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与华南武装斗争

2018-02-18 08:41左双文潘丽芬
红广角 2018年6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解放战争

左双文?潘丽芬

【摘 要】 广东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华南解放战场是全国解放战争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发挥了华南解放战争指挥中心的作用,制定了符合华南地方实际的武装斗争策略,恢复和发展了华南地区的武装斗争,建立了解放华南总基地。香港分局把华南地区建设成为解放战争的坚强一翼,为华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华南武装斗争;游击战争;斗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K266;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6-0061-11

为更好地指导华南地区的武装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在香港设立分局。1947年,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分局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位置,发挥华南解放战争指挥中心的作用,根据不同斗争形势,制定相应的斗争策略,成功指导了华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促进了华南地区武装斗争的恢复与发展,壮大了华南地区的武装力量,并建立了解放华南总基地,较好地配合了全国解放战争。

一、制定武裝斗争策略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仔细分析了华南地区武装斗争的特点和条件,并根据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斗争形势,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步伐,制定了合理的武装斗争策略。

(一)隐蔽待机,“实行小搞,准备大搞”

1946年6月,国民党方面发动内战,向各个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顽强抵抗,仅四个月歼灭了国民党六分之一的进攻总兵力。而相比北方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形势,中共广东区委对南方地区武装斗争的态度稍欠主动。1946年,广东区党委确定了“长期荫蔽,避免遭受打击,积蓄待机”①的游击区武装斗争方针。

1946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南京局发布《给南方各省工作的指示》,指出南方各省乡村工作应采取两种不同方针:“一是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立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原有各根据地如海南岛,如南路、中路、西江、北江、东江、闽南、闽西应鼓励原有公开或半公开武装,紧紧依靠群众继续奋斗,不应采取消极复原政策,长敌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现在南方各省国民党正规军大批调走,征兵征粮普遍施行,正是我们发动游击战争的好机会。二是尚未成熟的地区采取荫蔽待机方针,以待条件成熟……但总目标仍然是积极发动公开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之各种条件。而不是不管条件是否成熟一概采取长期荫蔽方针。”②

该指示明确指出灵活使用隐蔽待机的策略,为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条件。中共华南地区党组织的负责人方方和广东区委书记尹林平接到指示后,迅速作出部署。

1946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要求“华南干部应该尽可能下乡或返回部队,坚决执行中央11月6日对华南游击战争的指示。”①

根据中央在6日和17日的两次指示,并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1946年11月27日,广东区党委作出了《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决定恢复广东的武装斗争,并制定了“实行小搞,准备大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前进”的战略方针,逐步推动华南地区武装斗争的开展。

(二)发展赤色割据,建立边界游击区

1947年1月,广东区党委在香港湾仔召开区党委扩大会议,方方作了《当前时局的特点》和《关于广东形势和赤色割据问题》的报告,分析了目前的斗争形势,认为广东革命斗争的胜利首先出现在农村,而要实现农村的胜利,则要敢于在广东造成赤色割据。赤色割据的建立,一是要靠山地,特别是边区的山地,建立基础,向平原发展。二是要靠群众,与群众斗争结合起来。三是要适当领导两面政权,并注意平原工作和农村的反蒋统线工作,以免陷于孤立。四是要以梅花点的发展形式来建立“赤据”,要照顾全面,也要掌握中心。②

在香港分局尚在筹建之时,方方、尹林平就对建立边界游击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作了详细部署并请示中央,以增强配合全国作战的力量,推动南方各党派更加积极地活动。电报还指出“一切活动强调增强群斗反三征,分粮破仓库,同时照顾统线,建立山地根据地两面性政权,巩固地扩大主力,繁殖群众性秘密或半秘密武装以待时机。”③

5月21日,中共中央回复同意上述部署,认为“华南除琼崖外,应靠本身力量于本年度建立起三、四个成块的根据地,组织起前(数)支成为中坚的游击队伍,准备迎接与配合明年北方人民解放军的全面反攻。”④在中央的指示下,香港分局把广东划分为粤桂边、粤桂湘边、粤赣湘边、闽粤赣边、粤中、琼崖6个战略区,并派大批骨干到各个战略区,增强对战争的指挥力量。

此外,1948年8月,香港分局针对华南地区离主力较远,解放军只能配合我方粉碎国民党清剿的情况,制定了“自力更生的,持久性的战略”。并提出必须要有步骤地完成强大主力的建立,完成山地根据地的建设。各省区边区临近地区要实现战略协同,相互打通,最终建立山地根据地。在香港分局的指挥下,华南地区一边进行武装斗争,一边发展赤色割据,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发展群众斗争,开展游击战争

