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防雷减灾服务工作思考

2018-02-19 19:05翟玉泰于东海杨泽锋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年1期
关键词:减灾气象供给

翟玉泰,于东海,杨泽锋

(1.恩平市气象局,广东 恩平 529400;2.江门市新会区气象局,广东 新会 529100)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伤亡人数在10000人左右,雷电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2的12年间,江门市共发生雷击事故900余起,造成105人伤亡,雷电灾害事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与此同时,防雷减灾服务却相对滞后,有效的防雷减灾服务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充分运用现有资源优势,充分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对现有防雷减灾工作的需求,分析防雷减灾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出改进措施。探索防雷减灾服务工作新局面,进而减少雷电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 思考方法及来源

2015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完善我国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防雷改革新形势下,面对防雷减灾服务意识严重滞后、防雷服务产品单一的现实,全面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人群防雷减灾服务需求,分析深层次原因,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2 防雷减灾服务现状

20世纪末,江门市成立了广东省首家防雷减灾服务机构并对外开展防雷技术服务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项目不断拓展,目前已发展有定期检测、设计技术评价、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新建项目跟踪及竣工检测、雷灾调查鉴定、防雷科普宣传等内容,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防雷减灾保障。但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现有防雷减灾服务体制、制度、理念、人员与设备配备等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防雷减灾服务存在着服务供给不足、体制机制固化、创新人才短缺、技术更新不及时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防雷减灾服务工作的提质增效,与社会需要、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 防雷减灾服务存在问题

3.1 防雷减灾服务供给跟不上需求升级步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和个人的防雷减灾服务需求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防雷减灾服务机构“埋头苦干,拼命检测”,致力于经济创收,忽视了服务对象的真实及个性化服务需求,服务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能力提升不足,致使防雷减灾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引发部分服务单位投诉。

3.2 人才保障与服务转型升级需求不相适应

在防雷减灾服务全流程中,人才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目前,防雷减灾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能力不等、技术骨干少,部分人员身兼数职,工作量大、工作不到位、应付了事的情况较多,工作无法做深、做实。同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又缺乏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防雷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领军人物缺乏,严重制约了防雷减灾科技创新和服务提质提效。另外,多年来防雷服务机构主要注重业务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业务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但对开拓市场人员的培养不够。

3.3 服务环境与社会期望值有落差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促进了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但防雷减灾服务中的部分环节依然存在资料 “多、繁、杂”的情况,特别是防雷技术评价,与企业及社会需求仍有差距。

4 解决方案

4.1 抓服务转型升级

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对现有防雷减灾工作的认知度及防雷减灾服务的需求,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推动原有服务模式改造升级、新服务手段做优做强,引导防雷减灾服务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竞争力。具体来讲,重点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计划,利用气象大数据,开发雷电实时监测服务平台,减少“僵尸服务产品”,避免“服务过剩”。

4.2 抓制度供给创新

制度创新松绑的程度,决定了服务质量的提升空间。防雷减灾服务工作应在管理体制、服务理念、服务技术等方面进行规划,构建集管理、监测、科研为一体的立体化防雷减灾服务体系。同时,从服务理念、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考核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整合,促进防雷减灾服务工作持续发展。比如,建立服务评价考核机制。以服务区域的覆盖率、服务客户的满意度、服务质量的出错率等指标体系来强化内部管理与考核,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和社会信誉。同时,用好用活防雷行政审批改革的政策,在防雷减灾服务市场化上做好文章,总结经验,形成改革综合效应和政策高地。

4.3 打造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的“软环境”

供给侧改革,从本质上讲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防雷减灾服务主管机构应当是 “市场型主管机构”,不具体干预防雷减灾服务机构的微观服务活动,主要职责是把标准和政策制定好,善于用供需“正反手”加强调控引导,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服务预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防雷减灾服务机构按市场需求去自主决定生产经营、产品供给。

5 结语

防雷减灾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也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雷减灾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除了满足需求侧以外,更重要的应该是业务改革、制度和理念创新。

参考文献:

[1]韦定宁.提升广西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几点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3):130-135.

[2]周艳岳,邝建新.浅谈广州市专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思路[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S1):95-97.

[3]罗国华,殷春生,徐锦山等.新时期防雷技术服务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23):230-231.

[4]李丽,崔宜少,张丰启等.现行体制下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能力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36(1):122-125.

[5]王云.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对策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1):78-81.

[6]郭晓薇,黎真杏.简析转变公共气象服务理念之我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4):71-73,82.

[7]吴益平.新形势下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1):101-104.

[8]刘煜,卢美伟,冯振家.加强县级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2):32-34.

[9]贾天清,黄光明.基于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气象服务层次和发展重点[J].广东气象,2010,(05):34-35,41.

[10]郑国光.新时期我国防雷减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之研究[J].江西气象科技,2001,24(2):1-3.

猜你喜欢
减灾气象供给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气象树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