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蕙兰的组培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

2018-02-25 07:07葛坤红李芹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栽培管理组织培养

葛坤红?李芹

摘 要: 大花蕙兰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兰科植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传统繁殖方式一般采用分株繁殖,繁殖系数较低,繁殖出的品种质量品质不高。本文主要介绍大花蕙兰的组培快繁和栽培技术两方面内容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 大花蕙兰;组织培养;栽培管理

大花蕙兰俗称“虎头兰”,为兰科兰属植物,属于复茎兰类的附生兰。原产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大花蕙兰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礼品花卉之一,市场前景广阔,无论是切花品种还是盆花,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兰花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然而,一株健壮的兰花一年只能繁殖几个芽,繁殖系数较低,增殖倍数也只有1~3倍。我国许多珍稀品种不能大量繁殖,多数需从国外进口,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每个叶芽高达上万元。不少品种在栽培条件下不能或很少结种子,如果通过有性繁殖,由于兰花的种子小,胚发育不完全,没有提供营养的胚乳和其它组织,不易发芽。要借助共生的菌类提供营养才能发芽。许多名贵品种实际上是一些自然突变体,如果借助有性生殖过程产生种子,再由种子繁殖后代,那么,这个品种的绝大多数个体将失去原有品种的独特的观赏价值。另外,长期的无性繁殖,造成带病毒的植株日益增多,使兰花的品质严重下降。因此,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兰花无毒苗和通过现代栽培管理技术生产高品质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花蕙兰的组培繁育技术

大花蕙兰传统繁殖方式是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易引起退化,新品种少。通过组织培养繁殖,可大大提高繁殖率,且生产的同一批苗易控制花期,能较好地占有市场。

1.外植体的选择与原球茎的诱导。大花蕙兰原球茎诱导采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茎段、试管苗茎段、幼根、花梗等,切取试管苗茎段,用改良White、Vacinandwent培养基附加0.4BA+蔗糖20g/L。将培养物置于摇床上,进行液体振荡培养,光照每天12小时,光照强度2000lx,培养温度25℃±3℃。2周左右外植体膨大,6周左右形成绿色原球茎。取新芽8.0~10.0cm ,切取茎尖0.2~0.5cm。利用5cm以内的叶基进行诱导试验,发现只有在距叶基部0.5~1.0cm处才能诱导出原球茎;利用新出芽的2.0~3.0cm长的幼根,将其切成0.5~0.8cm 的根段,接种后2周左右切口开始膨大,3周以后形成淡绿色原球茎;而利用开花期的花梗进行培养,出愈率达61%,并由愈伤组织诱导出原球茎,诱导率为20%,由于花瓣和叶片在培养过程中褐化严重,均未能诱导出原球茎。由此可见,外植体的最佳选择是新芽和试管苗茎段。

2.原球茎的增殖。在原球茎分化出茎叶之前,将原球茎取出切成小块转移到增殖培养基上。增殖用培养基一般与诱导培养基成份相同,也可用液体振荡培养。将已出现叶原基或长出幼叶的原球茎转移到含有10%香蕉匀浆汁的Knud-sonc固体培养基,幼叶生长迅速,并向下长出根,3个月左后形成10~20cm的完整植株。培养时可根据不同培养物种类,对所有激素及附加物进行调整。加入精氨酸,天门冬氨酸,酵母提取物对原球茎和植株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NAA低于0.1时促进芽的形成,含量约0.6促进根的生长。

将诱导出的大花蕙兰原球茎为培养原材料,在无菌条件下,选取呈嫩绿色、大小基本一致、生命力处于旺盛时期的原球茎,切割后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上。15d左右开始长出绿色的原球茎,一般25 d左右,原球茎增殖系数基本稳定。用不同浓度的香蕉汁、6-BA、NAA3种不同的添加物对原球茎的增殖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种添加的物增殖效果各有不同。其中,增殖效果最好的是香蕉汁lO%+NAA0.5mg/L,增殖系数达到了4.8;其次为NAA0.5mg/L,增殖系数为4.4,再次为香蕉汁lO%+6-BA0.5mg/L,增殖系数为3.5。总的来说,在NAA浓度为0.5 mg/L的情况下,大花蕙兰的增殖效果均比较好。6-BA对大花蕙兰的原球茎增殖效果不如NAA。