1946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华南干部参加武装斗争工作的指示,指出“广东敌人兵力空虚,灾荒遍地,国民党又征兵征粮。因此造成了发展与坚持游击战争的客观有利环境。……广东党今后中心任务即在于全力布置游击战争。”⑤

1947年5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在《接受中央二月一日指示的决议》中,香港分局明确指出南方党当前最中心的任务是:“一切都应为着武装斗争、群众斗争的发展与党及群众组织的巩固。”①而斗争的具体形式,则认为游击战较为可行。

当时,国民党在华南的军队几乎全部北调,敌情空虚。国民党政府的“三征”政策引起群众的普遍不满,人民斗争日益高涨。琼崖纵队和各地区抗战留下的武装力量已经积极活动,是中共开展斗争的可靠资本。解放战争走上了总反攻的局面,加上南洋地区的革命运动的开展,是中共开展斗争的推力。英美及蒋介石内部的矛盾也为群众斗争留有空隙。这些都是南方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同时,香港分局也意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复杂:武装主力北撤,南方离解放区最远,很难直接配合策援;英美蒋虽有矛盾,但都不会放弃华南,有妥协反共的可能。斗争主力琼崖纵队在海外,各地游击力量发展不平衡,难以相互呼应等,都是开展斗争所面临的困难。因此确定武装斗争的侧重点在于山地边区,以保证游击战、根据地及长期斗争的顺利开展。

随后,中央更针对如何开展游击战,建立武装根据地对香港分局做了更详细的指示,即“不要急于打大仗,也不要过早集中武装建立根据地,而应将武装力量散布得愈广,发动群众斗争愈多,先从多消灭乡村地主联保反动派武装做起,便愈能在广大乡村中站稳,为根据地奠定基础。”②香港分局根据中央的战略方针,对广东各地如何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详细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不可忽视五个方面:一是纠正单纯以武装打天下的思想,重视发动群众,二是强调多次战斗,三是纠正攻坚及打无把握之仗的观念,四是纠正过早暴露,虚张声势的行为,五是解决人民利益,奠定群众和组织基础。③

香港分局针对华南地区的斗争形势,灵活运用广东的有利条件,发展出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斗争,不断壮大游击战争力量的斗争思路,成功推动了武装斗争的恢复和发展。

(四)普遍发展,大搞进攻

宋子文主粤后,国民党加紧了对广东的控制,民众的反抗情绪更高,群众斗争形势愈加激烈。1948年初,香港分局根据形势的发展,为配合解放军的战略步伐, 并粉碎宋子文的“清剿”,决定把华南各地的武装斗争由“小搞”发展为“大搞”。1948年2月,香港分局发出《关于粉碎蒋宋进攻计划,迎接南征大军的指示信》,提出“普遍发展、大胆进攻”的方针,指示各地大搞武装斗争,并逐步建设主力部队,协助各地武装击破国民党的进攻,建立新区的任务。在香港分局和各地党委的领导下,华南各地武装马上组建主力部队,主动出击,成功击溃了宋的军事“清剿”。

1948年夏,中共面临着革命的高潮,包括武装斗争的高潮,华南斗争形势发生新变化,斗争变得更加尖锐,基于过去武装斗争的成果和当前形势的分析,广东区党委认为放手大搞与配合大军反攻,是适切时机的。一年来的斗争已经有了初步基础与经验,具备大发展的条件。其确立的具体方针是“放手大搞,破坏美蒋宋阴谋,迎接大反攻,争取华南彻底解放。”④

1949年初,中共中央发布“一九四九年是南方游击战和游击根据地大发展的一年”的指示,香港分局根据指示,结合华南斗争形势的特点,制定了“全面发展,重点巩固”的方针,指示各地完成大块根据地的建立,以迎接南下部队解放华南地区。1月1日,香港分局发出《关于迎接大军渡江和准备解放广东的指示信》,作出率先解放粤闽赣湘数十县及路西二三十县,以包围广州夺取广州的决定。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闽粤赣、桂滇黔边纵队宣告成立。粤桂边纵队、粤中纵队以及粤桂湘边纵队也于7、8月先后宣告建立。

