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 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2018-02-21 12:51王离湘
乡音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乡贤培育文化

文/王离湘

完成乡村振兴这一宏大战略,既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也离不开要素的聚集。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新乡贤文化,发展农村新乡贤队伍,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用。

一、基本认识

所谓“新乡贤”,主要指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能力,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贤达人士和社会精英。相较于普通村民,这一群体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新乡贤能够掌握或利用更丰富的资源,在传承乡村文化、资助乡村教育、带领脱贫致富、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新乡贤区别于传统的“宗族家长”,而具有民主作风,通过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协商,与村民共同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三是新乡贤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声望,能够赢得村民的广泛认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乡贤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广泛关注,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新乡贤是解决乡村振兴中人口外流、人才紧缺问题的“供血车”。新乡贤的回归,可以有效缓解制约乡村发展“人”的关键因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二是新乡贤是破解乡村振兴中产业空心、脱贫致富难题的“金钥匙”。新乡贤在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繁荣,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三是新乡贤是承载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矛盾纠纷热点的“缓冲器”。新乡贤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参与乡村治理中,有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乡村治理秩序,成为社会基层矛盾的缓冲地带,实现有效“减压”。四是新乡贤是防止乡村振兴中文化消失、乡风失调现象的“防护林”。新乡贤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模范力量,在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优良家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乡贤文化建设在全省范围广泛铺开:截至2017年,全省48,812个行政村,已建立新乡贤骨干队伍2万多支;针对农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乡贤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截至2017年,全省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已达到13,61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已由2015年底的11.7%提高到27.89%。

我省新乡贤文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思想不够解放,对新乡贤文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地方搞样子走过场,致使新乡贤文化建设在当地流于形式和概念;新乡贤资源的利用形式比较单一,“本土”新乡贤多,“回归”新乡贤少,“经济乡贤”多,“文化乡贤”少,显示出在引导在外新乡贤回乡创业、正确认识和使用新乡贤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回归工程”。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乡贤“回归”政策体系,积极构建新乡贤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引导机制、履职激励机制、权重评价机制等;建立健全工作专班和机构,加强沟通联系,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出台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为新乡贤群体排除后顾之忧。

(二)创新农村“人才工程”。立足农村现状,重视培育本地本土精英人才,坚持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等作为新乡贤主体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宝贵资源,大力发动群众寻贤、举贤、评贤,把群众身边的“能人、好人、热心人”充分挖掘出来,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

(三)大力推动“环境工程”。建立健全关于新乡贤的政策扶持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适宜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发展环境。推进乡镇、村两级乡贤组织规范化建设,实现创新基层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营造群众参与、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

(四)深入实施“培育工程”。加强新乡贤文化宣传,传承古乡贤精神,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送戏下乡、文化服务下基层等多种方式,凝聚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乡村文化氛围。加强对新乡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增强自律意识,建立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我省新乡贤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乡贤培育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谁远谁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南安乡贤再发力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