3.原球茎继代过程褐化的防治。缩短继代周期,在诱导7天时做继代培养,可有效克服原球茎诱导过程中的褐化现象,或在初始培养过程中进行短时间的暗培养可显著抑制褐变发生。在原球茎或丛生芽的继代增殖过程中,在培养基中加人0.5~1.0g/L的活性炭,可抑制培养物产生红色的多酚氧化物,从而提高繁殖速度。另外,采用降低琼脂用量制成半固体培养基,将培养块浸在培养基内,可降低培养块黄枯和切口褐化的机会。

4.生根壮苗。生根阶段之前,降低培养基中的激素含量,以便形成健壮芽。在生根壮苗培养基中,NAA用量以0.2~1.0mg/L为最佳,幼苗健壮,叶色深绿,根粗且长、根毛多。在培养基中添加香蕉泥、肌醇和水解酪蛋白能够提高生根率。生根培养基中减少大量元素用量、添加适量的蔗糖、活性炭能够促进生根。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大小也是影响大花蕙兰瓶苗培养中健壮苗生产量和移栽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强光照下(2500Lx)的瓶苗根系发达,植株健壮,移栽成活率高,而弱光照下(500Lx)的瓶苗较弱且不分叶片。

二、培养基质及组培苗处理

1.培养基质准备。大花蕙兰属气生性兰类,对植料的通气性要求很高,并要求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培养基质应以疏松透气的材料为主,如树皮块、木炭、碎砖块、苔鲜等。Kim Dong Won et al.(1997)研究认为混合基质与单一基质相比更有利于大花蕙兰‘MoonVenus幼苗的生长。苔藓是最适合大花蕙兰生长的基质,树皮、砖块、苔鲜(3:1:1)和树皮、煤渣、苔醉(3:1:l)次之。有研究认为在天水地区大花蕙兰栽培用朽木屑作基质较为理想,栽培的大花蕙兰生长最为健壮。也有研究表明,以树皮+碎木炭作为大花蕙兰的栽培植料比较理想,只是应根据花苗的大小确定树皮、木炭的粗细;其次为树皮+碎砖,再次为松树皮;锯木屑最差。

为此,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对原球茎的诱导进行了实验。将新芽接种于MS、1/2MS及Ms+6-Bal.0mg/L+NAA0.5mg/L三種不同配方的基础培养基上。lOd左右,新芽开始膨大,20d左右可观察到新芽周围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颗粒状组织,30d左右转为绿色原球茎,培养三种培养基均能诱导大花蕙兰原球茎的产生,诱导期分别为32d、35d和28d,诱导率分别为55%、40%、79%。由此可知,采用Ms+6-Bal.0mg/L+NAA0.5mg/L,诱导原球茎所需时间最短且诱导率最高,故大花蕙兰原球茎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l.0mg/L+NAA0.5mg/L。

2.组培苗处理。当试管苗生长至15cm左右高,2~3条根时即可移植。将生根的瓶苗放置在兰棚1周左右。出瓶前, 先将瓶盖完全打开, 使瓶苗在自然环境中适应3~5d, 再从瓶中移出幼苗, 放在清水中冲洗幼苗根上的培养基, 并用短毛笔轻轻地把附在根上的培养基清洗干净, 然后用托布津1000~1500倍液浸泡30秒;最后,按大小规格分极,置于铺有报纸的花架上晾干,以备种植。根据经验,炼苗 2d 后即可將苗取出,用清水洗净根部的琼脂,植于温室苗床内、栽培基质为松针+苔藓+粗砂,苗床底部垫以碎石、碎砖块,用稀薄的营养液喷雾,每隔1周喷1次800倍的多菌灵溶液,温度保持在lO~25℃,在大棚里亦可生长良好,1个月后统计移栽成活宰可达98%以上,1年后上盆,栽培基质用泥炭土+蕨根+树皮,每周浇1次液肥。

三、环境控制

1.温度。研究表明,适合大花蕙兰生长的温度为15~25℃,但大花蕙兰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温度在5~30℃均能维持生命。另有报道,生长期日温最适温度为22℃~28℃,夜温最适温度为18℃~22℃,生长适温15℃~25℃。花芽分化期日温最适温度为18℃~22℃;夜温最适温度为12℃~18℃,不能高于18℃,也不能低于12℃,否则花芽分化不良。花期日温20℃~25℃,夜温15℃~20℃。

2.水分。大花蕙兰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整个生长期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0﹪~90﹪。开花期则应控在80﹪~90﹪。但高温高湿条件,大花蕙兰易患病害,因此应注意通风换气。大花蕙兰的根系肉质,基质水分过多,会造成烂根烂叶,易滋长病虫害;但大花蕙兰又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性习温暖高湿环境,空气湿度不够,基质水分不足,影响新芽生长和开花。大花蕙兰浇水应依据植株的年龄、生长势、栽培基质不同而不同。

