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废弃地河道景观中的情感化再生设计

2018-02-21 10:59樊萌杨超
大观 2018年1期
关键词:情感化

樊萌+杨超

摘 要:废弃类景观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健康”发展的趋势,需重组、整理进行再次的使用。在这类景观中,河道类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河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域,是自然环境对人的亲切度的体现,将废弃地河道景观中的再生设计用情感的方式重现是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观的趋势所向。

关键词:废弃地;河道景观;情感化;再生设计

[本论文是河南省社科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贾鲁河生态景观提升与文化传承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7-1824]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呼吁“保护环境,生态设计”的大环境下,尊重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时代,其名词即和谐社会。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等的美好向往,是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所以正确及时地解决城市中因为逐渐衰退而产生的大量废弃地与城市环境关系健康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处理因城市的迅速扩张导致部分城市空间不合理规划等问题也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一种反应。基于以上几个观点及理论背景,正确科学地看待、处理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必然空间“废弃物”——废弃地景观,是城市化发展进入下一阶段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一、废弃地景观

废弃景观的产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在提倡城市化发展的前提下,以现有城区为基础,迅速水平扩张,城市中心更新,从旧的城市中心产业衰败,到新城区逐渐成为城市产业的核心,再到城乡之间的过渡景观;其二是来自某些经济和生产部门终结后遗留下的土地及建筑、景观废弃物。

西班牙建筑师胡安·布斯盖兹认为,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带来,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第三产业逐渐代替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传统工业走向衰败。发达国家及城市的传统制造业衰败,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从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这一现象导致在城市空间中遗留了大量工业废地,其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及社会问题。这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体现,其已成为城市再开发的主要目标,其产生、演变以及再生对整个城市的肌体都产生重要影响。

废弃物的产生是自然的,是城市的自然进程,与其他活的有机体有一样的特性,其生长得越快,制造废物的机会就越多。城市并不是停滞的物体,它是由连续不断的流动能量以及不断的物质转化而构成的一种人类文明现象,其中的景观或者建筑都不是永恒的物体,在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景观价值主要在进行场所塑造,废弃地景观是一种城市空间再生的过程,对自然而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活动”,对城市而言是其健康成长的标志所在。

二、废弃地中的河道概念

河道通常指河水流经的路线,或指能通航的水路。自出现人类文明以来,人类聚集地就与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城市河道景观是河流水域与滨水区物质形态的综合体,其内容涵盖水体本身、水体与陆地衔接的堤岸以及滨水空间,既是陆地边缘,也是水体边缘,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相交融的景观公共空间。

以“废弃地”概念主导的河道景观大致包括“健康”与“不健康”两种类型:“健康”类型为城市早期发展建成的具有排水、泄洪等功能的功能性水渠,“不健康”类型为大型旧工业区中的用于工业生产等活动的水渠或以依靠大型流动水域进行能源类生产的废旧工业区。

“健康”的废弃地河道主要是指城市早期建设发展所遗留的用于排水、防洪、用水等功能性水渠。这类河道本身不具备污染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本身没有化学性及生物性危害,其最大的特点是水域与陆地衔接的堤岸被大量硬化。硬化河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发达国家所废弃,在城市发展初期,其作用利大于弊,其蓄水功能、防洪功能以及节省空间等特点在于城市发展初期起到积极作用;但较可持续发展观来说,其弊大于利,阻止河水下渗,水源减少,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等,是城市再生发展的阻力之一。这类河道一旦因为城市发展策略改变而被遗弃,其功能在一定比例上被作为城市废水排泄使用,使其周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恶化。

“不健康”的废弃地河道主要是指服务于大型工业区的功能性水渠或被工业区所依附的大型流动水域。这类河道除了具有堤岸被大量硬化特点之外,还具备对自然环境威胁较大的化学性危害特点。河道本身在使用期间都被用于工业生产的化学物质所侵蚀,具有一定的污染效应,其生态可塑性与“健康”废弃河道景观相比较复杂。

三、再生与情感

针对“健康”与“不健康”废弃地河道景观,在设计中提出“再生与情感”概念,从再生与情感两方面对废弃地河道景观进行重新诠释。

再生的概念包涵两个层次,即涅槃与自净。涅槃为佛教用语,意为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按照人的灵魂观又指人的肉体死去,灵魂还活着。基于以上概念,废弃地河道景观的涅槃是指在原有基地整体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整合可利用资源,重塑“变废为宝”概念,旧的景观或旧的建筑,通过可持续再生理念的整合、重组,获得新的面貌。从内因方面,即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景观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等方面综合考量已有基地状况的保留与否;再从外因方面,即城市未来定位,主体使用者等方面决定价值取舍。

