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对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影响研究

2018-02-25 16:07张鹿鹿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两性主体文化

张鹿鹿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13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在社会发展层面推进文化自信,来确立民族精神独立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现实基础。性别文化作为与人类发展共存的文化范畴之一,它的优秀与先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性别文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构建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性别文化的新目标。文化自信必然会对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定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信心保障。美国文化学者亨廷顿说:“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3]当一个国家进入全球化发展的高速轨道上,经济水平已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世界地位的唯一标准,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程度的另一标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点、中国气场的文化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坚定刚毅、博爱包容的民族形象,指引着民众自觉形成身份认同、价值认同。不论是对民族整体还是民众个体,文化自信都是文化主体通过改造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过程有目的性地对文化客体进行认知、反思、比较、批判和重构来形成的。文化主体在对所处文化环境充分了解、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的同时,既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性吸收,还保持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可。

二、文化自信的五大特征

1.文化自信具有指向性特征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主体的主观选择性的有机结合。从人类社会学角度看,在一切社会生活实践领域,人所具有的价值指向性是人创造文化的酵素。当历史主体受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价值取向驱动时,历史主体不仅实现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过程、创造了文化,也使文化具有了指向性特征,指引着历史主体不断地适应、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构建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文化。

2.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特征

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的,既有社会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对实现梦想、追求美好的精神需求,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构建了自我理想中的文化,文化是人的需要和价值体现,因此,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特征。

3.文化自信具有象征性特征

本土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抽象意义,通过具体的观念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具体形式彰显了民众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伦理传统。”[4]文化主体创造的具有象征符号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文化主体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通过象征性符号实现完美统一。

4.文化自信具有包容性特征

开放、包容的文化一定建立在文化主体理性、包容的心理基础之上,文化主体应当客观看待本土文化、理性吸收外来文化。在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同时认同文化的异质性特点,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来进一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5]每一种文化产生的文化自信一定具有包容性的本质特征。

5.文化自信具有凝聚力特征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职责目标任务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文化自信的凝聚力特征是群体心理特征在文化构建中整体配合效能、归属心理的有机统一,是文化主体群体在“共同责任利益意识”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士气状态,积极地促进文化主体群体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向心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文化自信对构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环境的影响

1.文化自信指引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发展方向

性别文化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分为四个层面:本土性别文化;近代西方思潮影响下的性别文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影响下的革命性别文化;改革开放后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行的性别文化。不同时期的性别文化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特征,文化自信使构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不以摒弃以往性别文化为开端,而是以吸纳以往性别文化中的优点为理论基础,有效继承以往性别文化发展中的实践经验。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指向性特征即证明文化自信兼具批判性和自觉性特点,“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历史主体价值目标指向性更加明显时,人们会越来越自觉与自信地实现历史必然性与价值指向性的高度统一。”[6]性别文化,无论先进与否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构成,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在两性社会行为、两性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习俗、观念、伦理,并被两性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念。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出的本土性别文化即传统性别文化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文化制度,其核心理念是维护男性的话语权、财富占有权、继承权及对女性全方位的控制权。因此,本土性别文化一直为人所诟病,被视为是给女性带来彻底性毁灭的封建文化毒瘤。但是,如果运用辩证的视角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来看待传统性别文化,本土性别文化不该被全盘否定,这种性别文化中虽然两性是不平等的,却高度体现出两性发挥各自性别优势所带来的和谐互补。在近代,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女性在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下,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平权意识等女性寻求解放的思想意识开始萌芽,很多女性开始从家庭内部走向社会外界,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解放思想。“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对话、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赋予了文化主体以包容性的理性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化自信具有包容性的现实张力和本质特征。”[6]将外来文化思想与本土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有利于两性关系发展的新的思想观念,正是国民对自我文化的自信。所以,文化自信的包容性特征指引着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要不断地从外来性别文化中吸收优秀因素,来完善本土性别平等文化。建国前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成为当时性别文化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一男女平等中,更注重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实现结果的平等,而不是机会(条件)的平等和过程(程序)的平等。”[7]这一时期,女性发展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国家在保障妇女权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文化自信的象征性特征指引着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要遵从本民族自身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政府和媒体要运用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树立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性别平等标识。改革开发后的性别文化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发展,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更强,文化自信下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构建。因此,在文化自信的指导下,先进性别平等文化定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兼具性别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文化自信激发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主体性因素

