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8-02-22 11:32王博杨延
职教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职业教育

王博 杨延

摘 要:在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导向的专业教育培养的专业能力,仅会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存在职业价值,如发生较大的专业定位偏差,则会提高就业风险发生率。为此,针对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典型风险源,提出了改变专业设置逻辑、优化专业教学组织方式、开展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调控、强化中学生涯发展辅导、区分专科本科硕士层次职业教育功能等五项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就业风险;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王博(1981-),男,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指导;杨延(1968-),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机制及培养方式改革研究”(编号:EJA130430),主持人:王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018-06

一、开展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研究的意义

在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导向的专业教育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发展了通用素质和能力。但两项素质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通用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广泛,既作用于日常生活,也支持职业活动;专业能力则具有明显的职业专属性[1]。职业教育的就业风险指学习者在校经多年专业学习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在任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内就业,从而使得专业学习所收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未获得有价值应用的风险。职业教育的就业风险越大,社会教育收益率就越低,个人参与专业学习的价值也越低。

须指出,本文所研究“职业教育”主要指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实施,具有明显“职业导向”特征的,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专门教育活动。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广义的职业导向教育。由于各层次职业教育均分专业办学,专业定位偏差成为了造成职业教育就业风险的主要成因。因此,为保证职业教育存在价值,有必要对其专业定位偏差及就业风险开展研究。

研究首先要理清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发生机制、风险源和风险特征,借鉴风险管理思路,从理论层面对风险的规避措施和应对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总结国内外一些应对风险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以尽力减少就业风险发生所致损失,使社会、个人的职业教育投入实现最大价值为目标,研讨我国职业教育应对就业风险的思路和对策,并进一步探讨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上的具体方案。

二、对职业教育专业学习成果职业影响力的分析

研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及就业风险,既要分析风险的现实状态及形成机制,也需要同时关注其前涉问题,职业教育专业学习成果的职业影响力实现方式。搞清楚当学生完成在校专业学习后,其学习成果对未来职业发展将产生哪些支持性作用?其作用形式如何?存在范围状况等。且在一定程度上,该问题是开展就业风险研究的关键基础。

(一)专业学习成果职业影响的存在范围

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专业学习价值的分析忽略了通用素质和专业能力间的差异,泛泛去评价专业的就业率以及专业学习成果与工作能力要求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造成许多分析偏差。由于通用素质的职业价值并不存在专业间差别,而专业能力仅会在特定的职业领域内才具有职业应用价值,所以专业定位偏差并不会造成综合素质培养层面的就业风险,而只存在于专业能力上。

研究发现,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所习得的专业能力,其实现职业价值的方式大致有五种,分别是:

1.若学生所学习的是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社会应用价值较高的专业,当毕业后从事专业针对的高专业化工作时,则专业学习成果的职业影响力显著。如医学毕业做医生、建筑毕业做设计、法学毕业做律师等,专业能力将成为其胜任对应职位的关键[2],但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机会。

2.若学生所学习的是一些专业技术性不算强,专业知识比较开放的专业,或毕业生仅能从事专业相关的低专业化工作时,专业学习能够产生一定的职业价值,但不显著。这种方式与前一类相对,其專业对应职业通常不要求从业者具备多强的专业能力而更关注通用素质,如销售业务员、银行柜员等。

3.毕业生从事需要所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的其他工作时,专业学习收益会对他有所帮助,甚至成为关键基础,但还需要进行职业针对的其他专业领域的补充学习,才能胜任岗位。

4.毕业生在所学专业对应行业领域内,或上下游关联产业内从业时,专业知识一般都会有所价值,但不一定是胜任岗位的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5.毕业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时,专业学习成果的职业价值对他来讲是重要的。

可以说,除了如上五种方式之外,在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习得的专业能力对学习者的职业影响就很少了。

(二)决定专业学习成果职业影响差异的机制

基于如上分析,我们可以用“职业应用性”和“专业壁垒性”两个维度指标,对专业特征与职业价值的关系进行概括和解析。其中“职业应用性”是对专业学习成果在职业领域应用价值大小的描述。典型的高职业应用性专业一般具有:该专业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应用性的技术;社会上有与专业紧密对应的职业存在;专业学习成果能为相关职业一般工作者日常所使用等特点。“专业壁垒性”是对专业对应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描述[3]。如我们说一个专业具有典型的高专业壁垒性特点,则其一般具有:所学专业知识内容多,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形成发展时间较长;专业知识较为封闭,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学习的非专业人士对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很少等特征。

