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和腾讯网关于章莹颖事件的媒介建构

2018-02-22 05:51王毓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腾讯网章莹颖人情味

王毓娟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2017年6月9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交流学习的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失踪,监控显示她最后的画面是上了一辆黑色轿车。经媒体报道后,“北大女硕士在美失联”的消息迅速发酵,在自媒体广泛传播。章莹颖的老师和同学报警后,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高度关注此事,经过多日探查,逮捕了涉嫌绑架章莹颖的白人男子。媒体会影响人们对事情的认知,本文从媒介建构的视角,审视人民网和腾讯网对章莹颖事件不同的建构角度和价值取向,并从中发现共通点。

李普曼认为人们从电视等媒介中接触的现实并不是真正的现实,它是通过对现实环境进行再生产之后产生的,这种再生产并不是简单的一比一复制,而是在中间经过多次加工,这被李普曼称为“拟态环境”。媒体的威力远不止于此,它还具有设置议题的本事,媒体上集中播放的信息往往会让观众更加重视,以此影响他们原有的判断。多家媒体对章莹颖事件长期关注,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报道,受众对此事的认知也随着报道的深入发生变化。例如,网友自发转发寻找章莹颖的文章以及向章莹颖家属的主动捐款行为就是受媒介影响的结果。

框架理论是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归纳,能帮助人们快速认知新事物,媒介框架则是媒体有目的地对新闻事实进行选取的原则等。那么人民网和腾讯网是如何建构章莹颖事件的,也就是说是通过什么样的报道框架进行的?有什么不同?两家媒体框架建构的背后又是什么?

本文将媒体样本确定为人民网和腾讯网,是综合考虑了权威性、差异性以及获取材料的便利性等诸多因素。人民网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官方媒体,与人民日报同属党的喉舌,大力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引导网民舆论是它的重要作用。而腾讯网则是一个新兴互联网媒体平台,主打轻松、互动、时尚以及趣味性,受到众多网友青睐。笔者以“章莹颖”为关键词在人民网和腾讯网进行检索,将时间限定在2017年6月9日至今,分别得到858篇和844篇新闻。

一、“责任”与“人情味”:章莹颖案件的报道框架

王秀丽等学者结合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总结出5种报道框架,分别是责任框架、人情味框架、冲突框架、经济影响框架、道德框架。本文采用的是前两种,责任框架是指媒体认为某一团体应该为事情的发生及解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以此陈述;而人情味框架是媒体在报道某件事时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一)报道主题

经过对所得样本的分析发现,人民网侧重于对“章莹颖案件的实时报道”,其中大部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及美国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消息,在国内人民网的报道作为信息源被诸多网站引用。根据通用性新闻框架可以看出,人民网使用的是责任框架,它把章莹颖事件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主要放在美国警方身上,认为美国警方对此事负有绝对责任。而腾讯网倾向于使用人情味框架,腾讯网除去对案件重要线索的报道外,则格外重视涉及“章莹颖家属”方面的报道。

(二)报道角度

从新闻数量上看,两家网站都对章莹颖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度。但人民网的语言相对正式,报道角度保持了一贯的客观中立的特点,这也与其党媒的身份契合。人民网多次正面描述FBI探查章莹颖案件的进展以及为寻找章莹颖所做的努力,如设专案组等,这可以看出人民网尊重美国官方办案组织,相关报道相对正面,试图营造一种中美和谐的局面。而腾讯网的语言充满人情味和感染力,报道角度偏向家属及受害者,连拟标题都采用能够表达家属心情的词,这从“悲痛”“哭倒”“心酸”等中可以看出,腾讯的报道采用人情味框架,将感情注入此事件中,尤其是对章莹颖家属的悲痛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在浏览此事件时也能体会到家属的那份感情。