综上,香港分局配合中共中央指挥,根据华南地区实际情况,从保存实力,隐蔽待机到放手小搞打下大搞基础,再到普遍发展,大搞进攻;从梅花式的流动据点到割据式的边区再到解放区的建立;从武工队游击小组到处大胆放手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斗争,组织群众再到武装群众发动民兵战,大规模发展游击战争。这些武装斗争的策略方针逐步推进,促进了南方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二、恢复和发展武装斗争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在南方的力量空虚。同时,国民党内战政策不得人心,爱国民主运动日渐高涨。在广东,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群众斗争遍及全省数十个县。东江纵队北撤后华南地区的武装斗争暂时放松,武装力量较为分散,但部分武装人员依然顽强抵抗,琼崖游击战争也得到开展。这都为中共在华南各省恢复和发展武装斗争以及建立游击区和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客观条件。在香港分局正确的武装斗争策略指导下,华南地区的武装斗争得到有序恢复和发展。

(一)号召“反对三征,维持治安”

国民党为了换取发动内战的资本,在统治区内大肆實行征兵征粮征税政策,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民不聊生。1947年,在广东区委的《关于广东武装工作意见》中,就指出国民党实行的三征政策,使得各阶层蒙受其害,因此确定了“反对三征,维持治安”的口号,并主张游击队活动可以用人民的名义或东纵复员人员自卫的名义。①《中共中央华南工作斗争总纲领》也明确指出华南斗争的第一期任务,就是“策动反美反征兵征粮征税运动,激起民反。”②在各级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下,华南各地人民武装以反“三征”为口号,先后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自卫斗争,促进了武装斗争的恢复。

粤桂边区的南路地区以小型武工队为活动基础,袭击国民党在乡村的堡垒,镇压反动分子,收缴地方武装,并组织群众开展了抗丁抗粮斗争。1947年4月,南路决定把各地游击队整编为团,以三大主力团为主在廉江、化县等地开展反“三征”斗争,截至4月末,摧毁了国民党乡公所近20个,解放圩镇8个,缴获长短枪200余支,子弹4000余发,开仓分粮约60多万公斤。同年4月,桂中南和思明地区也建立武装,发动了反“三征”斗争。

早在1946年4月,中共桂越边境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临时工委领导左江地区的民众成立秘密农会组织,开展反“三征”斗争,并在此基础上壮大武装力量。1946年夏,右江地区在中共桂西南特派员覃桂荣的领导下,成立中共右江领导小组,秘密发展群众5000多人。在云贵山区,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出干部和先进党员渗透云南各地,开展农村工作,组织起一批互助会、翻身会、兄弟会等,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使得国民党在云南乡村的部分政权陷入瘫痪状态。中共贵州省工委派出干部深入山区,以黔西南为重点,建立武装,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桂滇黔地区的斗争发展了党的工作据点和武装斗争基地,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奠定基础。1947年5月,经中共中央和香港分局批准,中共粤桂边工委成立,并成功领导了左右江武装起义,促进了桂滇黔地区武装斗争的发展。

粤桂湘边地区的反“三征”运动也得到发展。1947年1月,中共西江特派员派黄炎在怀集县东区的甘洒、凤岗、龙湾等地发展反“三征”运动。1947年7月,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决定成立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怀集县人民抗征义勇队。8月27日,义勇队摧毁了甘洒、屈洞、坳仔鱼北等地的乡公所,缴获了一些武器。1947年3月,广西怀集县南区组建了广德怀边挺进队,逐步向广宁、德庆、怀集、封川、开建边区、森膺洞挺进,并在森膺洞开展反“三征”运动,打开广宁县木格、石咀、洲仔三个圩的粮仓,分粮300万斤。1947年6月,中共桂东区工委领导武装部队发动英家起义,袭击英家乡公所,缴获长短枪13支,子弹2600余发;并打开英家粮仓,把30余万斤粮谷分给饥民。同时,粤桂湘边武装还向北发展,开辟了粤湘边游击区。1947年1月,广四清边区队突进北坑,深入太平圩,打开了广四清边反“三征”的局面。广四清边区队的斗争,巩固和发展了老区的工作,并开辟了滨江河、珠坑一带新游击区。1947年,粤桂湘工委还指示派出特派员到清远、英德西南山区开展反“三征”斗争,恢复英清边地区的武装斗争。粤桂边、粤湘边地区的反“三征”斗争为粤桂湘边战略游击区的创建奠定重要基础。