3.光照强度。光照对大花蕙兰生长发育及成花有一定的作用。据报道,大花蕙兰是比较喜阳光的一种,夏季可遮光50~60%,春秋应遮去30%的阳光,冬季需日光充足。假鳞茎遮光处理可以促进新生侧芽的发育,一般处理4~5个月时效果比较明显。在幼苗期,光照强度应控制在15000~30000lx;到了中苗期以后,光照强度应控制在40000~50000lx。然而,光照强度也应随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作适当调节。当温度太高,强烈的光照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停止生长,甚至造成灼伤;温度太低时,光照不足也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停止生长。当光照强时,水分蒸发迅速,光合作用旺盛故必须充分供水;光照弱时,光合作用进行缓慢,所需消耗水分较少,给水过多反而影响根系发生。

四、栽培管理技术

1.灌水。生长期:处于旺盛生长时期,需水量多,需要充足的水分,特别是光合作用旺盛时,不能缺乏水分。每天都得及时灌水。冬季植株生长慢,需求少,2~3天灌水1次即可。

开花期:灌水以保持适量水分为宜。水分过多导致新陈代谢加速,反而缩短花期;水分过少,则无法满足开花消耗的养分及水分,花朵会过早萎蔫。灌水时注意水温应与土温相近,否则容易伤根。总之,灌水应掌握见干见湿。

2.施肥。大花蕙兰生长旺盛期较其它洋兰喜肥。使用的无机肥以复合肥为主,浓度为,0.1%~0.2%,每周1次。有机肥以发酵过的饼肥与骨粉或过磷酸钙制成直径约2cm的丸状,置于盆面,随水分的渗透慢慢释放肥力,每丸有效时间约为30d,全年施6~8次。

幼苗期一般以根外追肥为主,应薄肥勤施,每7d1次,N:P:K按1:1:1稀释1000倍液喷施;中苗期和大苗期按N:P:K按1:2:3,花期按N:P:K按1:4:2稀释1000倍液喷施。7d1~2次,冬季停施。在生长旺季追施腐熟的饼肥,稀释至0.02%使用。

除了基本的N、P、K三要素外,微量元素对大花蕙兰的生长也非常重要。应适量补充一些微量元素。

3.通风。大花蕙兰习性介于地生兰和附生兰之间,性喜通风良好的环境。通风不良将造成二氧化碳的不足,影响光合作用,且易引起病菌滋长,通风量须达到植株叶梢晃动为宜。

4.疏芽。大花蕙兰从中苗期开始,需进行适当疏芽。其新假球茎每年可繁殖2次,为充实分生假鳞茎,生长中途分生假球茎发生的芽,必须全部除去。1个球茎若同时长出两个或更多芽,可留下茁壮芽1个,将其余的摘去。若1个球茎同时长出花芽(先端饱满)和叶芽(先端瘦长),应将叶芽摘除,否则影响花芽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

1.茎腐病。该病每年发生在6~10份, 是因为棚内温度过高、浇水过多、通风不良引起发病, 一经发现就会无药可救, 应把发生病害的植株清理出棚烧毁, 并用可杀得、链霉素或土霉素1000~1500倍液喷施植株, 3天1次连续3次。

2.软腐病。软腐病通常侵害大花蕙兰的叶片、芽、球茎。一年中从春季到秋季都可能发生, 冬天较少发现, 主要也是高温高湿引起的, 平时要注意通风透气,一旦发病只好抛弃病株, 清理出棚并烧毁。可用68.8%多保链霉素或18.8%链霉素1000倍液防治, 每隔7~10天喷洒1次, 连续3~4次。

3.根腐病。根腐病是大花蕙兰毁灭性病害之一。在大花蕙兰植株的任何生育期, 不论是聚苗盆中的幼苗、中苗、大苗以及老熟的开花株都容易感染。发现病株时要及时隔离并进行烧毁, 可用代森锌或甲基托布津稀释1000倍液充分喷洒植株, 每5天1次, 连续3次。

4.介壳虫类。一般多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可用40%氧化乐果或速灭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 每隔7~10天喷洒1次, 喷洒时叶片及鳞茎都要喷到, 连续喷洒3次。少量时可用小刷子蘸肥皂水擦除。

5.螨虫类。也主要是由高温高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引起的。可用5%的马拉硫磷800倍液或用速灭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 每隔7天喷1次, 连续3次。

六、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大花蕙兰组织繁育外植体的最佳选择为新芽和试管苗茎段;原球茎增殖效果最好的基质激素为香蕉汁lO%+NAA0.5mg/L,增殖系数达到了4.8;原球茎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l.0mg/L+NAA0.5mg/L;组培苗栽培基质用泥炭土+蕨根+树皮并辅以液肥效果较佳。通过以上繁育技术,可以实现大花蕙兰的快速繁殖。另外,通过后期的栽培管理技術,为广大的花卉爱好者生产出了高品质的大花蕙兰。在未来时期,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大花蕙兰组培快繁及栽培管理技术将更加的完善,设备更加的齐全,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项技术定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红. 大花蕙兰一步成苗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 (1): 121~122.

