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乡音》20年

2018-02-21 12:51杜丽荣
乡音 2018年10期
关键词:塞罕坝乡音游子

文/杜丽荣

一个人与一本杂志的意外相逢,总有一些冥冥中的缘定;一个人与一本杂志的多年相知,大约也是冥冥中的缘定。《乡音》之于我,就是如此。

回首与《乡音》结识的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年前初相识。从1998年到2001年间,正是我从事期刊工作经受历练的三年。这期间,我在《党史博采》任副总编,对省内外赠阅的交流期刊,每期都要速阅浏览,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初见《乡音》杂志时,那装帧设计的优雅,颇具特色的图文,让人眼前一亮,仿佛邂逅了故乡春天里漫山遍野的尖尖嫩芽,随便扯一把,回家的路上就多了一道风景。那犹如孩提时的《乡音》,是在燕赵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一朵娇艳的花,也是河北人向国内外打出的一张文化名片,备受作者和读者喜爱。不经意间翻阅杂志时,脑海里的意念总在不经意间婉转回旋,不经意间脱口而出……

《乡音》不仅引发了海内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还搭起了招商引资的平台。她是读者精神上的基因,存储着河北数不尽的故事。与之初相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荣幸,《乡音》就像一根长长的飘带,紧紧系着一颗游子的心灵。

10年前再熟识。斗转星移,光阴荏苒。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有幸担任《口述河北改革开放30年》一书的人物采访工作。难忘当年采访省政协原主席李文珊时,他动情地讲述了倡办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为弘扬河北传统文化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以及创办《乡音》杂志,打造省政协一扇窗口和文化名片的来龙去脉。其间,李主席拿出当年的一本本《乡音》,如数家珍般回忆其刊名的变更、开本的变化、容量的增加及栏目的拓展等,就像期待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尽快成熟一样充满爱怜。从老领导深情的回忆中,我明显感受到《乡音》在他心中的分量。与此同时,我也从他珍藏的杂志里,得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史料,还原了当年的一些历史细节,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作为《乡音》的老读者,能从文珊主席口中见证历史,熟识《乡音》,我再次感受了《乡音》的宁静与质朴、华丽与超然,感受到了刊物服务政协,贴近生活,走进读者的大气与真诚。

10年熟识又深识。这些年,《乡音》伴着我,一路走来,从读者到作者,像田野里饱满的稻谷,像沃土中金黄的豆粒,没有装腔作势,没有拐弯抹角,直来直去,就像一条不息的河,引导着我顺流前行。2009年以来,我又以作者的身份,陆陆续续,每年有一两篇作品在《乡音》刊登,其中“随笔”栏目中刊发的两篇书评《人生贵在行胸臆》《进军阿里: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礼赞》,先后在中国作家网、长城网荣登点击率榜首;2016年第9期“专访”刊发的《苏文勋:“瓜娃”的逐梦情怀》一文,不仅以“要目”形式赫然荣登封面,在省直机关产生很大反响,而且也在众多文学网站达到点击率超过十万余次的阅读效果。主人公苏文勋的人生轨迹,感染打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读者,这不得不感佩于编辑部和主编的眼光。

在我看来,读一本好刊物,就等于和许多学者或大师对话,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从中汲取营养,开启智慧,让心灵得以升华。2017年以来,我连续阅读了作家苏文勋刊发在《乡音》的几篇文章,像《十个首日封》《塞罕坝沉思》《冬之尼亚加拉》等,其灵动的文字和独到的见地视野,引领读者领略人生的感悟,见证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弘扬塞罕坝人的奋斗进取精神,享受“文字之美”带来的身心愉悦。

2018年,《乡音》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再次改版,以简约、大气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其几大板块的策划,使刊物以特色立身,以品质强刊,立足河北,服务政协,让读者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地谛听到河北的社会变迁、思想解放和事业前行。

30年筚路蓝缕,30年春华秋实,《乡音》由热忱和心血充实,由美文和思想丰厚,由图文和精致多彩。无论生活怎么变迁,《乡音》永远是他乡游子的心声,永远是一根长长的飘带,萦系着燕赵儿女,八方游子,笃行致远,且行且远。□

猜你喜欢
塞罕坝乡音游子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乡音永久
潮细胞
游子
乡音如歌
游子归家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乡音
游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