,对人生的发展起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优秀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充分培养化学素养,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在后续的学习中,无法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发展。由点及面,不仅是化学一门学科,其他各学科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探索与创新,在初中阶段就做好初中和高中课程的衔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定会受益匪浅。

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我们也是初次尝试,仍有不断修改完善的空间。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使衔接教材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增加趣味性;充实教学案例,增强教师的可操作性;利用网络,通过微课、翻转课堂和视频教学等多种手段扩大学生受益面,更好地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5):3-7

[2]  王澍.初高中衔接期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实践[J].中学化学,2015(8):3-4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