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解析

2018-02-22 11:32潘雪涛李文虎王文琴
职教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发展理念转型发展

潘雪涛 李文虎 王文琴

摘 要: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习者自身多样化三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应当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平衡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潘雪涛(1973-),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管理;李文虎(1962-),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管理;王文琴(1970-),女,江苏镇江人,常州工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JSJG452),主持人:李文虎、胡鹏;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教高厅函〔2018〕17号),主持人:王传金;常州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编号:YH1602),主持人:李文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10-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1],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繁荣迫切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参与,一是需要高校着力培养满足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希望高校能够参与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成为行业、区域的技术中心[2]。与之对应,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的传统、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中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各领域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新红利,产业创新发展趋势明显,产业群呈现出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走向。这一转型,对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既需要能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各类技术人才,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有较宽知识面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通过人才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走过“大众化”,逐步迈进“普及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夹在高等职业院校和老牌重点高校之间,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明显的特色,优势不优,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是学习者自身多样化的需求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隨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源构成、知识技能基础和发展需求呈多样化发展态势(学生中既有高考统招生,也有“专升本”、“单招”生源,还有与中高职衔接培养的“3+4”、“3+2”生源)。面对这种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还有若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比如,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契合生源特点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源多样化的实际;人才培养路径较为单一,还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学生发展的支持体系尚不完备,没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等。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打破一些惯性思维和做法,积极主动适应转型发展需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是激发转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依托。第一,要旗帜鲜明地走“地方性”“应用型”之路。“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努力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可能,是其应然选择。第二,要创新办学体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与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和区域中高职院校的深入合作,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园、创办各类行业学院、设置校企合作冠名班、构建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等举措推进办学体制创新,将人才培养聚焦到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的实力以及为学生谋取就业的能力上,实现服务学生就业、成长、成才与服务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方面的双赢。第三,要构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始终坚持服务学生发展和服务地方发展有机结合,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分类培养人才、多方协同育人、完善支持体系等方法和途径,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践育人全程化、学业指导精准化、教师发展专业化、质量监测常态化,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进而实现学校的转型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平衡发展新格局

要把协调作为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学校自身特征,形成平衡、科学有机的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协调发展[4]。首先,要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要坚持与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相协调,围绕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和新兴产业,形成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需求。其次,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学校要对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的专业予以“关、停、并、转”,使专业群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逐步得到提高。此外,还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学科专业融合交叉,将各类优势专业的建设成果与经验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带动其它专业整体发展,并大力进行学科专业的融合交叉,在融合交叉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亮点,打造学科专业发展高原。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要把绿色作为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校园文化来强化发展的制度、思想保障,使学校健康、和谐发展,并通过建立持续改进体系来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式提升。一是要深化校内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制度保障。办学章程是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重要的依据,学校的转型发展也要以办学章程为准,在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推动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健康、良性运行。二是要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思想保障。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培育和凝炼富有时代特征、地方内涵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使之成为师生的人文导向和价值追求;要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教风;要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勤于学习、敢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三是要完善基于持续改进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改进机制。学校要牢牢把握“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原则,启动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审”+“专业认证(评估)”结合的三段评价模式,推动相关专业全面深刻地评估自身实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以第三方评估优化发展思路,诊断性评估推动改进。学校还要建立适应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强化“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

要把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服务地方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定位,开门办学也理应成为其办学的根本原则。

1.要深入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为产城融合服务,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学校要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合作课程、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实施质量评价,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招工与招生、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趋于同步。

