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新闻传媒中心的思与行
——对话阆中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董戈

2018-02-22 01:0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2期
关键词:阆中中心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县级主流新闻媒体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这其中的难度不小,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但又是势在必行之举、顺应发展之需,正所谓困难与挫折并行、挑战与机遇并存。笔者借在阆中市广播电视台采访调研之际,与阆中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董戈对话,交流中县级新闻传媒中心的现状、趋势及未来的发展策略被屡屡提及,其精彩观点和深度思考让人印象深刻。

笔者:县级主流媒体存在的关键是坚守基层舆论主阵地,传播当地党委政府的声音,做好重大宣传任务,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基层群众。据我了解,阆中市新闻传媒中心是2016年才新组建成立的,从自身实际出发,正在做一些尝试、探索和创新。请先谈谈你们新闻传媒中心的基本情况。

董戈:要追溯发展历史,阆中应该是最早重视新兴媒体崛起的县级电视台之一。伴随单位的几次改革,从网站到微信、微博,再到媒体融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2012年9月,电视台从广电局剥离,成为纯事业单位,建立官方网站;2014年12月,成立新媒体运营中心,建立官方微信和微博“无线阆中”,尝试打造手机客户端APP,抢占新媒体舆论阵地;2016年6月,阆中市广播电视台和古城阆中刊社合并,成立阆中市新闻传媒中心,隶属阆中市委宣传部管理。有四大宣传平台,即报纸(阆中报)、电台频率(FM104.8)、电视频道(新闻综合频道、都市生活频道)和“无线阆中”系列新媒体产品(网站、微信公众号、全媒体直播),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向全媒体方向发展,是阆中市最大的新闻媒体。

自中心正式组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以地方特色为优势,以创新创优为品牌,以多项改革为动力,以全媒体打造为目标,按照“聚焦新闻主业,坚守舆论阵地,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探索阆中特色的新闻传媒发展之路。

笔者:在今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是中国县级媒体首次在国家级会议上被最高国家领导人关注。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也强调,打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阆中市新闻传媒中心的组建很好地顺应了这一思路和部署,也拉开了阆中广电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应该说,县级广播电视台与县域内其他媒体资源进行重组和融合发展,符合时代大趋势,也是县广电媒体走出困境,打造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新型主流媒体的破局之举和必由之路。然而,怎样打造和带领这样一支集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于一体的全媒体发展平台,很考验领军者的智慧和能力,请谈谈一年多来你们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融媒体中心”机制调整和革新的。

董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扶持广电发展、建设融媒体中心等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将其上升到国家舆论安全的重要地位,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县级新闻传媒中心的建设,本质上既是政治任务,但也要回归本业。抓住融合与转型机遇,从根本上激发广电媒体的生产力、传播力、公信力、创新力,形成良好发展驱动力,是县级新闻传媒中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是县级广电媒体求生存谋发展的核心命题,为此,我们有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是提高站位。即牢牢守住地方意识形态主阵地,成为地方社情民意的传播高地,抓新闻质量,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受众满意度,做到组织肯定、群众满意。

在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阆中报》每周出1期,以本土时政、民生新闻为主,向城乡读者免费赠阅;电视频道开设时政新闻栏目《阆中新闻》、时政专题栏目《关注》、政务服务栏目《阳光问政》,以及《直通乡镇》《印象阆中》等多档重点栏目,每天自办节目时长60分钟;广播电台的自办节目有15档,每天的直播(录播)节目时长550分钟。确保宣传报道有原则、有新意、有温度,深度解读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并加大重点报道力度,推出特色栏目和系列报道,效果较好。

二是再造流程。即抓管理,积极探索县级媒体改革的有效途径。从运行机制上,我们实行“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的模式。以县广播电视台为主,整合县域内其他媒体,由中心党委统一领导,分别运行,接受县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中心更偏重于公益性的事业属性。因此,“财政扶持”很重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财政支持,将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由县财政统一拨付,按照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办法统一考核后统筹发放,奖励有影响力的新闻精品和重大公益宣传任务,营收模式上多以政府财政拨款的自主运营为主。同时,统一运营广告创收业务,使各自职能定位更加清晰,监督、管理和考核更加准确,有效拉动创收,运转更加高效。

