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2017年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编目(三)

2018-02-26 01:46张爱萍李欢欢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钟嵘师专诗品

张爱萍,李欢欢

(1.许昌学院 教务处,河南 许昌 461000; 2.孟州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河南 孟州 454750)

1996年

《日本的〈诗品〉学》,曹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6年。

《钟嵘的诗学观念及诗学理想》,曹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钟嵘〈诗品〉与中国文学批评》,李燃青,《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原因新解》,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钟嵘〈诗品〉二题》,谢文学,《南都学坛》1996年第1期。

《李白诗文与钟嵘〈诗品〉》,王发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增刊)1996年2月。

《后出转精 平实稳妥:曹旭〈诗品集注〉评议》,萧华荣,《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推源溯流 擘肌分理——评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汪春泓,《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实事求是 无征不信——读王发国〈诗品考索〉》,冷铨清,《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水流花放 老树春深——评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王发国、曾明,《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简评日本学者清水凯夫〈《诗品》《文选》论文集〉》,傅刚,《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诗品全译〉商榷二则》,刘晟,《贵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钟嵘与诗味》,黄钢,《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试论〈诗品〉的“味”》,党积生,《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钟嵘〈诗品〉江淹条订误——兼谈顾农(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引证问题〉》,刘晟,《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诗味”诠释》,樊宝英、邓新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中兴间气集〉与钟嵘〈诗品〉》,李晓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专辑)1996年。

《中唐诗歌向齐梁诗的回归——〈诗品〉与〈中兴间气集〉之比较》,刘玉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专辑)1996年。

《杜甫诗文与钟嵘〈诗品〉关系综论》,刘宣如,《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专辑)1996年。

《沉郁顿挫与钟嵘〈诗品〉》,刘飞,《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专辑)1996年。

《“法”“神”之论与钟嵘〈诗品〉》,王发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专辑)1996年。

《钟嵘〈诗品〉评诗标准的研究》,朱碧君,台湾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6年硕士论文。

1997年

《从〈诗品序〉看文学源泉说的继承与发展》,韩美娟、韩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第1期。

《各具特色的默杀:刘勰钟嵘萧统文学史观之一瞥》,顾农、顾钧,《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钟嵘诗评观略论》,刘晟,《齐鲁学刊》1997年第2期。

《〈诗品〉溯源析流的美学原则与内涵》,刘运好,《安徽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钟嵘的美学思想》,高静,《语文学习》1997年第2期。

《直寻·干润·滋味——〈诗品〉管见》,刘溶,《开封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钟嵘交游四考》,谢文学,《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论钟嵘对四言诗的态度》,陈应鸾,《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诗品·齐鲍令晖齐韩兰英〉笺证》,黄嫣梨,《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摘句、本事、形象批评及其他》,曹旭,《上海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李白全面接受钟嵘〈诗品〉的原由探析》,王发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刘勰的“识”与钟嵘的“味”之比较》,吴瑞霞,《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诗品〉所存疑难问题研究》,曹旭,《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

1998年

《钟嵘〈诗品〉的美学思想》,吴功正,《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论钟嵘〈诗品〉对江淹诗歌的评价》,谢文学,《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

《潘才如江 缘情绮靡:钟嵘论潘岳》,刘昆庸,《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江淹与王微、谢朓:读〈诗品·齐光禄江淹〉札记》,李文初,《嘉应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钟嵘评诗方法的得与失》,张春蕾,《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3期。

《比较批评与历史批评》,曹旭,《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

《〈诗品〉研究的重要成果:读〈钟嵘诗品评论〉》,王之望,《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

《民国以来〈诗品〉研究举要》,曹旭,《文学遗产》1998年9月。

《“持人情性”与“吟咏情性”:刘勰钟嵘诗学观比较》,卢佑诚,《文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

《风流未沫 文章中兴:钟嵘论太康诗歌》,刘昆庸,《宁德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十年一剑磨〈诗品〉:读曹旭〈诗品研究〉》,刘凌,香港《大公报》1998年11月8日。

《〈诗品〉中诗人的排列次序问题》,曹旭,《复旦学报》1998年第6期。

《钟嵘〈诗品〉关于郭璞条疏证:兼论钟嵘诗歌审美理想之形成》,汪春泓,《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钟嵘〈诗品〉谢灵运条考》,[韩]李光哲,韩国中国语文研究会《中国语文学论集》第10号,1998年。

1999年

《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再辨:与陈庆元先生商榷》,樊荣,《新乡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品第与流别:钟嵘诗歌美学史观的独特视角》,黄金鹏,《深圳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钟嵘交游五考》,谢文学,《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论〈文选〉与〈诗品〉〈文心雕龙〉及〈文章缘起〉间的关系》,傅刚,《文学评论丛刊》第2卷第1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又见作者《汉魏六朝文学与文献论稿》,商务印书馆2016年3月出版。

