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媒体时代的记者转型之路

2018-02-22 05:51周海霞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受众微信时代

周海霞

(巴音郭楞日报社,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诞生到发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从以前人们看报纸、看电视新闻、听广播新闻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人们可随时随地传播和接收信息。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打破并重构了媒体传播格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传统媒体纷纷抢滩互联网,竞相上网创办电子版、数字报、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这次新媒体浪潮洗牌的结果是:曾经抱着“铁饭碗”的记者们,内心经历了一场颠覆,从而主动或者被动地开始转型。这种转型不单单是行业上的转变,也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大提升。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处于新闻传播前沿的记者,也必然面临着自身的转型问题。不仅要从工作方式上转变,还要顺应时代,创新思维方式,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求得生存与发展。

一、速度是新闻永恒的追求

近几年,许多传统纸媒相继停刊,在全国各地,微信公众平台、APP等各类新媒体的人气、粉丝指数排行成了新的行业风向标。记者获取新闻的方式从以前的新闻热线开始变成各个微信群、QQ群,记者报道的新闻信息也大多是新媒体上的内容。在汹涌而来的新媒体的冲击下,没有哪个记者能够“躲进小楼成一统”,固守传统的写稿方式,也没有哪个记者能不受新媒体的影响,每个人都在改变自己的工作节奏与方法,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过去,每个记者都有充足的写稿时间,有固定的发稿节奏,甚至还有打磨稿子的时间;而现在,读者能够通过手机读到前一分钟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如果一则新闻不具备时效性,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时效性对新闻来说至关重要,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报道上抢速度。

随着4G网络的大规模应用,用户上网更加便捷,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传统纸媒也在以新技术引领媒体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同时,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各个媒体也在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以赢得更好的发展。

在这种追求速度的背景下,近两年来,笔者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慢慢习惯了用手机录音、用辨识软件识别文字、用手机摄影、用手机撰写稿件,并和电台记者相互配合,一个整理录音,一个编辑文字,大大提高了采写新闻的速度。往往在采访的过程中内容就已经写好,采访结束,稿件已经基本成型,略加整理就可发回后方,使我们的网站、微信公众号能在第一时间推送新闻。看到稿子被抢先发布,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新媒体时代,采编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快”仍然是根本追求。当然,“快”是建立在“质”的基础之上的。既要追求速度又要追求质量,虽然对于记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质”主要考验的是记者的文字功底和思维广度,这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记者素质的高低,能通过一场场新闻报道体现出来。同时,记者队伍也越来越年轻化,新时代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当场采写并快速回传、发布新闻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能熟练地掌握新的工具、新的设备,往往能够抢占先机。

二、全能型是记者努力的方向

“无冕之王”是社会给予记者的称号,这缘于过去记者掌握的新闻话语权。而当今时代,这种话语权已不是记者这个角色所独有的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信群、QQ群、钉钉等都成为自媒体阵地,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快得多。公民记者时代的来临使记者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是新时代对记者的考验,也是记者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机会。每一个记者都要培养自己的能力,既要掌握一手素材,又要搜索、分析,还要把握新时代的特点,把读者最想知道的真相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事实又要有观点,有正能量还要有独特的视角,有客观的表述还要符合当前的形势。

以往,记者常常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面和工作方式,很难采访有价值的信息,也很难挖掘到事件的真相。而现在,记者获取新闻源的方式和知悉受众观点的方式丰富多样,能够发布更多有价值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记者不仅要与大众打成一片,还要学会分析大数据,实行“全样本拼像”和“实时反馈活系统”,从而获得空前的“超能力”。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记者就可以通过路人拍下的视频或者微信发出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调取监控录像,从而在事后还原事件的真相。通过这样的“全样本拼像”,记者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和众多读者一起洞悉真相。摒弃传统采访中依赖文字、感性表达的习惯,善于将各方面的信息数据为己所用,是新媒体时代记者的基本功。

随着科技的发达,新设备层出不穷,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这一方面要求记者力求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熟练处理文本、图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的各种软件,特别是要学会使用互联网这个大型信息资料库,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线索、查找相关资料、核对新闻事实;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较高的职业敏感度,有敏锐的嗅觉,并广泛发掘信息源,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容量的信息收集器;不断拓宽涉猎广度,增强反应能力。同时,要能够快速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点,只有这样,记者才有可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成为“新闻专家”。

三、深度靠的是新闻背后的挖掘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海量,受众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知晓新闻事件本身,更要知道事件背后的相关信息。

若仅凭“数据拼像”,只能停留在事件表象就事论事,难免令读者感到乏味。所以,记者还要精通各种大数据分析工具,学会用数据和图表说话,作出有见地的分析,对受众起到引导作用,从事件的记录者转变为事件的分析者。

网络社会,独家新闻越来越难见,媒体的竞争越发激烈,不仅是题材是竞争,更是新闻解读的竞争,通过对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梳理和解读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从中引出切中事实本质的、具有举一反三作用的认识规律,以更好地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就要求记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有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拥有专业的分析能力,从而发现新闻事实背后的真相,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时发布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记者既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部署和工作意图,还要充分了解下情,积极贴近生活,了解实际、了解群众,分析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与其利益相关,同时能够反映群众要求、呼声的问题,为他们释疑解惑。

这就要求记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五个“Why”中探询事件的真相,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四、拥有大局意识是记者新闻的立脚点

不管新媒体如何发展,新闻的一个主旨是不变的,那就是顾全大局,传播正能量。记者作为新闻的第一生产车间,必须站位高远,顾全大局,以传播社会正能量为职责,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始终站在正确的立场引导舆论。

2018年两会期间,巴州党委宣传部联合所有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新媒体记者分工合作,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避免了干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被采访对象,实现了资源共享,成为一种成功的融合模式,而且也顾全了大局,保证了新闻的严谨性和多样性。

记者在采访时,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大多数人的需求,为受众提供他们最需要的新闻信息,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此外,还要从一个地区的实际出发,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抓住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深入群众中去采访,不遮掩、不回避,及时传递新闻真相,为受众答疑解惑,不给网络谣言滋生的机会。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新闻记者要在“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就得改变自己,适应新战场。

[1]向湘龙,陈燕.全媒体上阵全时段传播打造抗洪救灾报道新格局——以湖南怀化日报社创新抗洪救灾报道为例[J].中国记者,2017(8):42-44.

[2]吴飞,孔祥雯.反思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记者,2017(10):16-27.

猜你喜欢
受众微信时代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微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