如上分析,由于专业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复杂性差异,临床医学专业明显高于旅游管理;由于专业知识的易获得程度差异,非经专业学习少有人会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专业内容,而新闻学却不一样;由于专业学习成果在一般职业岗位的应用率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程序设计时专业知识的应用率相对会高于金融工程专业从事银行柜台工作;由于存在对应的专门职业,如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方便找到对应财会类职业,而哲学专业毕业生除了研究、教学外则少有其他专业相关职业选择。

总结起来,对于同时具有高职业应用性和专业壁垒性的专业,学习者将可以第一种方式实现其职业价值;对于仅具有高职业应用性,但专业壁垒性偏低的专业,学习者将只能以第二种方式实现职业价值;对于具备高专业壁垒性特点,但职业应用性偏低的专业,毕业生将有可能以第三、五种方式让专业学习表现出职业价值;对于多数职业应用性高的专业,第四种方式都是可行的;对于一些因受专业特点和教学倾向影响,而同时具备低专业壁垒性和低职业应用性特点的专业而言,毕业生除了从事专业对应的科研、教学工作之外,大学学习的价值将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发展层面。此外,专业教学时偏职业导向还是学科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职业价值。

三、职业教育的就业风险及其形成机制

(一)职业教育就业风险类型和主要风险源

分析认为,职业教育就业风险发生的原因有三类:一是个人希望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但未能得到工作机会;二是好似从事了专业相关工作,但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未能得到有效应用;三是学习者因种种原因主动放弃谋求专业相关工作。

造成第一类风险的直接原因是学生未获得专业相关工作机会,相应的深层原因则为社会需求不足或个人求职竞争力偏低。需求不足为社会专业相关的用人需求过少造成,通常源于专业招生规模过大,明显超过社会需求;或宏观经济环境或社会变化所致。竞争力不足会为个人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发展水平和个体资源等方面影响所致。此时,若某些专业的教育质量偏低,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低,或专业培养的具体职业能力与该职业所需求的技术能力差距过大,会影响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第二类风险源于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内容与职业需要间的偏差。如因学校培养方案设计与市场人才需求间的隔阂,其培养内容很可能安排不合理,或过于老套偏离现实需要,或因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偏向学科导向,且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则学习内容和现实应用将存在明显距离。但因学生已获得了专业相关就业,其损失较另两类要小些。

第三类风险主要为个人主观意愿或各种随机因素所致。一种可能是专业培养方向与学生职业目标相差较远,学生主观上不认同,但又无法转换专业;另一种可能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主观否定专业方向,但在就业时获得其他机会,且与专业无关,那么专业学习收获对他也是无益的。

(二)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与就业风险形成的关系

职业导向专业教育的设计逻辑是,通过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胜任一定职业角色的专业能力和通用素质。如前文分析,在专业能力培养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不同,其培养目标要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来设计,具有外生导向性。近年来,由于技术、商业模式、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加速变化,新职业产生和旧职业消亡的速度明显加快。既然作为教育目标的社会职业结构在不断变化,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也将难以再处于稳定状态。简单以现实的职业及其人才需求为标准,来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安排教学内容,将必然造成专业定位偏差并引发就业风险。因此,未来的职业教育将呈现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化的特点,并将因此影响其专业定位的逻辑和教学组织方式。

职业教育活动是一个要满足三方需求的复杂的协作行为。有关学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教学安排时,既要考虑学生就业和社会人才需求,也要关注专业吸引力和学生对目标职业认可度,并受到学校资源情况的约束,且至少3-4年的教学时间内各方意愿和环境的变化还会引发周期性风险。

可见,在这样一个异步协同的复杂环境下,达成三方的内部均衡,确实很难。再伴随社会职业变迁加速造成的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动态化趋势,由此造成专业定位偏差将会使前述三类典型就业风险源的发生概率均有提高。

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偏差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及规模与社会各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间的偏差;二是职业教育各专业所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方向与相应职业人才专业能力标准的偏差;三是职业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定位与在读学生个人职业理想的偏差;四是职业教育专业学习成果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长期支持作用偏低与其现实职业发展需要之間的偏差。其中每一类偏差,自然都会触发相应的就业风险,影响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实现。

此外,第一条中所涉及的结构偏差,还可以继续被划分为专业和职业的方向结构及职业层次结构两个子领域,前者指社会对不同专业基础人才的需求结构,后者指在任何专业对应职业领域内,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化水平人才规模的需求结构。与教育体系建设相对应,前者影响的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后者影响的是各专业领域内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如在专科、本科、硕士层面人才的培养规模。