三是打破藩篱。即加快媒体融合步伐,打破各媒体间各自为阵的隔阂,全力抢占移动终端,避免资源浪费、低效和无效的“假融合”,建造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媒中心。我们在南充市率先实现报纸与广电的合并,也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积极尝试。新闻中心采取“中央厨房”模式,根据新闻选题,由新闻部统一派遣记者,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种产品,成立融媒体部,重点打造“无线阆中”微信公众号,将广播、电视节目及公益活动网络化;每周六、周日联合广播电台推出有声栏目“读·阆中”。从现有成效看,“无线阆中”粉丝人数已达25万+,长期稳居全国县级广电微信排行榜前35位(最好成绩是全国前9名)、全省县级台第2名(仅次于成都双流台),WCI指数连续占据南充(媒体)榜单第一名,多次受到南充市委宣传部奖励。

笔者:一直以来我国县级新闻媒体所处的境地比较尴尬,需要壮大自己的实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平,以解决节目质量不高、设备陈旧老化、广告收益下滑等不足。对县级新闻媒体的发展,专家学者的普遍观点认为:百姓和市场需求决定县级媒体能够长多大,技术创新决定县级媒体能够有多强,战略思想决定市县级媒体能够走多远。而县级新闻媒体的发展前景有两个关键点:服务性和本地化。有道是“在互联网时代,无所谓地域和高低,只要有足够好的内容,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要利用好本土资源,并借助互联网拓展更广、更大的范围。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你们的具体做法又是什么。

董 戈:的确如此,与上级媒体相比,县级媒体体量小,盈利模式式微,但我认为小不等于弱,“船小好调头”反而是县级媒体的优势之一。在当前的媒体竞争中,县级媒体暂时处于不利地位,但只要应对得当,用活用足政策红利,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始终坚持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运作体系,困局也可以成为发展的契机,有助于重塑广电的自我造血功能,突破瓶颈踏入发展快车道。

县级新闻传媒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性、平民化、服务性,在本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首先是发挥好当地党委政府的舆论阵地和喉舌功能,准确把握党媒属性和正确价值取向,做精做强新闻主业,积极拓展“新闻+政务”,使党委政府满意;其次是做好民生报道与百姓服务,贴近实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百姓诉求,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拓展“新闻+民生”,使群众满意;再次是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平台,弘扬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乡土风情,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拓展“新闻+服务”“新闻+文创”,满足本土市场的多元需求和多元赢利可能。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

为了做到这些,我们遵循“内容为王”的宗旨,从以电视为中心,转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节目制作机制,回归本质属性,把更多精力投向内容创作、激励创新,提升节目质量,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对内宣传方面突出“凝心聚力、引导引领”。关注本土,关注普通人,以小切口考察大问题,提高传媒中心的传播效率。在服务大局上,加大对项目攻坚、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安全生产、依法治市、民生工程等内容的实时报道和追踪反馈,相继推出特色专栏和系列报道,全年共编播各类新闻稿件3 200余件。在重点报道上,集中展示发展成效,年初推出5集系列专题《开年工作看阆中》,年中推出6集系列专题《决战双过半 喜迎十九大》。为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制作扶贫专题片《沧海横渡竞风流》《下足绣花功夫 决胜脱贫攻坚》,创作广播剧《让阳光生长》。为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新拍摄MV《阆中是我家》,开设文明创建专栏、“不文明行为”曝光台,高频次播放公益广告。为展示廉政建设成果,先后制作动漫视频《小张飞》、廉政宣传片《我为阆中点赞》。还联合县域内各有关部门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联动直播活动多场。在十九大精神宣传上,通过成果展示、盛况报道、书记访谈、宣讲报道等形式,积极宣传十九大精神,推动十九大精神走进基层,走向大众。

对外宣传方面着力“突出特色、扩大影响”。加强与中央、省级和南充市级新闻媒体的衔接联系,重点报道特色亮点工作,旅游资源开发、好人好事案例等内容,努力扩大阆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截至目前,在央视播出稿件18条,四川电视台播出稿件52条,南充电视台播出稿件100余条;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及四川日报刊出稿件10余篇。在央视“新闻直播间”多次聚焦阆中的凡人善举,成为感动城市的温暖力量。此外,广播电台积极借助央广主办的“飞跃城市”协作体及旅游推介栏目,与全国众多知名旅游城市互动,加大对阆中文旅资源的宣传力度。