粤赣湘边各地人民武装趁着国民党正规军大量兵力北调,地方防守薄弱,袭击国民党政府乡公所,开展反“三征”斗争。1947年1月开始,五岭地区部队不断发动群众反“三征”,破仓分粮。18、19日,始兴部队在南北山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俘获敌人10余人,缴获武器长短枪40多支,乡政府谷仓被打开接济农民。南雄人民武装相继摧毁了邓坊镇平乡公所和仁化长江乡公所,并于同年2月对永和乡公所和白云乡公所发起攻击,缴获了枪支37支,并打开县政府粮仓,把2000多担粮食分给乡民以渡春荒。南雄政府反抗的态度消极,使得以上地区为五岭游击队控制。2月24日,新丰“北江人民自卫总队”攻破连平隆街镇,伏击连平警察队,俘获敌人60余人,缴获长短枪16支,打开大小粮仓6个,开仓出谷35万多斤。仅1947年上半年,粤赣湘边区各部队在反“三征”的过程中共摧毁警察所11个,乡公所41个,消灭敌人930多人,缴获各类枪支武器约1200支,破仓分粮5万余担,发展民兵1万多人,部队发展到1900多人。①

1947年2月,粤中地区恢复武装斗争,实行“小搞”,各个武装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反“三征”、破仓分粮斗争。新高鹤地区党组织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基干队、武工组,发动群众组织起来自救。1947年4月,高鹤人民抗征自卫大队突袭高明合水圩,击毙乡长李忠晁,打开合水、蛇塘、良村三个粮仓,分得10万多斤粮食。新高鹤地区群众反“三征”,破仓分粮的热潮被激起,基干队与农民配合,在高要县、高明县、新兴县等地都开展反“三征”斗争,打开了群众参加斗争的新局面。

1947年春,在闽粤赣边地区隐蔽待机的武装力量接到恢复武装斗争的指示后,集中起来建立和扩大队伍,放手发动群众反“三征”,开展公开的游击战争。1947年春,潮汕特委武工队队长林震决定开展小规模的武装斗争,普宁、揭阳、潮阳三县也于3月成立武装小组。5月24日,特委武工队在揭阳县进行了三次破仓,发动群众4000人,获分4000多担稻谷。6月7日,潮汕人民抗征队成立。7月,抗征队以八乡山为中心成功开展反“三征”斗争。抗征队乘胜追击,9月到12月期间组建第三支队挺进南阳山、大南山,组建第一支队挺进五房山,继续开展反“三征”,均开辟了新的根据地。1947年9月,闽南支队挺出乌山外围,与地方工作团合作,先后袭击了诏安县梅州、下葛乡公所等地,惩办当地反动地主,缴获长短枪20多支。闽粤赣地区的反“三征”促进了边区各根据地的建立,支队、县级武装大队以及区、乡武工队建立了起来, 武装力量发展壮大, 为反 “清剿”打下武装基础。

仅1947年初,华南地区的反“三征”斗争就有明显成效,蒋介石曾指出广东地区“三征”“收数甚微,进度迟缓。”①

反“三征”斗争在华南地区的蓬勃发展,使得国民党的三征政策基本破产,给国民党地方武装以沉重打击。国民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遭到破坏,多数地方政权瘫痪,难以扩大兵力,甚至出现征兵人数不足,不得不起用贼头的情形。②反“三征”斗争使得华南地区武装斗争得到恢复,有力配合了反“清剿”斗争,并使得华南各地区的人民游击战争得到发展。

(二)发动各地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46年11月,方方、尹林平根据中央《给南方各省工作指示》,决定恢复广东武装斗争。针对目前华南地区敌我力量比较悬殊的实际,提出了“实行小搞,准备大搞”的方针。

1947年初,广东区党委召集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于香港湾仔召开区党委扩大会议,会议主要帮助各地党组织负责人认识开展华南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和发展可能性,消除了一些干部对于广东地区能否发展武装斗争的疑惑,增强了大家发展游击战争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方方和尹林平在香港连续举办5期干部训练班,围绕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進行培训。3月,中共广东区党委就恢复武装斗争的方针、任务、口号、斗争的发展步骤以及军事组织形式等方面作出具体决定,发布《武装工作意见》。

1947年4月,方方、尹林平对华南地区游击战争作了整体的部署,并提出“建立边界游击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把华南地区分成粤桂边、粤桂湘边、粤赣湘边、闽粤赣边、琼崖五个战略单位,随后还增加了粤中、滇桂黔边两个战略单位。