《显优劣、分品第的尴尬:论钟嵘〈诗品〉的诗学观》,曹尔云,《福建论坛》1999年第4期。

《从钟嵘看中国诗学形态的形成》,朱易安,《上海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曹旭〈诗品集注〉补正》,王发国、石甫轩、董艳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文选·诗〉与〈文心雕龙〉诗论和〈诗品〉之比较:兼论无以判断舍人与昭明和记室对陶诗识力之高低》,力之,《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

《钟嵘〈诗品〉中“才、学、气、文”及其它》,杨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

《二十世纪钟嵘〈诗品〉研究综论》,程国赋,《中国诗学》第6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诗品〉:我国第一部诗话——钟嵘“滋味说”的理论体系》,钟光贵,《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000年

《古代神秘数字观念与〈诗品〉品评结构模式》,徐龙,《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与兴膳宏之刘勰钟嵘文学观对立说论争概观》,[日]清水凯夫,《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侠骨柔肠 诗如其人——对钟嵘评价张华的质疑》,张锡龙,《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清”与“怨”的历史传承与钟嵘〈诗品〉》,姜晓云,《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20世纪〈诗品〉研究的重要收获:论曹旭〈诗品集注〉和〈诗品研究〉》,王发国、曾明,《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文学、社会现实、时代的政治——刘勰、钟嵘、陈子昂、白居易给予我们的启示》,徐慧琴,《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文心雕龙〉和〈诗品〉宗经异同》,施建军,《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从钟嵘到川端康成》,刘绪源,《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9月16日。

《诗法自然:〈诗品〉与〈沧浪诗话〉的审美比较》,杨挺,《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从〈古今和歌集序〉与〈毛诗大序〉、〈诗品序〉看中日诗学差异》,张天飞、何雪林,《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评曹旭〈诗品研究〉》,徐志啸,《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钟嵘〈诗品〉对诗歌本质探索的新贡献》,王红丽,《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钟嵘“品第”批评方法的理论意蕴及意义》,邓新华,《云梦学刊》2000年第4期。

《毛诗派、钟嵘“吟咏情性”比较论》,李恒田,《晋东南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钟嵘年表疑义考析——家世篇》,王发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1期。

《论江淹摹拟之作的两大类别》,胡大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钟嵘〈诗品〉研究70年》,程国赋,《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钟嵘〈诗品〉注释商榷》,杨明,《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索引(1926年~1996年)》,张爱萍,《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毛诗序〉与钟嵘〈诗品序〉审美价值的异同》,钮燕枫,《学术探索》2000年第6期。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第6期。

《“文已尽而意有余”辨——论钟嵘〈诗品〉中的“兴”》,徐文茂,《学术月刊》2000年第12期。

《论钟嵘〈诗品序〉对〈毛诗序〉的理论重构》,谢建忠,《三峡学刊》2000年增刊。

2001年

《钟嵘〈诗品〉应当重新作注——兼论陈延杰〈诗品注〉》,王发国、陈晓超,《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1、6期。

《论钟嵘评刘宋五言诗》,孙兰,《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钟嵘论诗歌艺术美》,丛金玉、张雪辉,《唐山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钟嵘“滋味”说理论内涵辨析和释疑》,张利群,《玉林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诗品〉:着眼于艺术效果的诗歌批评》,胡大雷,《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略论〈类说〉所录〈诗品〉文字的学术价值》,王发国,《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21世纪〈诗品〉研究展望(笔谈)》,《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1.《争取钟嵘〈诗品〉研究的新成就》,王运熙

2.《钟嵘〈诗品〉的历史命运》,张怀瑾

3.《应重视前人研究〈诗品〉的优秀成果》,罗立乾

4.《读〈诗品〉五言四首》,汪中

5.《回眸时的断想》,王发国、曾明

6.《新世纪〈诗品〉研究寄语》,陈元胜

《论〈诗品〉之评谢灵运》,李雁,《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诗品〉“点语式”批评方法与古代诗话》,蔡静平、景遐东,《中州学刊》2001年第4期。

《论钟嵘“滋味”说的意蕴及对诗味论的贡献》,马悦宁,《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滋味说”的肯定与否定:兼论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应对方式》,刘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刘跃进,《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钟嵘诗评文质论》,张怀瑾,《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钟嵘〈诗品〉谢灵运条杜明师考》,谢文学,《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曹旭〈诗品集注〉谢灵运条商榷及相关条目指误》,李凤,《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