[2].谷祝平,颜廷进.大花蕙兰茎尖组织培养及其形态建成的研究.试验生物学报,1989,22(2):149~151.

[3].顾渝青,梅庆超.大花蕙兰花芽的调节与控制.广东园林,1995,(4):26~28.

[4].刘丹梅,张彦文.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与快递繁殖研究.丹东纺专学报,2002,9(3):35~36.

[5].熊兆成,黄萍萍.大花蕙兰的栽培管理技术.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87一88.

[6].张树珍,曾宪松,张银东.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热带作物研究,1995,(4):26~28.

[7].杨玉珍,孙天雷,孙廷.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3)86~88.

[8].朱根发.大花蕙兰〔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9].郑迎冬,杨承勇,蒋林.大花蕙兰的茎段培养.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4(1):19~22.

[10].郑作俐,黄萍萍,张永柏.大花蕙兰组培技术研究初报.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0(1):6~7.

[11].宋仪农,杜启兰,陈景秀等.植物激素和大量元素对大花惠兰组织培养的影响.山东林业科技,2001(5):16~17.

[12].衣彩洁,周清.洋兰栽培与观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9~49.

[13].姚宏,吴华芬,刘南祥,等.不同栽培基质对大花蕙兰生长的影响.丽水农业科技,2003(3):16~17.

[14].杨光明,任宏涛,杨映红等.大花蕙兰栽培基质筛选试验.甘肃农业科技,2004(7):39~40.

[15]陈义增,姚丽娟,陈中林. 大花蕙兰组培苗移栽与成苗栽培管理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06:57.

[16].吴晓霞,姜敦云,崔月花等.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2):141.

[17].陈璋.大花蕙兰[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8].赵九洲,汤庚国,童丽丽.水分亏缺下SA和6一BA对大花蕙兰的生理调控效应.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3):27~30.

[19].程景福,杨柏云等.组织培养中硝酸铜对大花蕙兰原球茎超微结构的影响.江西科学,1995,13(l):27~33.

[20].陈义增,姚丽娟,陈中林.大花蕙兰组培苗落地移栽试验初报[Jl.广西热带农业,2006(2):31~32.

[21]熊兆成,黄萍萍. 大花蕙兰的栽培管理技术[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87~88.

[22]周庆幈,沈福生,彭春风等. 赣北大花蕙兰设施化栽培技术初探[J]. 现代园艺,2006,(1):7.

[23].刘明志,朱京育.培养基B人和复合添加物对大花蕙兰增殖和分化的形响〔J].盛南大学学报,2003,21(3):100~110.

[24].刘明志,朱京育.培养基、BA和复合添加物对大花蕙兰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3):100~105.

[25].卢思聪.大花蕙兰花芽形成和开花所需的条件(上).中国花卉盆景,2004,(1):26~28.

[26].卢思聪.大花蕙兰花芽形成和开花所需的条件(下).中国花卉盆景,2004,(2):26.

[27].徐志豪,翁学鑫,俞伟国等.大花蕙兰催花栽培试验.浙江林业科技,2003,23(6):23~25.

[27].顾渝青,梅庆超.大花蕙兰花芽的调节与控制.广东园林,1995,(4):26~28.

[28].秘彩莉,粗展敏等.大花蕙兰快速萦殖技术初报f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2):190~192.

[29].秘彩霞,霍晨敏,冯全义等.大花蕙兰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初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190~192.

[30].谭文澄,旅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237~239.

[31].吴连星.大花蕙兰的栽培管理技术.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30,(l):54~58.

[32].谢为龙,谭群英,王爱平.影响大花蕙兰试管苗培育的因素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2):231~234.

猜你喜欢
栽培管理组织培养
红花木莲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方法初步研究
文心兰切花无病毒种苗组培快繁生产技术
东方百合“甜梦”花器官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天然植物激素对铁皮石斛组培苗诱导芽分化的影响
迷你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与销售
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管理分析
柑桔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