在广东党组织的指挥下,广东群众武装斗争发展壮大起来。1946年7月东纵北撤后,国民党的清乡、“围剿”更是激起了各地人民自发的求生自卫斗争。尤其是1947年春初,自南路击毙遂溪县长戴朝恩开始,各地人民武装部队陆续出现,在东江、北江、中区和南路等地各县遍地展开活动。③南路地区积极响应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指示,发动群众组建精干武装队伍,集中力量打击国民党的乡、保武装和县警队。1947年4月,中共粤桂边地委和粤桂边人民解放军成立。在吴有恒的指挥下,南路各地游击队整编为团,形成了三个主力团,在廉江、化县地区积极斗争。1947年南路地区摧毁国民党乡公所近20个,解放圩镇8个,破仓分粮10000余石,武装队伍发展到5000余人,控制了遂溪、廉江、化县边境纵300里,横120里的地区。1947年5月到6月,粤桂边人民解放军两次向勾漏山进军受挫,未能实现开辟勾漏山根据地的预期。同时,粤桂边区继续推动遂溪、廉江、化县、吴川游击区的武装建设和游击斗争。并在方方的指示下,积极开拓遂(溪)廉(江)化(县)吴(川)游击根据地,开创了粤桂湘边区武装斗争的新局面。

粤赣湘地区的五岭、滃江、九连、江南、江北等地人民武装,根据香港分局的指示,开展扩大武装队伍,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1月,方方、尹林平对五岭地区武装斗争作了指示,强调以反“三征”为号召,发动群众,壮大队伍;以南雄、始兴为中心,坐南朝北,向赣南、湘南发展,多支多点,星罗棋布地建立根据点,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3月,在广东区党委的指示下,五岭地方委员会成立。4月,活跃在粤北五岭地区的人民武装成立了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下设4个支队,1个独立大队及2个地方大队。解放总队在南雄、始兴、仁化、大庾、崇义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广泛出击地方反动武装。自1947年5月始,五岭人民武装攻破曲江苦竹圩、始兴罗坝乡、南雄新田圩、百顺圩地区,拔除了国民党在靖平的据点,并在曲江开展武装斗争,实现了游击队从山地到平原的发展,扩大了游击区和根据地。1947年夏,五岭地委还在赣南开展游击战争,在湘南、桂东等地发动武装起义,成立“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滃江地区的粤赣先遣支队主动出击,歼灭了翁城坳子黄联防队,打击地方恶霸势力。1947年3月到12月,江南地区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军队展开4次较量,打击地方势力,自身武装人数在1947年底从30人增长到2500人。6月到11月,江北部队成功打击了博罗公庄乡公所自卫队,突袭清远潖江上四九自卫队,伏击龙门县警队,围攻河源平陵乡自卫大队,游击基地也初步建立了起来。1947年7月到10月,九连地区成功抵御了国民党的两次进攻。全区发展有9个连队,19个地方连队,民兵队伍壮大到400多人,在50多个乡级地区有所活动。

桂黔滇边地区人民武装也十分活跃。1947年11月,香港分局决定在桂西南、滇南成立桂滇边工委,建立一支2000人的桂滇区支队。工委成立后,各部队迅速打开斗争局面。部队先攻下果梨,打开了通向靖镇区的门户,随后进攻了平孟乡、南坡墟、荣劳乡等地,拔除国民党的据点。1948年初,罗日辉率领千余人的武装在桂黔滇边出没,广西当局屡次镇压均无成效。①经过主动出击,靖镇区武装解放了7个乡镇,人民武装壮大到2000多人。1948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边部队正式成立,庄田任司令员,周楠任政治委员。在云南地区,1948年初,中共云南省工委以群众工作较为扎实滇东南地区为试点,先开展游击战争,随着罗平钟山乡、圭山、西山等地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一支1500多人的人民军队建立了起来。5月,滇东南武装成功抵御了国民党在罗平县的“围剿”,并成功从龙海山挺进圭山,南渡盘江,在人口一百多万人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游击据点。滇南、滇中、滇西和滇东北地区游击战争也发展了起来,开创了桂滇黔边武装斗争的新局面。

在闽粤赣边地区,1947年2月初,方方和广东区党委派政治交通员向中共闽粤工委传达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并提出边区先在闽西南发动游击战争的建议。随即,中共闽粤边区工委召开会议,作出边区武装斗争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方针。5月,边区工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在香港分局关于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指示下,1947年6月,闽粤赣边区工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把工委主力组建为“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地委为支队。其斗争方针是普遍小搞,准备大搞,大量摧毁敌人区乡政权、消灭区乡公所武装和地方反动武装。1947年8月,粤东支队出击大埔县大麻镇、梅县三乡,取得了较大胜利。11月杭武蕉梅边区各县游击队主动出击,打击地方反动武装。与之配合还有6月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依托反“三征”斗争,也开拓了新的游击据点。8月,闽南地区成立了闽南支队,并发动水晶坪伏击战取得首次胜利。1948年1月到3月,支队通过斗争恢复发展了乌山、山内的老根据地。闽西地区创建了永和埔边游击根据地。澄海、普宁、惠来等韩江地区各县人民武装自1947年年末开始纷纷展开反抗。②至1948年春,闽粤赣边区各地区先后形成游击根据地,组建了民兵和农会,甚至建立区乡人民政权,武装部队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反“清剿”作战打下基础。