人是体现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所以,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主体性特征。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形成并改造主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两性关系也在不断地构建、解构、重构,形成主观世界中的性别文化。一方面,从人的主体性功能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功能的关系角度来看,文化自信可以激发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主体性因素,两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受到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意识等主体性因素的影响。构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的实质即是人的思想观念对两性平等的认同,主体性因素将人的对象化本质力量和非对象化外部力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从人的生存需要和人的自身价值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构建要适应人的生存需要,同时体现出两性的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的人,通过对象性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获得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主体性理性心态。”[6]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构建亦是两性创造价值的活动,显示了文化主体的理想和信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全部文化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8]文化自信充分地显示了人类在千年文明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和主体性特征。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文化社会中,男性对于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男性向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知识体系质疑,不仅仅是在现存的知识体系中添加一点妇女的观点,而且是要认识到产生于男性中心文化的知识有偏颇之处,要把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男性的历史记载和经验的表述方式普遍化为人类的知识。”[9]在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过程中,男性不是构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旁观者,而是同女性一样是构建性别文化的参与者。男性首先要具有性别平等意识,正如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10]男性应当清醒的意识到“男人也并非天生的!”也是后天构建出来的。只有男性意识到父权制社会性别制度和文化对两性的伤害,才能与女性共同地为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而努力。和谐的两性共治不仅仅是体现在女性参政问题上的性别公正,也是体现在女性发展上的社会公正。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不是仅靠女性自己能改变的,是两性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女性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的时候,在平衡职业和家庭时面临角色性别冲突的时候,在职业晋升中遭遇玻璃天花板的时候,在社会性别分工中面对行业性别隔离的时候,掌握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男性应当以全新的性别观念来看待和解决女性的发展困境。虽然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是基于男权社会而形成的,它既强化男性的主导地位,也加大了男性的生存压力,因此,男性解放了女性就等同于解放了自己,抛弃两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男性的重要作用,和女性共同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追求、探索新的两性关系。

3.文化自信优化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舆论环境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在一个民族的内心中形成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民众对所处世界的历史认知和现实环境的充分认同,是民族身份自信和精神向心力的表现形式;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是文化主体身份自信形成的前提。“性别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构建和传播首先要充分依靠具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社会群体”[11]社会群体所营造的性别平等舆论环境是构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先决条件,文化自信的普世价值特征对于社会公众形成两性平等的价值观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公众即文化主体在文化自信的影响下,对现有性别文化中相对不平等的方面持批判态度,坚信打破刻板、固化、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现状,解构轻视、无视女性社会角色的性别观念可以构建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文化主体并非同质性的社会公众群体,在生活方式多、科技快速更新的时代,文化更加多元化、社会分层更加复杂化,文化主体的异质性更加凸显,所以,文化自信所独具的凝聚力特征使得不同的社会文化主体对构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在构建性别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的女性群体是文化构建主体中发挥作用最为强大的群体。女性群体对构建性别文化的自信来自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我价值的自信,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周围人群都是宣传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目标人群,这已然不是个体或群体性别观念意识的提升,这已经是一场女性发展的运动,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形成的运动。各级妇女组织十分重视社会舆论环境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政府、新闻媒体、各种女性社会团体从各个方面来推进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国家法律规章、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等都在大力度营造两性平等的舆论氛围,这种声势浩大的宣传与造势的动力正是来自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两性关系和谐发展的自信。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构建先进性别平等文化不仅是构建两性平等的和谐关系和推动女性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对自我文化价值自信的体现。文化自信所具有的五大本质特征对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引着构建方向、激发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因素、优化民族群体的舆论环境,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主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两性主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谁远谁近?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