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分析

2018-02-24 11:55李文瑜
新课程 2018年7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文章作文

李文瑜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校园路逸夫小学,山西 榆次)

小学生仅会凭借形象思维去看待事物的发展,他们对于新鲜、有趣的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不甚丰富,因此写作中常常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写作水平不高,学习能力较弱。鉴于此,教师就要重新确立教学目标,及时整合现有资源,将“真情实感”更好地融入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理清文章的创作思路,不用再胡编乱造就能完成好的作品。学生切实感知到学习的最大乐趣,语文作文教学工作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那么如何体现“真情实感”,为作文教学增强新的活力呢?笔者特意凭借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简要论述几点不同看法。

一、小学语文作文缺失“真情实感”的表现

(一)构思不能打破常规

小学生在作文构思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难以打破常规,总是人云亦云[l]。比如,完成作文《感恩老师》时,学生总会写“老师在生病期间仍然坚持给我们上课,每天批改作业到深夜。”完成作文《感恩父母》时,学生总会写“父亲在暴雨天时背着高热不退的我去医院、母亲冒雨为我送伞,我已然分不清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这类素材人人都会用,人人都会写,太过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很难引人入胜。

(二)学生审题模糊不清

小学生不会紧扣主题地展开创作,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作文教学十分明显的一个问题。如在类似“感恩”主题作文写作中,学生还没弄懂“为什么感恩?”“什么是感恩?”“感恩的对象是谁?”就会开始动笔,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作文中自然无法体现真情实感。

(三)主题表现不够鲜明

学生作文缺少“真情”,不具备“实感”,是作文教学思路过于固化的一种表现[2]。比如,以《我的母亲》为题完成一篇作文,学生会将“母爱”大篇幅地描写出来,但是却不会从“感恩母亲”“理解母亲”主题层面去扩大写作范围;再如,以《我的家乡》为题完成一篇作文,学生会利用一些写作手法来突出家乡的居住情况、发展情况,却不会从分析“居民生活水平”“家乡规划建议”上融入自身情感,发表更多想法。缺乏情感的作文是无法取得高分的。

二、“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趣味元素,让“真情实感”更好地体现出来[3]。比如,完成作文《春天》时,教师可以一改往日的灌输式指导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看看自然界中的春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鼓励学生把所看、所想写出来,文章中往往就会体现出别样的春日风采,这样的作文更富有“真情”,也更具备“实感”。另外,从生活角度撰写文章,学生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作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充分发挥评语作用

要想让“真情实感”更好地融入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控制课堂节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引导学生融入感情,创作文章,慢慢掌握写作技巧,做好准备迎接各项机遇及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真情实感”融合效果并不理想[4]。教师不会评价学生作文,直接用√或×的方式审阅文章,打击了学生的作文信心,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就要转变作文教学思路,充分认识评语的重要作用,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学生的文章中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比如,学生作文中有好词好句,教师就可以把它们勾画出来,从旁编写几句肯定的话,或者在课堂互动环节给其他学生朗读出来,让学生意识到只要用心创作,就能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只有融入了更多的“真情”,作文才更具灵活特色。

总之,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体现“真情实感”,这符合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逐步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让作文教学顺利走向更大的成功。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作文立意的探究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