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视域下的新媒体发展及困境研究∗

2018-02-21 06:05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农民政治

王 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5.4%。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通过新媒体表达自身诉求、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参政议政将日益成为常态。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深刻改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生态、农民的政治行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产生复杂影响。因此,需要将新媒体置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视角下分析,探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新媒体发展的“应然”与“实然”,梳理农民新媒体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新媒体融入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视域下的新媒体

新媒体发展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两者之间表现为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社会内部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有助于培育农村政治文明合格的主体,即具备一定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行为能力的农民;新媒体能有效增进农民政治参与和政府的回应互动,为农民实现与更高层级政府的沟通提供了新通道;同时,新媒体发展有助于增强农民的社会资本,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传统结构模式变迁。另一方面,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则为新媒体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新媒体在更为宽松和开放的空间获得发展,真正发挥其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

(一)新媒体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能力,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培育合格的“政治人”

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具有现代观念的农民广泛而积极地参与政治,而这一政治参与首先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一定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的。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当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尚未完全了解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而在政治生活中,就不能获取足够的政治信息,同时也不具备解读相关信息的能力,无法有效地通过制度化渠道去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长期以来农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消极现象频繁出现,村级选举中的拉票、贿选、“谁给好处就选谁”等现象正是农民政治认知缺失在现实中的最明显体现。

在新媒体进一步普及的情况下,原先封闭的农村日益开放,农民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不仅能知晓农业科技、经济活动、农产品销售等经济信息,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动态、法律法规的认识也不断增强,新媒体发展能够实现党的方针政策与农民利益诉求两者之间的自由流动、即时共享,可以说,新媒体在农村的普及为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传统农民正逐渐向新的知识型农民转变,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利益意识都随之增强,他们在政治生活中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的愿望正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因此,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政治文明建设合格的“政治人”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新媒体能有效促进农民政治参与和政府的回应互动,实现农民从执行者向参与决策者的转变,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进展,不仅需要农民具备主体意识和正确的政治认知,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还要求政治体系对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只有实现了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增强农民的政治效能感,为其参与政治生活提供基本动力。就当前政治体系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回应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政治行为主要体现为一种执行性参与,即农民只需执行路线、方针、政策,响应政治体系的要求,其所能参与和影响的“政治”被限定在农村或村庄范围内,内容主要是涉及自己的日常事务管理,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媒体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条件。交互共享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新媒体可以向农民即时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治国理念,及时传递社会政治生活的最新信息。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当前很多地区正着力推进政府部门即时、迅速回应社情民意的网络和手机终端建设,如地区网络论坛、微信微博公众号、民意调查类移动客户端等。以新媒体传递政治信息,可以进一步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同时新媒体又为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媒体、农民与农民等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平台,这些都将成为保障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新媒体为农民实现与更高层级政府的沟通提供了新的通道。以往农民与政府的沟通基本是单向度的,农民所能直接接触到的只有基层政府这一层级,如果要向更高层级表达自己的“声音”,就只能自下而上、一层一级地向上传递利益诉求,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被截留、中断的现象,因此在现实中农民很难将自己的话语、诉求传递给更高层级政府或者中央政府。可以说,农民与更高层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严重的断层,也很难实现真实的信息传递。新媒体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与更高层级政府之间的互动共享方式,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电子政务、网络举报平台等新途径使农民可以直接与各层级政府实现即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农民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直接把自己的声音和要求传递给更高层级部门,这就有利于杜绝以往下情上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既能弱化基层政府在传达社情民意中的话语权和解释权,使基层政府回归自身为民服务的角色定位,又便于更高层级政府了解农村真实情况。总之,新媒体发展为增进农民和政治体系之间的回应互动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农民从原先被动执行者向参与决策者转变,从参与“村庄性”事务向参与“地区性、国家性”事务转变,这一转变必将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注入更充足的生机与活力。

(三)新媒体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社会资本,从而为增强农民政治行为的效能提供条件

传统的农村社区是同质性较强的熟人社会,信息传播主要是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信息向外传播的效果较差,争取社会支持也较为困难。这种情况下,分散的农民个体没有自主性的、合法的利益代言组织,因而在与基层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利益博弈时,缺乏应有的谈判地位和议价能力,这一状况在以往土地征用、拆迁等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新媒体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结构模式,农村与外部社会相互沟通的平台更为通畅,社会网络化打破了有形的地域限制,为超越地域、血缘、文化等因素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新媒体时代造就了“人人都是发言人、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新形势,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农民在网络媒体上的“发声”,这种关注既增强了农民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行为的社会资本,又对地方政府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推动了权力运行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的意见通过新媒体公共空间迅速传播,引起社会的关注,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因而更重视农民的利益表达,最终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以体现。新媒体的发展将持续增进农村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为农民获取政治信息、表达诉求提供平等开放的政治氛围,增加了农民评判社会热点问题的机会,农民通过新媒体实现了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奠定了基础。