1947年5月,在中区特派员谢勇宽的指挥下,粤中地区确定了以三罗云浮山脉周围的山区为武装斗争的重点,尽可能发展武装力量,恢复老区,开辟新区,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的工作方针。粤中通过反“三征”逐渐恢复了公开的武装斗争,贯彻了香港分局“在群众斗争中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和发展”的指示。1947年间,粤中区较大规模的反“三征”斗争活动有近20次,上万群众参加斗争。中区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到400多人,地区武装部队逐渐组建成基干队,原来的游击老区也得到恢复。

而在地理位置上与粤中紧密相连的粤桂湘边地区,在湾仔会议之后,决定积极扩军,建立主力部队,发展武装斗争,并以广宁为中心,先后挺进广宁、德庆、怀集、封开、英德等地。1947年4月,中共香港分局决定成立粤桂湘边区。粤桂湘人民武装先在广宁、怀南建立游击中心,随后开辟连江游击区和怀集桂东游击区。1947年8月,粤桂湘边区工委和人民解放军司令部为贯彻香港分局建立粵桂湘边区边界根据地的指示,组织北挺第一大队向粤湘边挺进,开创了连阳游击活动地区,并以骑田岭为基础,向零陵、桂阳地区挺进。粤桂湘边地区的游击斗争局面基本打开,并开辟了粤湘边区游击区。

远离广东的琼崖纵队也没有放松武装斗争,自1946年末开始,多次粉碎国民党蔡劲军部、韩汉英部的“清剿”,控制了全琼面积的40%,并于1947年5月创建了五指山根据地。广东省政府曾指出,琼崖“各区辖境匪患日重,各县乡镇被匪控制者甚多,不特无法推行政令,征兵实施尤感困难”,①琼崖地区的斗争颇有成效。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虽然面临着国民党的打击和美国的威胁,华南地区各个战略单位加紧推进游击战争,打击了国民党在农村的势力。例如,国民党关于中共游击情况的电文就指出汕头“乡村夜晚则有便衣之奸匪到各村落集会。……奸匪情势日见逼近,地方防卫力量薄弱。”②1948年4月8日,宋子文驻广东南路保警总队派出保十一营三连80余人,向绥安公路出动,袭击人民武装。南路人民武装侦悉后,埋伏拦击,损敌数十名,并缴获一批枪支弹药。保警总队伤亡过半,震慑于人民武装的威力,更加不敢妄以小股出动骚扰。③

与此同时,面对宋子文在粤疯狂“清剿”的新形势,香港分局提出坚持“到处发展,到处进攻,以粉碎宋匪重点进攻。坚持平原游击战,以掩护山地边区,完成赤色割据。把火力集中于消灭各地反动武装封锁”④的游击战争方针,为主力南征彻底解放全粤加紧进行准备。华南地区的游击斗争在转向粉碎国民党“清剿”中向前发展。

在中央及香港分局的指挥下,华南地区的农民斗争和游击战争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1948年9月,南方各地游击队已经把宋子文三个补充旅十个保安团的重点进攻完全粉碎,共约消灭敌人三个团的兵力。华南地区武装发展60%,地区发展了三分之一。华南地区积累了三万余兵力。此外,游击战争也由消灭地方反动势力进步到击溃省防军的进攻,斗争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⑤

(三)粉碎国民党军事“清剿”

宋子文主粤后主持召开“绥靖”会议,决定调整机构,集中兵力,实行军政一元化,统一部署,起用宿将,加紧对广东各地人民武装实行军事“清剿”。⑥1947年12月,宋子文发动了“分区扫荡,重点进攻”的第一期“清剿”。

为打破其军事“清剿”,1948年2月,香港分局发出《关于粉碎蒋宋进攻计划,迎接南征大军的指示信》,针对“清剿”制定了相应的斗争策略:“普遍发展与建立主力;避免敌人的包围、限制;大胆领导非党武装;加强部队政治、军事教育;瓦解敌军”,此外,针对城乡不同形势,香港分局还提出农村地区应该分散发展,迅速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容易进攻的市镇,应集中兵力拿下,然后立即撤出;城市应充分准备,以多于敌人三五倍的兵力迅速占领,以免受敌包围。山地地区则应该放手发展平原武工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实现首先解放。①

