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豫西南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利弊及前景

2018-02-25 07:07陈志刚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龙虾前景效益

陈志刚

摘 要: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水环境,在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实现稻虾双丰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风险小的特点。基于该模式在豫西南稻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龙虾;共养技术;效益;前景

水稻是南阳粮食生产特别重要的秋粮作物,面积和单产在河南省位居第二,稻米产业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居重要份额。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户种植粮食积极性锐减,稻虾(鸭)共作种养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南阳市以桐柏、邓州、唐河稻虾(鸭)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逐渐成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豫西南稻虾(鸭)共作种养模式。笔者试就该模式下分析豫西南稻区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一、稻虾(鸭)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利弊分析

1.独特的资源禀赋有利于豫西南稻区稻虾(鸭)共作。豫西南地区水稻生长季充裕,十分有利于中籼中粳实现高产、超高产,又利于实现稻米品质优、效益高等目标。小龙虾落户豫西南地区是因为南阳地处江淮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优质发达的水系为小龙虾的生长、繁育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生态环境,并造就了南阳龙虾体大螯粗、肚白壳艳、肉多味美的特点。

2.多措并举打造综合种养模式。2017年以来南阳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指导等多种措施,着力打造“稻虾共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豫西南特色的龙虾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稻虾共作模式下亩产水稻400公斤、龙虾150公斤,每亩纯收益3000元以上,实现了一田两种、一水两用,稻虾共生、效益倍增,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3.产业链条短成为稻虾共生的发展瓶颈。南阳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指导等多种措施,着力打造综合种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南阳特色的稻虾(鸭鹅)共生模式发展之路。目前各大区域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小龙虾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但从长远看,南阳稻区的稻虾(鸭鹅)养殖基地都没有自己的“生产—捕捞—贸易—加工—储藏—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而是完全依靠湖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区的外地客商收购,因此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必须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储藏的产业链条,推进稻虾(鸭鹅)产业转型升级。

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1.经济效益显著。试验表明,稻虾(鸭鹅)共生模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大幅度提高,稻米品质明显改善。虾稻共作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风险小的特点,投入与产出比接近1∶2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巨大。稻虾共生示范实施的稻田生态种养结合模式,一是用足时空、互利共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稻虾双收、增产增效,粮食安全、产品优质,在产业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产品上符合市场对优质稻米和龙虾的需求。二是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可以拓展龙虾养殖发展空间,发挥稻田增产增效潜力。稻虾共作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使其转化成优质、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通过该模式示范的进一步实施,种养户的科学种养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明显。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豫西南稻区面临日益显著的面源污染危害。在稻田生态种养农耕模式中,龙虾将稻田中的杂草作为饵料食用,由于其四处觅食且食量较大,因此可以经常性和彻底性地除掉田中杂草,实现除草剂减量施用甚至不施用。實行生态种养后,龙虾吃食了螟虫类幼虫和蛹,能够降低螟虫类越冬基数,从而减轻虫害。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甚至基本不用农药。稻虾共生模式顺应目前市场绿色生态环保的需求,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虾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所需的基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20%以上,真正达到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要求,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典型的示范效应。

三、前景展望

稻虾共生在产业上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在产品上符合市场对优质稻米和龙虾的需求,具有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增加了的收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的关键举措,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谭焱文. 豫西南罗氏沼虾养殖试验探讨[J]. 当代水产, 1998(1):18-18.

[2]张宗保, 张德平, 郑明范. 豫西南稻区稻瘟病趋重原因及防控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8):147-147.

猜你喜欢
龙虾前景效益
捉龙虾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钓龙虾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龙虾的迁徙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