四、规避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实施动态化专业目标定位的应对策略

要根据新世纪以来职业加速变迁的社会现实,将传统职业教育稳态化专业定位逻辑调整为“动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降低职业教育目标外生导向性带来的专业定位偏差及其就业风险。动态化目标是指专业培养目标要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和专业历史脉络,在一定领域范畴内实现动态调整。其内涵指:1.专业方向在一定范畴内呈多元特征。即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比较宽泛,涵盖多个具有内部关联关系的职业领域,而具体专业方向会在该职业领域内动态调整。2.学生发展方向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入学伊始其发展目标不完全确定,从入学到毕业他的学习发展方向可在对应职业领域内动态调整。3.专业核心方向相对稳定。各专业培养目标会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围绕一个核心方向,在不超出对应的职业领域范筹内震荡。

这样,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将转变为以核心方向为相对中心点,以其所在行业链和专业链为范围的,一系列相关职业所组成的职业领域。领域内各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相似,转岗难度不大,且随着技术进步和岗位调整,彼此间会呈现不断交叉、融合、分化之势。因此,专业教学应首先要保证所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性、多元适应性及在对应领域内的可迁移、可拓展性,并在学生确定具体子方向后,再根据需要培养岗位实用性能力。此时的专业教学要以需求为导向,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此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变化趋势的动态吻合[4]。

(二)优化专业教学组织方式的应对策略

优化专业教学组织方式价值主要在于规避因专业教育长周期性所带来的定位偏差及就业风险。专业周期风险主要源于長周期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鉴于职业加速变迁的社会现实,就算采用最准确的需求预测手段,仅依靠优化专业设置来规避就业风险也不可能。反之,若考虑改善专业教学组织形式,使职业教育能够和社会人才需求间建立一种可动态协调的适应机制,并对专业设置与选择采用延迟决策和分步决策的方式来进行改革,则能够更大程度地达成降低就业风险的效果。

基于这一思路,暂时抛开现行专业管理模式的限制,单纯分析专业教学组织的形式合理性,笔者认为,合理设计的职业教育应将通识教育、专业学科知识教育、专业化职业能力教育、通用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分步决策、阶段教学”的专业教学组织形式,来提升教育价值,规避就业风险。该设计一方面采用了分步决策和延时决策的模式,降低了长周期的教育风险;另一方面,其也遵循了个人职业能力由宽基础到窄专业,由面及里,逐步深化,持续聚焦的生成与发展规律。

“分步决策、阶段教学”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调整思路。其借助“分步决策”的方式,来尽可能减小专业设置偏差风险,并通过“阶段教学”使分步决策得以实现。该模式将专业教学划分为4个阶段:通识知识和通用素质培养阶段、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阶段、岗位针对性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专长能力发展支持阶段。每个教学阶段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重点,学生可以在每个教学阶段完成后,进行多种形式的方向再选择。

按照该思路,学生高职或本科入学时可仅确定一个大的专业类方向。在最初的1年左右时间里,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帮助学生发展终身适用通用素质,并传授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平衡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专业化职业人才间的矛盾,也能使专业选择得以延迟决策,降低长周期性风险。之后是偏向学科导向的专业基础教学阶段,主要传授本专业大类内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性技术知识,其重点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为学生未来在专业相关领域内从业打下必要基础。然后是职业针对的普适性职业能力和技术性知识的专门培养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上的不同意愿进行分类教学。针对就业意愿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具有岗位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对致力深造而无就业需要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机会。阶段教学的第四阶段是专长能力发展支持阶段,该教学阶段应主要安排在职业导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期间,为培养学生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具有良好职业和社会应用价值的专业专长能力而设计。

(三)开展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调控的策略

该策略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整,有关机构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专业设置合理化程度的评价、分析,以此减小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及其就业风险的影响。为此,笔者尝试提出了“分层管理、动态协调”的专业设置调控的设想。具体思路如下:

1.国家层面的趋势预测与总量监控。依据该思路,政府不必再成为专业设置的决策部门,而应是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和信息咨询部门,并采用类似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管理专业设置结构。

2.地方层面的需求测算与方向引导。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组织对区域内各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各专业、层次人才需求数量进行短期测算;再以信息公示的形式传递给各院校、学生及相关人士,以帮助他们做好专业设置与选择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方向引导职能,来影响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的专业选择。

