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梯子的智慧
——林丽执教绘本“Rubber head pencil”赏析

2018-02-22 08:19李可心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11期
关键词:梯子板书绘本

李可心

【案例背景】

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这种“支架”就如同教师为学生搭起的“梯子”,辅助他们逐渐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笔者通过观摩林丽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英语绘本“Rubber head pencil”,对于教师该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搭梯子”辅助学生自主阅读有了些许感悟。

【案例描述】

一、搭“课前之梯”

“叮铃铃……”预备铃响了,林老师面带笑容亲切地用英文对她的“新学生们”说:“今天我是你们的新老师,你们不要紧张,我可以教给你们三大法宝。它们是Body language,PPT,Teacher。当你们听不懂的时候,你可以看我的Body language,看PPT上的提示,你也可以问老师。”说完这三大法宝,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那层“陌生的纱”仿佛被揭开,距离一下子被拉近,学生们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到了当天的学习。这5分钟的“Free Talk”是林老师搭的第一把梯子。

二、搭“课中之梯”

1.学法指导之梯

课一开始,林老师从文化教学入手,通过教材中学习过的关于各国发明的内容,呈现了一组排比句:The Americans invented the aeroplane.The British invented the train.CaiLun invented the paper.Bell invented the telephone.Edison invented the light.最后展示“Many inventions changed our lives.”接着林老师问:“Which is the topic sentence?”,并在此用全英文展示了一个Tip,即“Topic sentence is a sentence which often gives us asummaryoroverallmeaning.It’s usually at the beginning or the end of the paragraph or passage.”。告诉学生Topic sentence的定义,以及它通常出现在文中的位置。学生对此了解了之后,找出了上文的中心句,由此为后面新文本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林老师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还特别关注“Use English to explain English”。在本课中,对于didn’t get loose这个词组,林老师借助绘本中的图片,给出的解释是“fix the rubber to the pencil firmly(把橡皮和铅笔紧紧连在一起,那么它们就不会丢失)”,林老师边说边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解释。对于故事中poor一词,林老师用“no money”来解释。看着学生们的眉头由紧锁变成了舒展,很明显,学生爬上了林老师为他们搭建的“梯子”。

当林老师问道:“Who is Hymen Lipman?”时,学生纷纷猜测道:“He is a drawer.”林老师抓住这个课堂生成机会,利用肢体语言和英语向同学们解释道:“A drawer is in the desk,it’s not a job.AndHymenLipmanisa PAINTER.”学生通过林老师的解释,都哈哈大笑起来,在这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了PAINTER(画家)这个词。林老师利用可理解输入帮助学生们渐渐收起中文思维,适应教师的全英文输入。这都是林老师“搭梯子”的智慧体现,也是林老师为学生们搭起的第二把梯子——学法指导之梯。

2.增加话轮之梯

在Picture Walk的环节,林老师让学生们通过读图说一说图片中的信息,一学生回答:“Invented rubber head pencil.”林老师接着追问:Who?学生答:“A man.”林老师带着疑惑的表情继续追问:“Who is the man?”学生在林老师的不断追问中继续从绘本中寻找答案。这时,一个男孩举手回答了“Hymen Lipman”。尽管这个名字对于他而言比较难,他说得并不标准,但是学生们得出了答案。林老师通过第三把梯子——增加话轮之梯,给学生不断思考的机会和说英文的机会。

3.思维引导之梯

这节课中,林老师利用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她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并不是为了要一个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借这样的机会进行小组合作发散思维。例如:If you were him,what will you do to put them together?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提出之后,林老师并没有立刻请同学回答,而是让学生们小组讨论,交流想法。这是在给每一个学生锻炼思维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也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同伴合作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在最后完善板书的环节,林老师并没有自己直接完成板书,而是问学生们:“你们觉得我的板书还差什么?该写哪些关键词?写在哪里?”学生们在热烈的小组讨论中找出了板书关键词。这个部分既是在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也是在检测他们对整个故事是否完全了解,是否能够进行提炼。在板书上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回答得很好,林老师也用学生们提出的关键词完善了板书。这种和学生们一起完成的动态板书不仅是对文本最好的总结,也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最有效的方式。林老师对学生们的思维引导是她为学生们搭的第四把梯子。

三、搭“课后之梯”

文本的学习结束后,林老师又继续深入,通过一个小视频让学生们看到了更多的生活小发明,学生们自然而然联系到文本的中心句“You can observe and think more,and make a difference too.”。视频结束后,林老师在作业环节布置学生们制作Reading card。在这张阅读卡上,学生需要用对故事的理解完善“故事标题”“主要人物”“中心思想”以及“故事发展线”。这是对绘本阅读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学生自主阅读的继续指导,这是林老师为学生们搭的第五把梯子。

【案例反思】

如果教师拥有“搭梯子”的智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支架”,那么定会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拉师生之距离,为学生自主阅读打基础

教学需要默契。当教师遇见陌生的学生,当学生遇见陌生的教师,师生间还未形成默契度,那么教师学会搭好“课前之梯”就显得尤为重要。

林老师课前与学生们的“Free talk”,是站在学生角度、毫无功利性的自由谈论。她给学生的“三大法宝”为学生提供了在百分百目标语输入的课堂中所必备的学习策略,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轻松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促思维之发展,让学生自主阅读更高效

无论是“学法指导”“增加话轮”还是“思维引导”,林老师搭这三把梯子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法指导应该贯穿于每一次的阅读课。引导学生用英语解释英语,对于新词汇,教师应运用“可理解输入”,利用图片、视频、肢体动作、用已学词汇解释新词汇,通过平时的点滴积累帮助学生发展英语思维。有了英语思维的基础,自主英语阅读才会更加高效。

增加话轮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式。一个好的老师眼里一定是有学生的,要给学生最大的机会说英语、用英语做事情。课堂中要通过不断追问增加话轮,增加学生的语句输出量,不要急于求得学生给出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时间,静待学生的输出。长此以往,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才会更加注意细节,更加细致,才能和教师进行更多的话轮输出。这样带动语言输出的自主阅读才是更加高效的阅读。

思维引导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教师教阅读不应将重点放在词句,而是应聚焦学生的思维发展。当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英语思维,那么在进行英语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将会有更具逻辑性的思考,学生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成为教师表演的配角,自主阅读也将会更加高效。

三、续课后之延伸,使学生自主阅读更深入

阅读教学绝不应该局限于课内,而是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延续到课外。完成课内的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阅读卡,让学生对于课堂中阅读的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得阅读更加深入。同时,课后的延续指导也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提供了方法指导,将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有师教延伸为无师教,从被动阅读延伸为主动阅读。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阅读才会更加深入。

搭梯子的最终目的是不搭梯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巧用“搭梯子”的智慧,教师才会收获“不搭梯子”的惊喜!

猜你喜欢
梯子板书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木梯子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架个梯子去学校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