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肩负到逃离 用“世代”拷问时代
——《新周刊》“世代”专题报道的框架呈现

2018-02-22 05:51吴文越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周刊专题报道代际

吴文越

(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媒体对“世代”问题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世代”群体对自身与他者的认知,媒体在报道的同时无可避免地对“世代”群体作了划分与定义。本文选取《新周刊》自1996年创刊以来的所有“世代”专题报道进行框架与内容分析,从内容生产角度试图总结出《新周刊》“世代”专题的理论出发点与报道角度。《新周刊》作为一份新闻时政类期刊表现了对社会文化的极大关注。方瑜莹对《新周刊》2004年至2012年的封面选题进行统计,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类、文化类和经济类,其中涉及社会类选题数量最多,所占比重最大。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新周刊》以《新三十而立》开启了对“世代”问题的关注。《新周刊》前主笔闫肖锋表示:“世代是这个时代戏剧中最有趣的部分,杂志对代际价值观流变与冲突给予充分关注。”

一、“世代”理论的文献综述

“世代”理论形成于20世纪,它致力于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群体的“世代”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以及代际关系性质、代际互动模式、“世代”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问题。学者对“世代”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社会学与教育学领域。沈杰在《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世代”理论的源起和演进》认为“世代”理论已成为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青年文化学等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分支和不可或缺的分析视角。“世代”理论与新闻传播的交集多集中在新媒体语境下。陈辛灵在《网络媒介对新“世代”社会角色的影响》中认为由网络媒介带来的社会场景的矛盾融合,使新“世代”社会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既喜欢个性化的分离又热爱群体性集合,既沉溺于娱乐化活动又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连子强着重关注“青年世代”这一群体,他认为台湾“青年世代”的崛起以及新媒体语境的出现,是当前两岸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世代”和“框架”进行搜索,鲜有与主题有关的论文出现。《框架视野下的纸媒微博比较研究》基于框架理论,对三份新闻期刊的新浪官方微博进行内容分析,以期为同类微博运营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潘程程以框架理论等研究方法将《新周刊》微博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新周刊》微博注重突出母刊品牌特色,人性化、文艺化信息内容成特色且积极融入“新周刊式”观点,善于发挥采编优势和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精心构建微博关系网等特点;王莹将框架理论的概念引入对周刊杂志封面报道的研究,更加系统地对《新周刊》的封面视觉设计和文本表现形式做出全面的分析。黄舒娴在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的话语框架下,考察《新周刊》与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互动模式。

二、《新周刊》“世代”专题的框架呈现

创刊已有20年的《新周刊》杂志因其独到的选题视角和对社会文化的长期关照,在同类型期刊中坚守了对不同“世代”群体的关注聚焦。不仅如此,《新周刊》对“世代”专题的报道一直以来也穿透着问题意识,不论是从“口号”还是“内容”,都坚持一以贯之的对现实的拷问。然而学界对《新周刊》的研究多集中在专题策划、封面特色、品牌营销、倡导新锐等宏观层面,对其“世代”专题的报道内容鲜少关注,因此对“世代”专题的内容研究实际是从微观层面对《新周刊》的专题报道进行解读,进一步丰富“世代”理论与新闻传播领域的交叉。

(一)《新周刊》的“世代”专题主题类型变迁

笔者通过对《新周刊》14份涉及“世代”专题的报道,按主题进行归类,从分析结果来看,《新周刊》杂志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的每个“世代”群体都有关照,统计结果显示80后和90后群体的专题量是最多的,排在第三位的是50后,仅一期“青春病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其他”这一类“世代”群体,专题“世纪沟”“421中国”“约炮、自拍、广场舞”从内容上并不能单纯地归入前面任何“xx后”群体中,它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去解析多个“世代”群体的矛盾和现象,也可以看出《新周刊》不是单纯就“世代”而做“世代”,而是将“世代”放到大环境中去考察。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认为青年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基因,青年一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笔者对每个“世代”的文章共计118篇进行统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90后、80后和其他“世代”群体文章。《新周刊》在最新一期“95后我们可以谈谈吗”的“世代”专题中更是用了21篇的文章篇幅聚焦95后群体,文章比例也是所有“世代”群体中占比最高的。

(二)《新周刊》的“世代”专题话语立场转型

文化人类学家米德认为当今世界世代与世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应该主要归因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新周刊》对新“世代”的考察也有许多是基于精神传承这个出发点,前主笔闫肖锋对于90后文化传承总结道“他们的理性和法则是完全商品经济的,他们是物质女孩/男孩”。通过《新周刊》对新“世代”群体报道从口号、开篇、评论文章、代际互动和资讯整合等内容的梳理后发现,《新周刊》的话语立场是渐渐在改变的。从对80后群体的期待,“全球化倡导者提出‘让我们一起伸长团结的短手’的口号,不妨就把这句话送给中国的后80们吧”;到对90后群体的打量观察“新生代老练却一点也不阳光,90后有些‘古怪’行为是对社会强加任务的拒绝。蜜罐是现实,同龄竞争也是现实,考学文化更是现实,所以他们宁愿从现实世界脱落”;面对95后则表达了担忧“如果青年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言不由衷,继承上一代的狭隘与欲望,那便不配获得掌声”。