品牌创建方面做到“业界肯定、群众满意”。持续加大新闻、专题节目争创“省优”“国优”力度。我们推送的《印象阆中——千年古城说风水》获2016年度省级广播电视优秀奖,其余3件作品获提名奖,获奖数量居南充县级台第一名。选送的《印象阆中·探寻古城四门》和《阆中市2018春节联欢晚会》分别获得“第六届全国市县电视台推优展播活动”电视专题一等奖、综艺晚会一等奖,两件作品围绕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聚焦地域文化、旅游发展,受到各界青睐和好评。广播剧《回家》《让阳光生长》,前者获得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作公益音乐电视片《阆中是我家》《让阳光生长》,各大视频网站均已上线;创作电视公益广告《奔跑》《传承》,后者荣获省级扶持奖。同时,我们继续深化“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在全南充范围内率先取缔违规医疗药品广告,净化声频荧屏,杜绝虚假报道,打造人民满意的新闻媒体。

经过多年的创优,再加上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积累了办好地方特色媒体的经验,新闻、资讯、栏目、活动接地气,有活力,从本地历史文化和受众需求出发,既能突出特色和个性,又能很好地解决县级媒体内容传播的同质化问题。

笔者:大家都知道,县级新闻传媒中心的建设不应仅仅是把本县域内的媒体一合了之,但如何有效推动市县级传统媒体的转型,改革难度大,难点多,任重而道远,很多时候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请谈谈你们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再造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

董戈:我们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媒体融合战略号召,实施“数据融合服务中心暨融合媒体共享平台项目”建设,具体做了三方面的融合,一是业务内容的共享融合,二是传播技术的交互融合,三是应用服务的融合。提出“新闻+政务+应用服务”的融媒体建设思路,重点打造“一中心、四系统+爱阆中APP”为技术架构的云计算融媒体共享平台。

目前,我们仍以广播电视台为主体,内容生产和平台运营按照中央厨房模式,广泛借助外脑,嵌入大平台,形成广泛联结,已经入驻今日头条、腾讯、搜狐、封面新闻等比较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与县域内的互联网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将融媒体应用到多个领域,打造“媒体+政务”“媒体+服务”的模式。

我们的融媒体部,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体现“创新创先、特色发展”,对接报纸、广播、电视,守住传统阵地,抢占移动终端,形成特色风格。比如,以“无线阆中”微信号为例,除每天固定推送6条稿件外,还设有“电视节目”“文明城市”“精彩活动”等按键,将报纸稿件、电视节目及公益活动网络化,构建微信矩阵,实现同频共振、二次传播,放大传播效应;跟广播电台结合推出互联网语音产品“读·阆中”,主要是介绍阆中本地风土人情;推出一档街头采访的网络短视频栏目《阆~快说》,每期设置3到5个话题,围绕大家关心的话题展开,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拉近媒体与粉丝的距离;推出民生栏目、公益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内容,同时通过“新闻+服务”,搭建优质的“政务+民生”服务平台,真正让融媒体走近群众,走进民心。

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据融媒体共享平台大数据采集、分析功能,选择技术领先、具有本地化落地能力的技术开发商来实施和落地,建设媒体智库。

笔者:探索多渠道融合发力的管理模式与转型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全体从业者的努力,所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为本,招揽并留住优秀的媒体从业者,激发员工的干事创业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增强中心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董戈:面对债务较大、人员臃肿、临工欠薪的诸多压力,我们坚持“抓开局、优环境、促规范”,迎难而上、负重前行。

一是提振士气,轻装上阵。按照“收缩战线,有保有压”的要求,砍减频道,撤销栏目,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大幅压缩、解聘、辞退不合格人员,实现轻装上阵。

二是细化岗位,打造精兵。成立新闻部,按照“中央厨房”的理念,负责新闻类稿件的选题策划、采访安排、稿件统筹,培养全媒体记者;成立大型活动部、重点工作室,负责大型活动的创意策划、组织实施及重要专题片的拍摄制作;成立市场营销部和客户服务部,负责广告营销、数据整理和客户服务,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三是创设环境,浓厚氛围。坚持政策向新闻一线倾斜、向重点部门倾斜,打破在编、聘用人员的界限,给平台、给待遇、给空间,重用能人贤人。此外,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职工间的互动交流,增进感情,做到家合心更近。

四是量化管理,逗硬奖惩。分平台组建QQ、微信工作群,实现24小时无缝对接。坚持“清单工作法”,每月一张“重点工作安排表”,每周一期“宣传周报”、一次新闻策划会,每天一则“总编日志”,压实责任、按时销号。出台“三项考核制度”,每名在编人员及聘用员工每月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严格逗硬、不走过场。

猜你喜欢
阆中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果桑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阆中印象——乡土历史资源开发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