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现实症结与政策取向

2018-02-20 14:28李吉雄
财经界·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李吉雄

摘 要:结合江西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江西经济发展的要求,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快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进、融合发展与集聚发展并行、智能发展与绿色发展并重等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度低、产城融合度不高和民企在经营上的“内部化”使得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发展要素供给匮乏、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牌效应弱、同质化,“放、管、服”等问题也是江西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加强规划引领、促进联动发展、提升产业载体、保障要素供给是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重点。

关键词:江西经济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 现实症结  政策取向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水平是江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把握新形势下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正确认识当前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症结,是相关政策制定的的前提和关键。本文是在开展相关调研基础上对此进行研究。

一、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发达省市近来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江西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今后经济发展的要求,江西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快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进

经济发展的高服务业化和服务业的高生产性服务业化“双扩大化”是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的基本特征。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产业布局来看,各地都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重视。2012年到2016年,江西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从34.9%扩大到42.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从40.2%增加到43.3%左右,也呈现“双扩大化”的发展特征。江西正进入工业化后期,生产性服务业高于其它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一个中长期的基本趋势。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结构调整是贯穿宏微观、涉及各行业的根本主线,生产性服务业自身也将进入一个结构调整十分显著的时期。目前江西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传统服务产业为主,不能满足民企发展升级的需要。作者在对今后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的企业需求调查来看,江西企业在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有十分迫切的需要,江西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融合发展与集聚发展并行

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是从企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在其发展与其它产业互为依存、互相融合。同时,生产性服务業作为商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对整个生产过程发挥着联结功能,贯穿于产业链的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投资、产品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的各项活动。本课题的调研对象以加工制造型工业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为了整合资源、聚焦主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提升江西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样也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各行业服务的网络化加速行业服务的平台化。从传统的连锁经营到网络平台,国内主要龙头(品牌)服务商、知名网络平台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其融合区域生产性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各类园区,立足中心城区,形成地域品牌成为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要求。

(三)智能发展与绿色发展并重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方位渗透,信息化已经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的标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一轮高潮,一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像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引申出的相关智慧服务需求空间迅速扩展。如江西纺织服装近年来机器人柔性生产快速发展,企业对相关的技术服务快速增长。

实现绿色崛起是江西发展的主题,也是根本的约束。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发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江西企业对节约环保服务为主的绿色生产性服务需求进入了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期。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自身也面临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节能环保成为行业和企业长期性重要任务。

二、当前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相比,江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特别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其存在的主要症结需要破解。

(一)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

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较长时期,江西对生产性服务的潜在需求十分庞大,但这庞大的潜在需求要转化成为现实有效需求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江西产业集聚度不高。与发达省市相比,江西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无论是在产业规模上还是产业层次上与发达地区都还有较大差距,这对培育和发展相关的“配套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十分不利,也难以吸引省外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主体来投资开展相关服务;二是江西产城融合度不高。江西多地走的是一条园区与城区空间分离化发展的路子,造成江西诸多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功能不完全发育,不仅弱化了对城区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也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增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三是江西企业在经营上的“内部化”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肥水不流外人田”思维有余,“借力发展”、“双赢发展”的思维不足,企业在经营中习惯性将生产性服务选择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客观上降低了对社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二)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匮乏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用地难、用地贵难题。与发展工业相比,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中除了金融、物流等少数行业有较高的用地保障外,其他的行业的项目用地保障都难以列入优先序列,用地指标有限,审批程序也更为严格,用地成本更增加是生产性服务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二是高端人才缺乏。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有着更高层次的依赖。而江西在高端人才上又面临“省内找不到、省外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三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面临融资困难。生产性服务企业是以向生产企业提供无形服务为主业,其核心资本和关键的竞争力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因而行业内的企业客观上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而江西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仍以传统抵押放贷模式为主。

(三)企业规模小、品牌效应弱,同质化现象突出

江西生产性服务业的经营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在转型升级中自身资源不足,在引进人才技术,引进新业态新模式等关键工作中倍感实力有限,面临的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品牌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龙头企业品牌效应不足,业内认知度不高,市场号召力不强,带动作用有限,成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江西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选择、扶持政策上十分雷同,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

三、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加强规划引领

“十一五”以来江西省和部分市区市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定位还是相关保障措施都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因此,相关规划部门一方面要科学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围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中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做好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另一方面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将功能互补、关联性较强的服务产业在空间上有效进行集中发展,形成有地域性特点的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

(二)促进联动发展

与工业、农业,尤其是与加工制造业之间联动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政策上要两端发力:一方面积极促进加工制造业企业将生产性服务活动分离,鼓励其将非核心业务环节外包化,这样既可以使加工制造企业资源集中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上,又能促进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契合江西加工制造业的发展,立足促进江西主导产业和及其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完善产业链和提升产品价值链,将生产性服务业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到加工制造业中。

(三)提升产业载体

良好的产业载体是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一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集中政策资源把江西生产性服务各行业中有雄厚实力、良好信誉和带动力的企业打造成全省、全国的行业龙头企业,采取超常规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国际知名服务商来江西投资经营;二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加快建设对接供需、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功能完善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对生产性服务的承载力;三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除了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外,特别重视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建设。

(四)保障要素供给

各级政府要像抓工業一样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最大能力保障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一是加强用地保障。用地指标分配不仅要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关联,更要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相适应;二是制定好相关的人才政策,把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纳入到各地的人才政策范围内;三是通过完善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运行机制提高融资的保障水平,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更多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倾斜。

参考文献:

[1]余得生,刘俊.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7-1.

[2]葛志财,黎培鑫.经济新常态下基于供求视角的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7-1.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分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拉动效应的影响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