(三)《新周刊》的“世代”专题逻辑思路演进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社会与文化的变迁速度越快,一代人就越可能产生一种共同的世代意识,与此同时,每一延续的世代之间则越可能产生明显的经验上的分层,其结果是形成了独特的世代风格。《新周刊》在专题报道时也紧扣时代,笔者将《新周刊》“世代”专题中有代表性的几期做了逻辑框架的梳理。通过对各“世代”代表专题的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后得出,《新周刊》对“世代”群体的报道最后都会以时代落脚,通过对“世代”现象和代际碰撞的展现来思考背后动因与时代变迁。尤其在对新“世代”群体即当今的90后、95后,与此同时,《新周刊》特别留意“代际碰撞”这个话题,在对95后报道中采用了95后专访与非95后专访相当的篇数来表现代际冲突,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这种冲突形容为“他们躁动不安、情绪反复无常、充满反抗冲动,因而与父母和成人世界之间的关系常常呈现出矛盾和对立状态”。

《新周刊》以代际冲突为起点,行文最终处还是将问题落脚到对时代的思考。通过对“F40”反思时代造就的代际资源争夺,“可以说这帮家伙(60后)该赶上的都赶上了。不似50一代,为事业耗光了精气、熬秃了头,也没上过什么学、过上什么好日子。F40们有钱、有权、有品位”。通过对90后的透析反思时代对青年一代的塑造,“90后是试金石。全球化下的蛋,互联网下的蛋,考学文化下的蛋,个个小眼镜儿、大脑袋的模样。长辈们与其惊奇不如反省,这是你的世界出了问题”。由95后与95后前辈们的大篇幅对谈落脚到时代的好坏——这是时代为年轻人制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只要有梦,追逐几步,就能成功。

三、反思框架分析视野下“世代”专题的问题意识

(一)“知人论世”——受众主体的再认知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新周刊》在进行“世代”专题报道时旁征博引,打破受众对各个“世代”群体的固有认知。将“世代”群相的成因放置在时代大环境中,用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追溯成因这种分析方法在很多期专题报道中都有所体现,在分析20世纪60年代生人时评价“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像现在这样揣着青春的积蓄云游世界,是因为这个时代”,在当期诸多文章中介绍60年代生人的不同方面都提到了时代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对60年代生人的婚姻、事业、精神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再比如《透析90后》中称90后为陌生人的原因谈到标签化的隐忧,“当90后被标语化、被某个形象强行代表的时候,我们必须怀着审慎的态度去反对,这种反对还有功利一点的原因,评判的权利暂时在我们手里,而在将来将由他们对我们作出评判”,这让我们不仅去认识90后这个备受争议的群体,更看到这种指责背后其他“世代”群体的私心与忧虑,不同角度的把握也让受众对90后群体的认识耳目一新。

(二)“文以载道”——报道体裁的多运用

“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在“世代”专题中,《新周刊》将自己的“道”通过醒目的标题、提炼式的口号和别有用心的组稿形成有效的逻辑链条,循序渐进传达给受众。作为“资讯整合商”的《新周刊》在进行“世代”专题的采写时也是报道体裁组合运用,在早期的“世代”专题如对60后、70后的报道中组稿框架较为单一,从《飘一代》《世纪沟》的“人群专访+人物群像特点总结+一问多答”到80后专题《中国青春痘》《我“世代”》中新增的“时间线梳理+代表人物集锦+时评”,文章篇幅的增加也意味着针对“世代”群体的报道话题越为发散,越趋向全景式、全面化,专题与专题之间互为呼应,“世代”与“世代”之间相互勾连,专题《还有多少中国味》中文章《从80年代下的“蛋”到全球化的“杂种”》呼应103期《80年代下的蛋》。《中国青春痘》中的《F40与“80年代下的蛋”共勉》更是提到了《新周刊》曾出过的经典专题《F40》,《F40》也同样被介绍90后的专题《透析90后》文章“F40和他的90后产品”提及。从标题到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周刊》始终将自己创作的概念也就是“道”适时加入各个“世代”专题中,这种方式的运用使自己在一众新闻期刊中显得格外不同。

[1]沈杰.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世代理论的源起和演进[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1-7.

[2]闫肖锋.《新周刊》的世代观[J].青年记者,2008(18):59-63.

[3]闫肖锋.《新周刊》编辑大法(中)[J].青年记者,2008(4):45-48.

[4]闫肖锋.《新周刊》编辑大法(下)[J].青年记者,2008(5):60-63.

[5]方喻莹.《新周刊》封面专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21-36.

[6]王莹.社会变迁的文本记录——2000-2010年《新周刊》封面专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31-44.

猜你喜欢
新周刊专题报道代际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专题报道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新周刊》的编辑特色与问题浅析
《新周刊》的盈利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