3.学校层面的务实决策与动态调整。与“分步决策、阶段教学”相配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方式将发生质的改变。这时,学校应以理性、负责的态度进行务实决策,在制定每一阶段专业设置时,学校都要全面考虑自身约束条件以及政府、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同时,由于专业设置从一次变成了多次,专业结构从静态变成了动态,也必须要根据需求进行持续性动态调整。

4.学生层面的有限选择与风险自担。学校的专业设置在招生规模上应从确定数量变为一定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按照规程去申报、选择专业方向。这样学生获得了更大的专业选择自主权,但也必须正视专业偏差及就业风险的存在,并自行承担风险。

(四)强化中学生涯发展辅导的策略

开展生涯辅导,主要为了从源头让学生做到理性选择专业方向,增强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同度,降低因个体主观选择造成的就业风险。通过调研发现,高中学生的职业理想成熟度并不高,很多学生只有一些简单甚至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专业学习的规划和风险意识更低。为此,在高中阶段实施系统化的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充分了解大学专业,理性做出专业方向选择,制定科学的学习和生涯发展规划,将成为规避职业教育就业风险,提升专业学习成果职业服务价值的关键。

高中阶段生涯辅导工作既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职业存在本质,理性定位个体与职业间关系,也要在学生全面了解职业间差异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思考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实践中,高中学校在开展生涯发展辅导时,应以生涯认识的启蒙者和生涯知识的传授者,引领学生筹谋生涯发展、制定生涯决策的支持者,社会性生涯发展辅导教育系统建设的协调组织者的角色,担当起必要的职责。

生涯发展辅导作为一项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活动,高中学校是其组织运行的核心所在,构建一套设计完善的教育辅导体系,则是保证其运行的基础。具体来讲,包括几类工作:1.以生涯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实现基本的生涯认知和方向定位;2.以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对生涯发展的细致谋划;3.以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职业的直观认识;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涯发展辅导体系。

(五)区分专、本、硕层次职业教育功能的策略

对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明确专科、本科、硕士层次教育的定位差异,并对其规模与比例进行合理设计,是应对风险的又一重要策略。区分职业教育层级的基本依据是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具有的专业复杂程度和能力层次差异对教育提出的差别化要求。面向高技术复杂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学业年限就会较长,相反对于低技术复杂度专业而言,如以同样年限安排教学则会造成浪费。另外,在同一职业类型内还存在岗位层级的差别,低级岗位工作任务简单,需要专业积累不多,所以学生经过短期学习即可胜任,而高级岗位则不行,为此也需要构造一个清晰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应以职业类型和岗位层级的差异来区分各層级职业的功能定位。如,将那些从业所需专业知识积累偏少,但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比如护士、电焊工、裁缝、蛋糕师等;以及专业系统化程度偏低,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较少,对应职业专业壁垒不高,或与新兴职业相对应的专业,比如会展服务、物流配送、房地产销售等,定位为专科方向。与之相对,将如工程师、设计师、高级维修技师等在工作中需要较多专业知识支持,常要处理较复杂专业技术问题,对应专业领域知识内容丰富、系统化程度较好的职业定位于本科方向。而硕士层次,则应定位于为各高专业化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将培养既具有广阔、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能力,又有相当的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应用转化能力的应用型或开发型人才[5]作为其培养目标。

各层次的教育都应兼顾职业性与发展性。现代教育系统也不宜再从整个学校层面来划分教育层次,如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而是应根据其专业类型和教学水平的差别进行分类。如,在一所学校内,某些低专业化水平专业会设立为专科;而高专业化水平的专业,只要教学质量达标,则可设置到本科甚至硕士层次。并且,在同一专业下,也应允许高校面向不同需要或学业成绩的学生,同时提供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如有学生希望早日结业去工作,可以仅学到专科;另有些学生成绩优秀也希望继续学习,将可以允许其在校内学到本科甚至硕士。

鉴于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个人、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机制的复杂性和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加速变迁的现实,职业教育活动的专业定位偏差及其引发的就业风险已成为了一种不可规避的客观存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多方面着手,系统设计,主动作为,努力将专业定位偏差及其就业风险尽可能降低,以提升职业教育活动对学习者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光礼.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62-69.

[2]郎朗.软件企业设计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6.

[3]李豫黔.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构筑文科专业壁垒的价值[J].教育研究,2010(7):17-22.

[4]王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下):174-175.

[5]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职业教育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