各地武装根据分局“普遍发展,大胆进攻”的指示,迅速组建主力部队,主动抗击“清剿”,攻城夺镇,其间虽有波折和损失,但总体上实现了打破敌人“清剿”的企图。南路化县吴川地区是国民党第一期“清剿”的开端。粤桂边地委经历了经验不足判断失误造成惨重损失的教训,于1947年12月决定东西出击,部分则就地坚持,一支东征粤中地区,与粤中人民武装汇合,一支西进十万大山,保存主力,粉碎了国民党对南路的“清剿”,还推动了中区、西江地区更大规模的战斗,发展出桂南大块地区。兴宁、梅县人民武装粤东支队分成蕉岭、梅县、大埔三路进行出击,打破了国民党的“十字扫荡”。闽粤边则在蕉岭胜利后展开了对闽西、闽南、大埔、饶平的攻击。潮汕人民抗争队连续取得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南山八乡山进攻,发展了平原工作。西江两岸党组织先后领导德庆、郁南的人民武装斗争,把武装斗争扩展到粤桂边境。海南地区也攻占了三个县城,完成土改群众四五十万人。②1948年6月,国民党对广东地区各游击队的第一期“清剿”宣告失败。

随后,宋子文集中3个补充旅、15个保安团、12个独立保安营和地方团队,并提出“肃清平原,围困山地”的中心计划,开展第二期“清剿”。

针对此种情况,香港分局指出,粉碎国民党第二期“清剿”的中心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成以区党委为单位的主力兵团。”主要战略战术是“坚持平原以掩护山地边区之巩固。”对此,各地应该“在平原加强武工队的配备……加强对山地的开辟或巩固……加强情报工作”。在香港分局的指引下,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武装深入发动群众,发展反“三征”斗争,实行减租减息,帮助生产合作,促进群众斗争蓬勃发展,各地反“清剿”斗争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

粤桂边区党委对国民党发起猛攻,袭击国民党在南路地区的中心湛江,取得胜利,震惊了国民党广东当局。东江江南地区的人民武装开展了沙鱼涌袭击战、山子下伏击战,并在惠阳稔平公路铁马关、东莞梅塘、深圳龙华开展伏击战、袭击战,大量歼敌。九连地区粤赣边支队先后取得连平县狮子脑伏击战、河源县鹤塘伏击战等五场战役的胜利,使九连地区的斗争局势取得关键性扭转。潮汕人民抗争队取得五次反“清剿”斗争的胜利。琼崖纵队解放了16座墟镇,把游击区扩大到沿海地区。驻守南路遂溪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团团长陈一林在1948年12月19日发动起义,接受粤桂边人民解放军的整编,粤桂边人民解放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二期“清剿”。

这两次反“清剿”,华南地区人民武装歼灭国民党军及地方团体共1.4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近9千件。人民武装发展到5万余人,活动遍及全省100个县的99个县。根据地、游击区从山地向平原发展,并逼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③

三、建立解放华南总基地

1949年春夏间,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解放南京,并向南推进,华南地区的解放已是指日可待。华南地区人民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华南解放基地,迎接南下大军,全部解放华南和广东是广东党组织面临的中心任务。

(一)成立各边区纵队

在广东区委、香港分局的指导下,华南、广东各地的人民武装配合着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在全国范围的大进攻,对国民党军发动了各种攻势,瓦解和歼灭敌人地方武装,不断巩固扩大各游击根据地,打破了国民党把华南地区视作“最后堡垒”的计划。在不懈斗争中,华南各地人民武装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发展有45948人,广东地区就有38948人(除去琼崖纵队),拥有机枪736挺,长短枪40060支,还有六〇炮、迫击炮、枪榴弹筒等武器。①加上194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发出《给各地党委的指示并给中央的报告》,提出“迅速将各地委武装正式编成纵队属下的支队、大队、中队统一编制”。②人民武装队伍在中央指导和帮助下往规范化方向发展。这都推动了解放华南总基地的建立。

在香港分局的领导下,南方开辟了以广东为中心,深入广西、云南,紧接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省边界的七大块游击根据地,并在斗争中不断成熟,先后成立了琼崖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粤中纵队、粤桂边纵队和粤桂湘边纵队。

