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瘿蚊在礼泉县逐年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8-02-25 07:07高小莹武利利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高小莹?武利利

摘 要:梨瘿蚊又称“梨蚜蛆”,属双翅目,瘿蚊科,寄主为梨树。该虫在礼泉梨区2005年零星发生,随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加重。2008年发生面积2000多亩,2011年发生面积4万亩,重发园被害梢32%,百梢虫口达98头,成为梨树上一种主要害虫。

关键词:梨瘿蚊;原因规律;防治对策

一、危害特征

早春以幼虫为害梨新梢和嫩叶。被害后叶片初期出现黄色失绿斑点,表面皱缩凹凸不平,严重时叶面向内侧卷曲,一边或两缘纵卷成筒状,叶片变硬变脆,提早枯萎脱落,严重时还可引起秃梢。该虫早期常与梨二叉蚜混合发生为害,中后期与梨木虱混合发生为害。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约3.5毫米,体暗红色。头小,复眼大,黑色,无单眼。雌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3~4.3毫米。触角丝状,长约0.7毫米,各鞭节为圆筒形,两端各轮生1圈较短刚毛。足较雄虫短,腹末有长约1.2毫米的管状伪产卵器。

幼虫。长纺锤形,1~2龄幼虫无色透明,3龄幼虫半透明,4龄幼虫乳白色,后颜色越来越红,老熟幼虫为橘色。老熟幼虫体长1.8~2.4毫米。前胸腹面具“丫”字形黄色剑骨片。

卵。长椭圆形,长约0.28毫米,宽0.07毫米。初产时淡橘黄色,孵化前变为橘红色。

蛹。裸蛹,橘红色,初为橘红色,近羽化时呈黑褐色,长1.6~1.8毫米。蛹外有白色、長1.95~2.24毫米的胶质茧。茧椭圆形,灰白色,由幼虫分泌黏液形成,其外黏附微细土粒,内为蛹室。

三、发生规律

在我县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裂缝或树冠下2—6厘米的表土层中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化蛹出土产卵于春梢端部叶尖和两侧叶缘处。幼虫在3月下旬(梨开花期)开始为害新生叶片。每头雌虫可产卵几十粒至100余粒。4月下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第2代成虫羽化出土,在夏梢嫩叶上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进行第2次危害。7-8月份发生第三代,成虫的寿命一般为3天~5天。成虫晴天傍晚活动频繁,阴雨天躲藏在荫蔽处。成虫的主要天敌是蜘蛛。幼虫怕光,触动时见光即弹跳。化蛹深度一般在距地表2毫米~3毫米处。幼虫分4级:1~2龄幼虫色透明,3龄幼虫乳白色半透明,4龄幼虫乳白,老熟幼虫橘黄色。幼虫经14天左右老熟,又入土化蛹,出土产卵。

降雨与梨瘿蚊发生为害程度关系密切。首先,4-7月间,如果降雨多、湿度大,有利于梨树春梢和夏梢的抽发,满足了梨瘿蚊生活条件,有利于此虫的发生和为害。其次老熟幼虫要有适量降水才能脱叶入土或爬到树皮裂缝中,雨水不足,老熟幼虫既不能脱叶,也不在叶内化蛹。入土后化蛹,要求有15%~30%的土壤含水量,过低不能化蛹,土壤含水量超过35%时化蛹率低,即使化蛹,成虫羽化率也很低,羽化后成虫生命力弱。

四、逐年大发生原因

1.发生期早。越冬代成虫3月中旬开始出土产卵,幼虫3月下旬(开花期)开始为害新生叶片。

2.危害时间长。年发生2-3代,从3月中旬-8月下旬均可为害。

3.大多果农误认为蚜虫,放松防治。由于梨瘿蚊与梨二叉蚜初期危害症状很相似,群众容易误认。但其幼虫仔细观察区别较大。前者低龄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橘红色至深红色,无足,形似“蝇蛆”;后者体鲜黄色,有足。

4.不熟悉该虫特征特性,防效差。梨瘿蚊主要以幼虫取食新梢顶端3-5片叶,幼虫在叶缘一侧取食,另一侧生长形成卷叶,幼虫继续在其中取食。此时用药,一般杀虫剂药液很难渗入叶内,防效不高。

五、防治对策

由于梨瘿蚊发生时间早、为害时间长、幼虫卷叶后难防治等特征,所以应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综合防治。

1.结合冬季施肥,初冬霜冻来临前将树冠下的表土深翻10厘米~15厘米,冻死越冬幼虫。梨花芽萌动前全园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

2.地面防治: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前(3月中旬)和第二、三代老熟幼虫脱皮高峰期(5月上旬和6月上旬),树冠下地面喷施48%乐斯本600~800倍液毒杀幼虫和成虫。特别是降雨后将有大量幼虫脱叶入土,在树冠下喷洒农药,效果良好。

3.在春梢、夏梢生长期及时剪除被害叶,集中处理,减少虫源。

4.梨落花后、幼虫发生期:选用内吸、强渗透杀虫剂和胃毒杀虫剂防治。如:10%吡虫啉2000倍、40%速扑杀1000倍、1.8%阿维菌素2000倍。

六、结语

合理的防治梨瘿蚊,能显著增加梨的经济效益,并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水果。为了更好的满足这一现象,相关研究人员应该不断的努力研发新型防治技术,从而减少梨瘿蚊对梨树的危害,这对提高梨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