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媒体碎片化的概念探究

2018-02-22 05:51张家瑞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数字文本过程

张家瑞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一、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新原则

当今社会,大到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因素,小到职场中的竞争,巨大的生存压力,日渐快餐化的文化氛围,日趋疏离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这一切都导致人们对其主体性产生怀疑,社会的公认价值观与自我价值之间的矛盾逐步加剧,反之困扰个体的发展。“大众传媒已不复存在。”这是美国广告协会首席执行官鲍勃·利奥狄斯(Bob Liodice)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正是今天的人们试图逐步做到的,随着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媒体碎片化”的特征已愈加明显,在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也逐渐产生新的原则。

由于学界对于数字媒体碎片化的研究并不多,笔者对此概念的界定为指个体开始摆脱原有格局的束缚,以一种合作和利他的个人主义成为流动个体的过程,研究模型依据数字媒体碎片化的特征来建立。因此本文所选的案例及观点讨论均建立在此界定之上。

二、数字媒体文本碎片化定义

经过对数字媒体传播过程的定量研究发现,在文本复制传播过程中,使用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文本进行二次编辑,比如转发一条他人的空间消息,在转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评论,点击网络上的视频或者回复某人微博等等,在这些对数字媒体文本编辑的过程中,个人的痕迹很快就会暴露出来,个人的喜好、兴趣、行为倾向就会以自发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以知道,数字媒体文本碎片化就是在原文本的拆分过程中,将传播主体的个性以碎片化的方式流露出来,通过与拆分的文本进行连缀,最后完成对自我的重现评价和自我意识向外扩展的过程,其整个过程往往跟随着碎片化的文本一起传递。

“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本的意思是将完整的事物抽离分裂开来。在20世纪后半叶,于很多“后现代主义”文献中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研究表明,在一个标准的社会模型中,人均收入能在1000~3000美元区间内,该社会模型就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

关于“自我”的概念,可划分为“现在的自我”(Now Self)和“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现在的自我”已经建立起来,为其他人所知的个人身份,而“可能的自我”是隐藏的部分信息,其他人未知的个人身份。这种分类恰恰给予了数字媒体文本碎片化一个更生动的解释。网上的个人信息与虚拟身份正是通过碎片化文本得以联系在一起,这往往就是“现在的自我”通过外化个人愿望完成“可能的自我”的一次实现过程,往往经历多次信息的连缀与整合,于是碎片化的文本就会依照传播者的个人行为轨迹而存留于自媒体空间中,而当下一个传播者再次对碎片化文本进行编辑传播时,上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就会以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方式渗透出来,当已经碎片化的数字媒体传播文本通过拼接组合完成的时候,所展现出的往往都是个体传达出的个性。

例如,微软公司开发的“人立方”就是一种对象级别(object-level),互联网搜索引擎通过网络搜索工具可以轻松获得关于某个主体的系列信息。虽然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分类,抽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整合,帮助人们过滤掉大量不必要的信息,但是该软件在筛选过程中仍不完美,其原因也来自数字媒体文本的碎片化,文本通过二次的拆分连缀,导致信息与信息之间缠绕、嵌套,在筛选过程中倘若不进行人工过滤,其信息的准确性是会大打折扣的。当前,用户名、昵称、笔名往往充斥于各个社交网络中,而文章的分享、图片的展示、视频的传播又缠绕其中,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与“主体”片段交织嵌套在一起,会因为个人习惯、能力、行为轨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角度的判断,会出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倘若这样的现象不能向着有利的方向引导,那么数字媒体文本碎片化就会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三、数字媒体文本碎片化的意义

内容的碎片化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对事件与信息加以记录,同时,信息发出的效率也是非常高的。就电影这一领域而言,传统电影的制作往往要通过项目的确立、故事构架的完备、编剧导演的选定、建组、中期拍摄、后期制作等流程,耗时耗力,在碎片化之后,对其整个内容和工业流程进行“微”化,所用的时间仅仅可能是电影制作周期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投入资金短、收益快、效率高,彰显其便捷性的特征。

与传统的论坛不同,数字媒体碎片化时代下,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传播言论、快速交流、分享信息的最便捷工具,它在时间和节奏上都把握了主动性,可以自由控制。同时对字数的限制,又可以更好地体现其碎片化,用户可以进行点对点交流,也可以进行多对点交流,数字媒体传播过程的碎片化与多媒体化,使得用户体验的黏性越来越强,也更加直观。例如,微博由于字数限制,对信息的发布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严密的逻辑编辑,所以大多数时候更多的信息是爆炸性的传递。这一点便表现出数字媒体文本碎片化之后的原创性,信息对于大众来说显得更加友好,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对信息加以整合,个人行为轨迹得以更好地表现出来,加上同时连接PC端、移动客户端、多媒体设备,对于信息的发布更加自由。

数字媒体文本内容的碎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便捷性和自由性,也符合时代的文化氛围。当今,每个个体都有表达自我意识与展示个人行为轨迹的愿望,而碎片化的文本可以让每个人更加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文本的碎片化进一步导致了文化的草根化,大众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草根化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使碎片化文本自发地约束着舆情的发展,让每个人在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的同时,也自觉接受约束。

由此可见,媒体文本内容碎片化通过其便捷性、自由性、大众性来实现去中心化,以多节点的方式传递信息,将传统的传播文本与对文本的逻辑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跳跃性思维的表现。在移动客户端平台走入人们的生活后,人们接触文本的体验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观,由传统的集中时间、集中地点改变为如今的随时随地。碎片化的传播使图片的功能大有超越内容功能的趋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因文本内容的碎片化开始审视其本身。

[1]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199-201.

[2]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18.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76-277.

[4]刘青.“碎片化”传播语境下电视媒体生存思索[J].视听纵横,2012(6):68.

[5]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5(6):6.

猜你喜欢
数字文本过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