2.要全面推动校地合作办學。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区域政府部门及其辖市区要开展全面化、机制化、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分别与街道(开发区)建立“1对1”合作共建模式,结合各镇(街道、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优势,加强在工业制造、动漫产业、社会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大学生实训实践基地、教师培训实训基地以及职业技能认证基地,进而完善学校多维度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要着力加强与区域内中高职院校和海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学校要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建立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5],构建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本科高校和中高职合作院校应秉承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对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以行业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共同制定专业标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式”课程体系为核心,形成系统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二是本科高校和中高职合作院校要组建“虚拟学校”,创建“一校式”办学模式,建立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的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合作新机制,并成立与之对应的领导小组、项目工作组和教学运行组等组织机构,确定“领导小组明确任务方向,项目工作组协调推进,教学运行组具体落实”的机制框架,做到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分头实施,以此打造规范管理流程,打破院校壁垒,实现协同育人。三是合作各方应以系统整合为核心,以流程优化为重点,以智能服务为目标,共同开发教学、管理、服务共享互动平台。通过平台,本科高校教师能够提前介入转段前的教学环节,中高职院校教师也可以介入学生转段后的跟踪培养,从技术手段上保障高效的“一校式”教学管理,提升服务的满意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四是合作各方要共建共享师资、课程、实习实训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双方要鼓励并推动教师双向互动交流学习,本科高校教师更多地到合作院校进行指导培训,中高职院校教师更多地协助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共同打造一支教师资质、行业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应用科研能力、实务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方要共同完善课程建设机制,建立高度认可的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各专业还应当与企业共同开发优质的校本教材,以保证衔接课程的有效实施。此外,还要通过校校、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中高职院校优良的实践实训中心、基地向本科高校开放,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本科高校的部分科研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可以成为中高职学生拓宽视野,提高专业认知的场所。合作双方各自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可以优化整合,实现师资共建、设备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进而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要完善过程监控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合作各方通过共同制订招生简章、共同开展入学教育、共同实施教学检查、共同制订转段条件、共同实施转段考试等举措,完善过程监控机制,实现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牵头本科高校还必须将合作院校培养阶段的教学运行纳入教学质量监控范畴,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成绩管理等进行评估和监控。合作各方还必须优化教学质量监测点的统计口径、权重和目标值,以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只有通过以上途径,才能打破院校、政策、制度等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做到“专业对接、课程衔接、校企合作、实践导向、双证融通”,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形成培养具有“本科+预备技师”特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径,促进区域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的形成。

学校要积极拓展与境外优秀大学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要大力开展国际化专业建设,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逐步探索开办全英文授课专业;要通过争取更多的来校留学生营造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开展多元的文化交流等措施,积极建设国际化校园。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出彩的机会

要把共享作为转型发展的价值追求。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人人实现发展,并推动共同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将“共享”理念覆盖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层面,实现协同共享,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使学生、教师、学校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首先,要精准服务学生发展。坚持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潜能、推动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其面对职业和获得成功的实际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根本诉求[6]。学校要深入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大力优化教室、社团、宿舍等的育人环境,逐步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实施分年级、分层次、渐进式、个性化的实践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倾力支持教师发展。学校要搭建多维立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定期开展名师公开课、名师大讲堂、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学沙龙、青年教师论坛等教研活动;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营、教学管理人员研修班、实践(实验)教学人员研修班等各类培训班;鼓励教师到企业、到地方挂职,培养“双师型”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选派学术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研修学习。通过这些举措,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素质,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享受职业幸福。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科学有序地推进。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由于人才培养的过程性特征,学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基于一种理论上的设定,其成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时间的滞后性往往导致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错位,进而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错位。这就需要能够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无缝对接”“动态调整”的协同机制。再如,由于现有校企、校地对接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型对接,双方缺乏基于共赢诉求的有约束性合作机制,进而导致相互之间的结合相对松散,无论是合作的过程还是合作的结果,都难以有效控制。因此,我们需要基于常态化运作和制度化推进的模式,形成科学有机的“捆绑”效益,与地方政府和产业建构紧密型联盟,即构建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共同体,实现高效合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速,由此也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应用型人才“新内涵”。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遵循“系统设计”和“协同创新”原则,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分别与人才培养的各个条块对接,形成转型发展的创新路径,科学有序地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科学化转型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凸显“地方性”“應用型”特征。

参考文献:

[1]顾钱江,等.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10/c_127195118.htm.

[2]孙泽平,漆新贵.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4-17.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01-27772701-2.html.

[4]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 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5]黄小璜,王传金,潘雪涛.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7(31):63-66.

[6]潘金林.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大学:博耶的本科教育质量观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5(10):42-45.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发展理念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