二、“中国好”:章莹颖事件的隐喻

莱考夫等认为,在概念的认知层面上,以隐喻为基础的概念系统帮助我们界定现实。隐喻实质上是借助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来阐述本事物的特性。隐喻的真假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隐喻获得对事物的深层次认知。本来章莹颖事件只是一场绑架杀人的刑事个案,但两家媒体均在对其报道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形象的提升,蕴含着“中国好”的隐喻。

(一)美国标签破灭

在此事件中,最令公众震惊的莫过于嫌犯通过浏览美国变态网站策划绑架事件,并且此网站在案件发生后还能正常运营。“性变态”等与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是格格不入的。美国标签由人们印象中的“国际范”“时尚”等变成了“暴力”“性变态”等畸形文化。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建立起来的“救世主”“世界第一”等形象在一夕之间轰然倒塌。腾讯网记者还曾卧底此变态网站,发现多个变态网站游走于灰色地带,网站中有大量色情、变态、性虐待等内容,并发文直指有多个会员已涉及犯罪,如涉嫌猥亵幼童等,但法律却无可奈何。人民网也曾在报道中里直指嫌犯心理扭曲,嫌犯除了在网站搜寻“完美绑架方案”外,还向他人夸耀绑架过程等。这些在媒介上的呈现均会影响受众对美国的“已有认知”。

(二)美国FBI被拉下神坛

美国大片塑造的FBI一直是全球人民熟悉的“无所不能的”部门。但在章莹颖案件中,FBI被拉下神坛,不仅调查线索的速度慢还无法令嫌犯开口,令无数网友吐槽办案效率远不如中国的派出所,这与媒体的建构分不开。人民网发表了数篇报道陈述章莹颖失联多日,案件无进展,其家人及群众愈发焦虑。这能看出人民网对美方的失望,将这种失望间接地表达出来。腾讯网相比而言更加大胆直接,它借报道吐槽美国警方的“墨迹”办案方式,FBI虽然迅速找到涉嫌绑架车辆却只监控并不采取其他行动,错过了黄金救援时机。

(三)强调中方力量

两家媒体都注重强调中方力量在案件中发挥的作用,从政府到人。腾讯网在报道中多次提到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家属与美方的沟通桥梁。并且两家媒体都极力宣传华裔神探李昌钰给的几条侦查方向建议以及中国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提供的嫌犯模拟画像,并且后来证实这几幅嫌犯模拟画像与嫌犯相似度极高,为警方大大缩小了搜索范围。这意味着中国力量在美方破案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更有不少中国网友对中美两国的破案速度进行比对后发出“还是祖国好”的感叹,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中国形象,激起了受众的民族自豪感。

(四)强调安全问题

两家媒体都建构了“国外环境危险”的议题,有直接叙述的,也有间接叙述的。人民网与腾讯网在新闻报道中涉及诸多相关话题,如在美失踪人数多、在美华人处境危险以及中国留学女生安全意识薄弱等,这均能看出两家媒体对“美国环境不安全”的传达。媒介在章莹颖事件中对安全问题的选择,不局限在强调祖国社会环境安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打破观众的原有认知,消除崇洋媚外的观念,进而防止人才流失。

[1]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18.

[2]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42-144.

[3]王秀丽,韩纲,帕梅拉·J·休梅克.《新闻调查》1996~2005:一种框架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1(12):80.

[4]FBI称寻找章莹颖是当务之急设专案组追踪案情[DB/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624/c1002-29359905.html,2017-06-24.

[5]章莹颖美国失联 母亲痛心错过女儿最后一次联络[DB/OL].腾讯,http://society.nen.com.cn/system/2017/07/04/019952522.shtml,2017-07-04.

猜你喜欢
腾讯网章莹颖人情味
章莹颖家人感谢凶手前女友作证
章莹颖案嫌犯承认杀人
人情味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腾讯网《大家》专栏的特点与问题
新常态下新媒体全国“两会”报道框架对比分析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
人情味与人情风
腾讯的差异化创新
万花筒 人气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