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对《国家宝藏》走红的思考

2018-02-22 05:51袁智忠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博国宝

田 鹏 袁智忠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2017年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登陆央视综艺频道。与以往满脸严肃讲文物不同的是,《国家宝藏》通过“纪录+综艺”的方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刘涛、梁家辉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国宝的前世传奇用“小剧场”的方式来演绎,并邀请与国宝息息相关的人讲述文物的今生故事,同时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节目现场,以专家的身份对文物进行讲解和点评,形成一种以文化为内核、综艺为外壳、纪录式语言的全新表达,让国家宝藏一下子“活”了起来。该节目迅速走红,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其所开创的纪录式综艺节目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思路。

一、《国家宝藏》的传播环境

(一)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

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的年轻受众群体崇洋媚外,人们过洋节、追国际明星、看欧美日韩剧,被其中包含的意识形态涵化甚至全然不知,久而久之,他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逐渐侵蚀我国年轻受众,直至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最终导致我国国民认同外来文化而忽略本国文化的恶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精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每一个国人继承和发扬的文化根基。而文物的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石,才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当下的文化精品,并使其传之不朽。

(二)媒体“社会遗产继承”的职能所在

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遗产继承”的职能,[1]大众传播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将文化遗产传播给社会大众。在社会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众传播将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历史人文精神传递给受众并内化于心,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树立文化自信有着积极意义。

(三)泛娱乐化时代受众的审美疲劳与文化类节目的兴起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各种各样的综艺娱乐节目和真人秀充斥荧屏,如《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花儿与少年》《我们十七岁》等层出不穷,这类节目大多追求刺激性和趣味性,审美层次不高,缺乏文化内涵,使受众一度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缺乏有精神内涵和原创性的文化产品。

受众对“狂欢式娱乐”产生审美疲劳,开始转向自己的注意力。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此时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一出即火,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学小名士》《见字如面》等原创文化类节目,恰恰击中了人们心中积郁已久的“文化焦虑感”,人们十分渴望有内涵的节目来填补心中的文化空缺。节目将传统文化与戏剧性、娱乐化表现方式相结合,吸引受众注意力,提高受众参与度,使受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品位,并且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国家宝藏》的传播机制

卡茨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认为,受众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他们接触媒介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来自媒介内容、媒介接触本身以及接触不同媒介时的情境三个方面。[1]传统的文博类节目,形式单一,经常落入就文博谈文博的窠臼。传统的文博类节目中往往是专家在滔滔不绝地讲专业知识、评价文物的价值,却鲜有受众参与其中,受众很难产生共鸣。传统的节目模式刻板化、教条化,很少顾及受众的感受。[2]因此,节目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在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使受众的需求得以满足。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国家宝藏》在传播机制方面积极创新,一改传统文博类节目枯燥、乏味的形象,在叙述中加入戏剧性、综艺元素,用原创模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满足受众的文化需要。

(一)《国家宝藏》传播内容的分析

《国家宝藏》以文物为出发点,以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为核心,而文物作为我国悠久文明的物质见证,是华夏民族历经五千年积淀而形成的结晶。故宫博物院的石鼓、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以及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这些文物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底蕴,都是极其具有传播意义的,对今天人们的生活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应当为世人尤其是年轻人所熟知,并得到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

节目将文物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两个版块展现出来。“前世传奇”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合理杜撰的,“今生故事”则是时下真正与国宝有关系的人现场讲述,都是真实的故事。通过“前世今生”小剧场的演绎和讲述,受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学得了文化知识,又对文物本身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建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国家宝藏》传播形式的分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的历史见证,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过了遗产本身的物质价值。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理应让它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但是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在当下立足并在国民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的必要途径便是创新传播方式。

《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人物设计等方面积极创新,开创了“纪录式综艺”的全新节目样式。

在表达方式上,《国家宝藏》将文化作为内核、综艺作为外壳、纪录式语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在文化类节目热播的基础上,《国家宝藏》通过在节目中加入戏剧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博类节目焕然一新,“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分版块叙述,将文物本身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受众,使受众置身其中,随着故事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在语言风格上,《国家宝藏》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接地气的语言风格。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在第一集开场上说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还有诸如“扛把子”“乱入”“你家里人知道吗”“谜之自信”“你的表情出卖了你”等等,这种当下流行的、接地气的、幽默的语言风格瞬间拉近了文物与年轻受众的距离,勾起他们的兴趣,让其爱上文物、爱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在人物设计上,《国家宝藏》由张国立担任讲解员,李晨、梁家辉、王凯等知名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涵盖各个年龄的受众群,明星效应让节目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国宝守护人与其守护的文物之间相互契合,与文物融为一体,通过对国宝“前世传奇”的演绎,将历史还原给受众。同时,节目请来了与国宝密切相关的当事人讲述“今生故事”,将文物进行生动解构,满足广大受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由9位博物馆的馆长对文物进行深入点评,彰显出文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传播途径的分析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主体性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受众的自我表达欲望逐渐增强。微博、微信以及视频客户端都为受众提供了话语表达的平台,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实现与节目、其他受众的双向互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文化特征。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在央视9套播出后收视平平,但片方将视频放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后立即引发热潮,受众通过弹幕发表实时评论,并且可以看到其他受众发布的评论,观看节目的同时满足了受众交流表达的欲望,使节目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国家宝藏》在已有的节目经验基础上,立足央视官方媒体的优势,受众利用电视收看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参与投票,参与到节目当中去,变被动为主动。此外,受众还可以通过视频网站观看节目,并使用弹幕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全媒体双向联动式传播。这种主动参与式观看不仅使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受众所接受,还促使受众走进博物馆,自觉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三、反思与启示

《国家宝藏》定位于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融合了纪录片、综艺节目、表演等多种表现形态,将国宝中所蕴含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展现到受众面前,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3]它的成功标志着文博类节目又上了一步台阶,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其他节目的过度跟风模仿,导致出现同质化节目泛滥的后果。这就需要央视牢记使命,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将历史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主文化阵地,同时引领社会文化舆论导向。

此外,这档节目也并非毫无缺点,还存在对文物本身的介绍不是特别深入的问题。而综艺娱乐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使节目富于表现力、吸引力、易于接受的同时,综艺融入的度也是需要把握的问题。总之,节目在创新表达方式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物质载体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2-113,235-236.

[2]徐颢哲.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N].北京日报,2017-12-14(016).

[3]杨骁.让综艺节目彰显“国家舞台”气度[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2-22(002).

[4]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梁晨晨.“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电视媒体文化传播探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视听,2017(04):22-23.

[6]杨骁.《国家宝藏》:用大国重器解读中华文化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22(006).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文博国宝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数字化文博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