自净是指环境的有机能力。環境与其它有机体具有一致的特性,即具有生产功能,也具备消化与自净的功能,以及相应的调节功能。从另一层含义理解即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服务。在废弃地河道景观中,尝试激活基地的生态自净能力,让设计活动尊重自然。高效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及资源,设计出符合使用者价值观的河道景观;提出补偿型设计,对被“不健康”景观所污染的河道生态系统尝试修复;注重硬化堤岸的补救设计,提倡陆地与水域间的自然驳岸设计,将自然引入河道景观,将水域及陆地退换给自然;保护河道本身的生物多样性,建立一定意义上的半自然栖息地;同时注意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利用,特别是依附于大型流动水域的能源型工业废弃地的河道景观,尽量减少与消耗一切不可再生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入“情感”因素,使再生的废弃地河道景观更具“人情味”。endprint

“情感化设计”最初是工业设计中的专业名词,其是关乎物体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作品赋予情感,使其从“无机体”在一定意义上转化成“有机体”,变得富有生命力及情感,甚至可以与使用者交流情感。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设计观在随着人们的关注度逐渐变化,人们越来越需要“有感情”的设计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环境,已经不单单只重视功能性,更多是设计所带来的“情感”。工业设计如此,景观设计如此,河道景观的设计更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诺曼认为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是完全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其内在的认知与情感变化等的设计。通过对人本身情感分析,将情感分为两个对立的极端面:正与负。针对两种不同情感,设计应给予相对应的情感设计处理,将“适度”的情感体验融入设计,景观本身是一种较特殊的设计作品,既传达设计者的情怀,也影响着使用者的情感,进而使两者建立起一种近乎“亲密”但又“疏远”的情感,同时能逐渐反映出一系列问题,并使其随着慢慢改变。

废弃地河道景观中的情感设计应基于“健康”与“不健康”两种类型针对性的“情感”处理,但其所相同点在于它们的立足点都是同一个因素——人。“健康”类型是通过对大量硬化堤岸的再生处理,减少其对人使用时产生的“陌生感”与“疏离感”;“不健康”类型是在对硬化堤岸处理的基础上,对具有污染效应的区域进行环境生态的再生以及使用时“亲切感”的再生。通过对人的情感的分析,以其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不同生长环境等因素为情感的出发点。人的本性一般分为本能的、行为的以及反思的三个方面,与之相称的在情感化设计中应从“吸引性”“行动性”以及“效率性”三方面进行废弃地河道景观的设计处理。“吸引性”即客观设计物体的美好外形,是否吸引人从本能上对其产生兴趣及一系列生理或心理上的反应;“行动性”即使用动力,是否使人在未使用、即将使用或再次使用三方面刺激促使其进行下一阶段的行动;“效率性”即使用频率,是否能刺激人在一般与特殊情况下再次或多次使用。

四、总结:對于“废弃”“再生与情感”的反思

废弃类景观的产生,本身是“有机类”城市发展所必需面对的问题之一,是其实现自身生存过程的“主动”遗弃的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工作,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需对“大景观”进行甄别工作,对废弃景观河道进行判断,鉴别出哪些河道景观是被“废弃”的,从而提出策略,进行创造性的再生设计。废弃景观作为城市化的伴生物,既证实了以往城市发展的辉煌,也在挑战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要做的就是与“废物”并存,如何消解,从而发挥其“吸引性”、“行动性”以及“效率性”。

再生与情感应是能动的存在,是“相互扶持”的存在。再生的“方式”需要情感设计去诠释,人是场所感动物,会用自身的情感感知去体验空间,利用人本身对水这个材质的亲切感知,尝试亲水性等设计,以及兼顾其本身具备的蓄水防洪等城市功能,尊重其原有形态等客观存在条件,完全从“情感化”的角度进行废弃地河道景观的再生设计。

基于以上理论,需用战略的视角看待废弃地景观,它为反思设计师在新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提供了另一种途径,“逼迫”设计师把无法回避的现实“废物”更灵活地,美学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夏夏.从废弃地走向现代城市景观——以安徽巢湖市滨河景观设计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7.

[4]司思.重庆主城嘉陵江滨江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初探[D].重庆大学,2008.

[5]王锐涵.英国纽卡斯尔河道景观中的情感化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14.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化
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面向青年“蚁居族”的交互艺术装置情感化设计研究
情感化办公空间
用情感化设计点燃学生设计热情
景观材料的情感化表达
景观材料的情感化表达
基于Kano模型的温湿度仪情感化设计研究
用户服务门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情感化教学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