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从何处入手?

2018-02-23 12:14李树培
中小学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档案袋探究评价

李树培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重新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厘清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要活动方式与关键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了事实探究与价值审视,学生在观察、探究和理解生活世界的过程中,自然发展起服务、保护、热爱生活世界的品格与能力。

綜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设立之日起就肩负着超越单一学科型态、变革教与学的方式的使命。笔者在考察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时发现,不少学校难以常态化开设;而在开设该课程的学校里,教师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等关键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错误理解和实践偏差。在当前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下,作为跨学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更着力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聚焦于学生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各种能力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着意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的统整性、跨学科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等特点,使得教育实践中师生所谙熟的学科课程评价方式难以适应与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科特点。为此,《指导纲要》强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指导,其要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突出发展导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将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开发、实施与评价是融为一体的动态展开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需坚持发展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不同阶段都包含着评价的要素,构成了不同阶段、不同视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形式与意涵,如主题确立阶段的分析与反馈、方案制定阶段的指导与点评、探究过程中的互动与调整、交流展示时的总结与反思等。一方面,评价可以记录学生的各种学习历程,如调查报告、设计模型、主题演讲、探究记录等,成为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工具;另一方面,评价可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不同形式的决策信息,有助于学生改进探究与学习,促进教师将评价信息转化为教学决策与实践。

二、聚焦学生合作探究与精彩观念,做好写实记录

不同于学科课程着重关注既有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焦点转向学生的可迁移通用能力,如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使用媒介技术的能力、合作能力、关爱意识与能力等,具体体现在学生从生活世界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设想、运用技术工具支持探究、与同伴合作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等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为关注的并非学生开展多么高深的研究,得出多么整全的结论,而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社会参与、自我认知等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时,要聚焦学生的探究主题所深蕴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做到自我维度、社会维度和自然维度的兼顾与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不应停留于纯事实层面的客观探究,更需延展到价值层面的内在省思。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重新审视与探究对象的关系,在问题解决的合作过程中磨炼敏锐的道德意识,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学习习惯,等等。

最近,某知名小学学生以大数据方式探究苏轼并撰写长篇研究论文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低龄学生开展探究时应有的恰当姿态之期待。信息技术的便捷与资源的易于获取,使得小学生也可以做相对高深的研究。但我们要警惕格式规范、一知半解的僵化知识堆砌的所谓研究,应该对学生信息搜索、选择、应用、转化、分工、合作的能力进行评价与指导,指导学生将网络搜索、现场研究以及自己的思考进行统整,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看作不牵涉价值思考与物我关系的按图索骥的固定流程,那么学生所捕获的可能只是僵化的探究方法与技能或者大量的碎片化知识,难以让探究成为一种促进自我完善与成长的存在方式和内在力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是聚焦学生的跨学科、可迁移的通用能力,因此适宜主要采用描述、解释、对话等质性评价方式,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尤其应聚焦并描述记录学生的合作探究情况,以及探究过程中精彩观念的诞生与延展。

三、凸显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建立档案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多主体评价,教师、学生、同伴和家长等相关人士都可以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但学生的正确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还有赖于自我反思、综合和判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依据应基于学生的探究实践、切身体验与感悟思考,倡导学生基于“自我参照”标准,对自我和同伴的探究进行“反思性评价”,描述、欣赏、借鉴自我和同伴探究过程与最终作品的亮点与独特之处。这就要求学生深度投入探究过程,激活理智与情感的双重参与,积极探寻和分享问题解决路径,主动反思自己和小组的探究方法与结果。

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常用的评价方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资料,形成每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重要构成。这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在运用档案袋时,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一定要清楚所设计和制作的档案袋的类型与目的。如果是小组成员的理想作品集,那么就该协商决定理想作品的标准,并共同选出最能体现小组研究水平的作品。如果是过程型档案袋,则可收集小组每个成员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档案袋将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而日渐丰满充实。学生可与小组同伴、指导教师合作整理与调整档案袋,共同鉴赏和评论其独特之处,修正有待改进之处,使其日臻完善。

四、整合多种评价方式和数据,开展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不是检查学生表层知识的掌握,而是聚焦并考察全球化复杂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考、提出与澄清问题、收集信息、做出明智理性决定以及合理使用媒介技术等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将内隐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察可感知的外在表现,比如:可以借助态度调查问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无论运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先决条件为真实细致的观察,并辅以精到、关键、如实的记录描述。当前,信息技术的强大交流互动功能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创造者和发布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更好地探索与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应用方面的潜力,如借助技术支持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电子档案袋等,以便更加全面、真实地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探究轨迹与发展数据,为最终的科学评价提供鲜活、具体、真实的证据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真正意义是引导学生持续地实践、体验、省思,借此不断改进教学,实现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学生成长。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采用专家制定、教师制定还是师生共同制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和知晓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指导教师可依据探究主题或探究阶段的需要,灵活确定评价的内容、方法、工具、标准,但不可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作品交流、辩论会或表演等多种展示活动,整合家长、教师等相关人士的描述性评定、学生的自我反思或互评结果,依据评价表、档案袋等各种评价数据进行综合评定。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整合多种形式的评价数据,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日益复杂的社会变革对学生发展和教育评价不断提出新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聚焦跨学科核心素养,其评价需要我们展开持续合作研究与实践创造,从而将评价作为一种指引,引领学生在创新实践、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关爱意识与能力等方面迈向卓越。endprint

猜你喜欢
档案袋探究评价
反思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
设问引导探究
国内档案袋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概述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小议“档案袋”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