华南地区各纵队的建立,是华南人民武装力量香港分局的指导下在武装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的结果,各个纵队在所在地区相关战役战斗中发挥了出色的能力,为迎接主力部队南下解放广东、解放华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形成解放华南总基地

1948年末,南方各游击队伍发展到4万多人,华南各地也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根据地或游击区,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的部分军力。1949年1月1日,解放军准备渡江,香港分局向各地发布南方斗争方针与布置的指示,指出当前“我们的布置应是朝向首先解放粤汉线东粤、闽、赣、湘数十县及路西的二、三十县,以包围广州,夺取广州。”③同时,香港分局还指出粤赣湘边委、粤桂边委、桂滇边委都应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尤其是粤赣湘边委应该努力建立粤北之九连山与五岭以及惠、海、陆、紫两大地区的联系。同年1月26日,香港分局向各地发出指示,要求各地“迅速扩大主力部队,迅速组织民兵,依照各个战略单位展开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工作并连成一片(如闽粤赣边与粤赣湘边之海陆惠紫五兴丰,如十万大山与六万大山),而又以武工队向各地普遍发展。”④

1949年1月5日,方方致電中央,提出为避免对港英政府产生刺激,以及为更好地领导华南地区的武装斗争,香港分局可否改名为华南分局。⑤随后,出于日后发展的考虑和组织安全问题,方方于1949年4月6日请示中央,询问香港分局是否可以“搬到潮、普、惠之大南山,或揭、五、丰之大北山,以潮梅地委为中心,建立领导。”⑥4月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香港分局改称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华南地区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各根据地得以扩大和巩固的情况下,1949年5月,华南分局领导机关由香港迁至粤东梅县地区,继续领导着华南各地的革命斗争。至此,香港分局的工作由华南分局接续。

1949年4月,华南各个游击纵队发起春季攻势,许多根据地和游击区,形成了有效的面的衔接。在胜利形势的影响下,群众间掀起了革命热潮。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之后,迅速向华南地区挺进,华南地区人民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南分局需要进一步发展游击战争,扩大游击区和根据地,建立华南解放基地,迎接南下大军。根据华南分局的部署,各地主力部队迅速发起对国民党的进攻。1949年5月7日,华南分局发布《对大军渡江后华南工作的布置》,指出“在大军未到达以前,我们必须将农村完全解放,控制在我手内,以便到时大军可集结力量解决城市工作及追歼残敌。……加紧城市接收准备工作。”对此,华南分局制定了“督促各区完成打成一片的战略部署计划。成立各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督促各地准备组织进城市部队”的工作部署。①

按照华南分局的指示,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协同合作,联结东江和韩江两个中心的两大块根据地,形成解放华南的总基地,并先后解放梅县、大埔、五华、龙川等县城,建立人民政权。粤桂边纵队、粤桂湘边纵队和粤中纵队也积极发动攻势,打通了粤桂边区走廊,巩固和扩大了粤桂边区根据地,完成了香港分局关于“雷州半岛至六万大山、十万大山连成一片”的要求,开创了粤桂边区新的斗争局面。12月,粤桂边纵队配合野战军解放湛江市,解放全边区。还有粤桂湘边纵队解放了湖南临武、广西怀集、广东广宁等县城,并配合解放军解放边区全境。粤中纵队也实现了粤中全境解放。

1949年8月,广东省大多数乡村已经得到解放,解放区人口达到1350万人,有三分之一地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并开始了经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建设,武装部队人数发展到8万人。解放华南总基地的形成,为南下解放军进入广东作战扫除障碍,为最后解放华南、广东,配合野战军消灭国民党军,解放华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东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有着悠长的革命传统。华南解放战场与华北华中地区相比较,也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是全国解放战争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香港分局以配合全国解放战争为中心任务,建设了华南解放战争武装斗争指挥中心,顺应时势制定了较为切合华南地方实际的武装斗争策略。从隐蔽待机,发展小搞到全面大搞。从建立边区游击队,发展群众斗争,发展赤色割据,再到发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这些斗争策略都很好地指导了华南地区武装斗争的恢复和发展。在正确的武装斗争策略的指引下,华南地区开展了反对“三征”的斗争,广大群众掀起游击战争的热潮,并有力粉碎了国民党的“清剿”。武装斗争的发展成熟,伴随的是华南解放总基地的建立,各边区纵队发展成熟,促進根据地联结成片,配合了南下解放军解放华南地区的斗争。香港分局把华南地区建设成为解放战争的坚强一翼,出色配合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

(左双文,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潘丽芬,历史学硕士,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解放战争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五星红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解放战争忆事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中原突围后的游击战争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