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8-02-25 07:07王文波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

王文波

摘 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先进的机械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本文将以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农业种植为主要背景,对现代化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进行详细论述,同时结合以往玉米栽培经验,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经验总结。

关键词:农业生产;机械化;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

全程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收割,是玉米栽培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农业技术手段。我国作为国际上玉米种植大国,玉米种植区在农业生产种植区域覆盖极广,因此大规模开展机械化种植,实现自动化的玉米农业生产,成为目前机械化农业的主要方向。农业种植区域应当根据所处地块进行品种选优,并组织种植机械,开展玉米的种植栽培工作。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环境下的玉米栽培技术

1.玉米种植品种选优

现代农业生产更加看重品种的优良属性,为了保证增产丰收,玉米品种选择需要结合地块、气候条件等特点,进行选择。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北方地区由于地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干燥且时间漫长,玉米栽培应当进行适当的生长周期管理。因此在品种选择方面,玉米品种一般以生长期短暂、耐寒、抗病、抗冷害为基本方向,并根据国家种子标准,选定二级以上的良种。本文所处农技站属于典型的北方种植气候,在品种选用中,通常选择诸如聊玉1310、鑫瑞25以及北青380等优秀玉米品种。

在选定品种之后,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制种处理。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筛选,筛选的主要原则为去除玉米种子当中的破损、残缺、小粒以及虫粒等,保证玉米种子完好,使玉米种子在萌芽后整齐一致,提高出苗率;随后需要进行晾晒,工作人员在完成种子筛选之后,需要进行五至七天的晾晒工作,通过阳光照射的方式,杀灭种子表面的有害病菌,避免病害的传播。

2.玉米播种地块处理

玉米种植的地块选择一般根据所在种植区域的墒情来决定。一般情况下玉米种植遵循“秋灭茬、秋整地”的基本思路,通过精细整地、耕翻等方式,保证土壤内部的水肥能力。北方地区的耕翻工作一般需要达到深度25厘米的要求,同时耕翻的垄需要具有一致性,完成耕翻的地块应当做到整齐、平坦等特点,实现保墒。北方大部分耕作区域通常会面临较大规模的春旱,因此为了实现保水,还需要对土层形态进行控制,形成上虚下实的基本形态,避免水土流失。

现代玉米栽培技术当中,依托播种机等机械化生产单位所开展的精量播种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当中的重要环节。与传统的手工播种方式相比,播种机所实现的机械播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播种量控制,并且根据种子大小对行距以及株距进行设定。播种机播种要求每穴播种种子数量1粒,通过精量播种,每亩地节省种子成本可达4公斤,大大提高了玉米的经济效益。

3.玉米栽培的水肥管理

玉米生长发育期内,为了保证玉米的肥力供应充足,提高玉米长势,工作人员需要在苗期及时进行追肥。通常情况下,由于土壤内部的肥力水平下降,玉米在进入苗期之后,生长势头开始放缓。此时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追肥工作,通过加大植物生长剂、叶片肥等肥料的施放计量,通过晴天喷洒的方式,促进玉米叶片的快速吸收。同时,在中耕阶段,应当做好玉米拔节的准备工作。其中腐熟有机肥、磷酸二铵、尿素等肥料需要合理控制用量,在保证玉米生长的基础之上,避免用量过高造成对于土壤的破坏。以往的种植经验当中,每亩地的腐熟有机肥播施数量应当控制在3000公斤以内,磷酸二铵数量控制在10公斤以内,尿素则为3公斤。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策略

1.玉米生长期内的病害防治

玉米生长期内所出现的病害十分常见,其中褐斑病、青枯病等,都是具有较大破坏力的玉米病害,这些病害需要通过相应的处理方法加以防控和处理,避免玉米产量受到影响。

其中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病在玉米叶片以及茎秆之上,发病时玉米叶会出现大面积的病斑现象,并且密集成行。发病后期,玉米病斑位置的表皮开始出现破裂,其细胞组织则开始坏死,内部病原菌的孢子囊逸散而出,形成褐色粉末。对于褐斑病的防治主要从农业措施和药物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玉米收获之后,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并通过抗病品种的三年轮作,保证土壤拥有抗病能力。栽培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密植程度的控制,保证通透性。药物策略主要采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对于玉米叶面的喷雾,用以进行病害的去除。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病与乳熟期内,发病时玉米植株的叶片呈现突起状,并呈现出霜害颜色,玉米根部则开始逐渐腐烂。受灾玉米产量大幅度下降。目前国内玉米培育当中,尚未出现具有较高抗病的玉米品种,因此对于青枯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合理密植、中耕控制、保证土壤水分等方式来完成。对于条件允许的种植区域,可以开展轮作方式,降低土壤内部的病原菌含量,避免玉米患病。

2.玉米生长期内的虫害防治

玉米螟在玉米生长期内发生多代,受虫害的玉米会出现残缺不全的叶片状态,形成排空、花叶等。玉米抽雄之后,玉米螟幼虫还会进入到穗包内部,对刚刚成长的幼粒进行啃食,造成玉米产量降低。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主要在于越冬虫源的消灭。在玉米种植初期,需要通过焚烧的方式,对秸秆进行烧毁,杀灭秸秆内部潜伏的越冬虫蛹。在玉米生长期内,应当采用毒土颗粒剂进行防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生产策略帮助玉米栽培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玉米种植通过机械化播种机的方式,实现了种子播种量的有效控制,提高了玉米栽培的经济收益。玉米病虫害防治应当以病虫害的特点和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土壤控制、密植策略与药剂控制相结合,实现对于病蟲害的防控。

参考文献:

[1]张广菊,许丽敏.玉米栽培适宜密度问题分析——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8(24):26.

[2]王秋燕,陈红弟,田耀加等.鲜食玉米广红糯8号的选育经过及高产栽培与制种技术[J/OL].现代农业科技,2018(23):45+47.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