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的选择

2018-02-24 21:56李巧花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原典史料笔者

李巧花

(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江苏 南京)

一、史料的选择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增强课堂说服力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历史课堂中采用的史料要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本源。历史课堂中使用的史料必须是最可靠、最真实的:文字类史料的选取一定要出自原典;图标型史料的选取也一定出自原典,或者是依据原典而制作的,一定要从相关可信度高的网上查阅。例如,《经济全球化》这节课的有关史料可以在商务部网站搜寻;《钢铁长城》的相关史料和数据在人民网的军事频道上搜集是最权威、最可靠的。历史的第一要义就是遵循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如果教师采用非典型、缺乏依据、经不起推敲的史料,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造成知识的偏差,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无法做到“论从史出”。

二、史料的选择坚持通俗易懂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初中生来说,无论是年代久远的中国古代史,还是需要具备历史观眼界的世界历史,都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更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生对于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接触不多,还不具备系统的历史学习方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选取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史料,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探究中来,利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王国问题的危害以及推恩令的实质认识还不是很深入,笔者通过为学生提供以下两个史料,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中内容。史料一:“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叛乱)京师。(《汉书·主父偃传》)”;史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汉书·主父偃传》)”。关于“推恩令”的史料相对繁多且晦涩难懂,笔者采用以上两个史料皆在学生认知水平范围之内,另外,为了学生更方便地理解史料,笔者在课件上为学生做了标注,方便学生理解。这两则史料虽短,却让学生对“推恩令”以及王国问题有了一个更感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了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三、史料的选择坚持精简适量的原则,节省课堂时间

著名学者唐纳德·汤普森说过:“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要精简和筛选教学材料,并进行相对专业的评判,使其更适合学生学习。”历史书籍和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初中历史在选取史料的过程中不能将其简单堆砌在课堂上,否则,就违背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初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要想在有限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精心筛选教学史料,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而要立足于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教师为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阐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这既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初中历史教师不能采用纷繁复杂的史料。因此,笔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以下两个史料:(1)讲述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时,通过在网上搜集材料,让学生在多媒体上观看林则徐禁烟奏折上的部分内容:“(鸦片)流毒于天下,其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泻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宠饷之银。”(2)《南京条件》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也是考试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深刻记住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呢?为此,笔者在“新华网”上搜索了《南京条约》陈列馆的视频,并剪辑了与课本内容相契合的片段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学生看。这两段史料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还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直观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历史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在选取教学史料时要精心选择,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史料对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历史,真正实现“以史明智”。

猜你喜欢
原典史料笔者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老师,别走……
史料二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金 /玉 /良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