二、村治场域新媒体发展的困境

(一)农民的新媒体素养有待提高

近年来新媒体的影响迅速渗透到农村社会,农民以新媒体参政议政的行为是其现实政治行为的一种延伸,只有具备基本的政治认知、一定的政治实践能力,并且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能的人才能活跃于新媒体空间,才能够自主顺畅地表达利益诉求、发表政治见解。同时,网络信息并非完全真实可信,需要政治主体学会准确评价信息,从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积之中甄别出客观真实、价值量高的信息,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新媒体政治参与,因此,要实现新媒体发展和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需要政治主体即农民具备基本的新媒体素养。然而现实中,受文化水平的影响,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因为缺乏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成为信息的“贫困者”,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不知道如何以新媒体保护自己的基本权益,这就导致其对新媒体参政议政持冷淡的态度。

(二)农民对新媒体参政议政认同度较低,新媒体未能真正融入农村政治生活

从“应然”角度看,新媒体层面与现实层面的政治参与行为的有效结合能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政府部门都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开通了微信微博公众号,并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更新,很多农村社区都已开设微信公众号提供服务,农民可以通过发送网络评论、留言、互动等途径反映自身的要求,网络舆情已成为公共决策的重要参考。但现实中农民对新媒体的关注度、认同度不容乐观,本课题组曾在江苏农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中关注地方政府或社区公众号的仅为36.3%,曾使用微信等新媒体渠道与村两委成员直接接触的受访者仅为32.3%,这说明农民对农村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渠道利用率较低。而在对新媒体政治行为的评价上,73.9%的受访者并不认同“通过网络新媒体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观点,可见农民对新媒体的作用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对自身新媒体政治参与的行为评价较低,缩小“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使新媒体真正融入农村政治生活,既需要提高农民的新媒体素养,同时也需要政治体系对农民新媒体参政议政作出及时回应。

(三)农民仍然是新媒体传播中的弱势群体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并未彻底改变农民以往被媒体边缘化的地位,他们依然属于传播学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缺乏接近媒体的条件和能力,更多地是作为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群体。当前新媒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商业化发展趋势和经济利益驱动下,新媒体聚焦更多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内的精英,对农民等弱势群体则缺乏关注,这就导致新媒体空间缺乏农民关心的内容和话题,农民的利益诉求也会由于缺乏媒体所需要的商业价值而常常被忽视,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新媒体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意义。同时,当前新媒体空间虚假信息泛滥、言论表达随意性放大等失范现象屡有发生,一些新媒体平台片面追求关注度和点击率,对农村题材话题进行断章取义、肆意炒作的报道,如2016年春节期间,新媒体平台上关于农村话题点击率最高的三则新闻分别是“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媳妇过年不能上桌”,而经多方调查之后,三则新闻全部为虚构。因此,引导新媒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关注“三农”问题,增加以农民为受众的内容设计是当务之急。

三、新媒体有效融入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

以新媒体为中介和联结纽带的现代农村社区的形成,将是农村由传统的熟人社会走向公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平台和渠道,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以表达并获得有效反馈,农民对公共事务的话语权得以实现,这将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建设提供重要契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新媒体自身、农民、政府等层面多管齐下,既要引导新媒体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使其成为农民关注和参与政治的平台;又要着力提升农民的政治认知水平、政治行为能力和新媒体素养,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农民,使其网络参政议政行为向更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还要保障农民通过新媒体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回应互动常态化、制度化,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能让农民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也能让决策者更充分了解真实情况。唯有如此,才能以新媒体的良性发展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一) 引导新媒体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要加快并完善新媒体立法,对新媒体空间的信息传播、网络政治行为等进行规范管理,抑制虚假信息的泛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引导新媒体规范化、有序化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空间。其次,新媒体自身应真正“俯身向下”,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农民更乐于接受的形式广开渠道,为农民的利益表达和话语表达搭建平台,准确、客观地向社会传播农民形象、反映农民心声、介绍农村实际,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空间的职能。具体措施如在新媒体空间增加涉农主题和栏目,尝试建立农民网络求助平台,通过拓宽新媒体覆盖广度和深度的举措,能够使农民与新媒体的联结更广泛、更深刻,从而促进新媒体进一步融入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去。

(二) 提升农民新媒体素养,塑造政治文明建设的合格主体

要提升农民利用新媒体议政的能力,首先要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因此,必须着力发展农村经济,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减少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要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稳妥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生存技能相关培训,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其次,以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来提高农民的新媒体素养。要实现农民通过新媒体理性地、有效地参政议政这一目标,需要农民具备基本的政治认知水平、政治鉴别力、政治行为能力,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在开展活动时,立足农民文化水平、行为能力等实际,探索农民能够接受和认同的形式,引导农民提高政治鉴别力、判断力和行为力。

(三)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通过新媒体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回应互动常态化、制度化

政府首先需明确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应主动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施政环境的变化,充分重视新媒体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来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为农民参政议政拓宽渠道。其次要深化对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研究,在基层组织公众号建设、政务公开等方面真正做到立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公民对政务公开的熟悉程度越高,越能拓宽自身的政治视野、提升政治认知水平,基层组织的公众号平台、电子政务应创新内容和形式,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内容,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最后,政府应着力完善对农民新媒体参政议政的回应制度,并使这一互动机制常规化、制度化。要加强对政府新媒体平台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建设好新媒体运营和管理的人才队伍,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实现政府与农民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并对网络回应的时效形成明确规定。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农民政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农民政治行为现状及反思——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的调查与分析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