《拟物品诗风格》,张福勋,《文史知识》2001年第6期。

《〈诗品上·序〉疑难问题辨谈》,陈元胜,《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关于新世纪〈诗品〉研究的思考》,王发国、曾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2002年

《关于〈诗品序〉与〈诗品〉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评“子卿双凫”与“谢客山泉”无误》,方之,《四川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论钟嵘〈诗品〉的诗论美学思想(一)》,张怀瑾,《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诗品〉谢灵运条谢玄亡考辨》,谢文学,《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诗品〉的流传与诗话的创体和演进》,蔡静平,《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论钟嵘〈诗品〉滋味说》,成明明,《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钟嵘诗论读解》,童庆炳,《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论〈诗品〉对东晋诗歌品评的得与失》,张泉,《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钟嵘〈诗品〉论谢朓源出曹植寻绎》,霍有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阐发义理 妙解文心——简评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王芸,《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校释并重 雅俗共赏——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述评》,殷晓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陈元胜〈诗品辨读〉述评》,孙明霞,《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论钟嵘〈诗品〉的诗论美学思想(二)》,张怀瑾,《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诗品〉“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说辩证——兼与汪春泓先生商榷》,陈道贵,《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诗品〉研究的根本是从它的本身做起》,穆克宏,《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又见作者《六朝文学论集》(更名为《诗品杂谈》),中华书局2010年6月出版。

《论钟嵘的雅俗观》,萧赞成、艾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对陆机“模拟诗”的解读》,张明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直寻、现量与诗性直觉》,林继中,《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再论钟嵘〈诗品〉名次排序变例》,邬国平,《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古直〈钟记室诗品笺〉述评》,李慧,《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沈约与钟嵘〈诗品〉考索》,谢文学,《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浅谈钟嵘对陶渊明诗的定位》,王佺,《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4期。

《钟嵘〈诗品〉的批评意识与批评方法》,赖力行,《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

《对钟嵘品第批评的再认识:与罗宗强先生商榷》,邓新华,《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诗品》注译与司空图诗学研究〉评介》,晓风,《今日新书目》2002年第7期。

《钟嵘对陶诗的贡献》,刘中文,《学术交流》2002年第6期。

《论钟嵘〈诗品〉的诗论美学思想(三)》,张怀瑾,《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诗品〉诗人籍贯辨说》,陈元胜,《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钟嵘诗品集释〉述评》,云国霞、陈尧,《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6期。

2003年

《汉字文化圈的发想》(中文序),曹旭,《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日本的“〈诗品〉研究班”》(日文序),[日]兴膳宏,《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韩国的〈诗品〉研究》(韩文序),[韩]车柱环,《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诗品详解〉绪言》,[日]高松亨明,曹旭译,《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诗品汇注〉序》,叶庆炳,《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诗品汇注》,[韩]李鸿镇,洪润基译,《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0世纪中日韩〈诗品〉研究论文目录》,曹旭,《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试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对钟嵘的影响》,孙津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论钟嵘〈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赵国乾,《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钟嵘〈诗品〉对清诗话影响综论》,刘飞、刘宣如,《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关于〈诗品序〉的一处解读》,陈长义,《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论钟嵘对游仙诗的态度》,王今晖,《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十弊略述(上)》,王发国、王芸艳,《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论钟嵘的评诗标准》,陈国雄,《湘潭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味”在三部〈诗品〉中的演变及其原因》,王顺娣,《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钟嵘〈诗品〉(晋弘农太守郭璞)辨析》,王今晖,《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钟嵘的诗歌批评与诗学思想》,顾农,《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钟嵘家世新证(上)》,谢文学,《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论钟嵘〈诗品〉的诗论美学思想(四)》,张怀瑾,《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钟嵘〈诗品〉注释辨证》,邬国平,《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诗品〉曹植条疏证》,郭鹏,《唐山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再论钟嵘〈诗品〉中的陶诗源出于应璩说: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王澍,《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3期。

《钟嵘〈诗品晋阮步兵诗〉条疏证》,万德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诗品〉的诗歌本源论中和思想》,陈灿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钟嵘年谱疑义考析:仕履篇》,王发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诗品〉与当时的品藻环境》,周群华,《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钟嵘生卒年及〈诗品〉成书时间试测》,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7月出版。

《“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评钟嵘〈诗品〉的美学观》,王建亮,《呼兰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诗品〉晋记室左思条疏》,高小慧,《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十弊略述(下)》,王发国、王芸艳,《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诗品〉谢朓条三议》,孙兰,《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说〈诗品〉流水意象的文化透视举隅》,袁秋侠,《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说“直致”:关于钟嵘〈诗品〉的一个诗学概念的诠释》,汪文学,《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评〈诗品〉中“雅”的标准》,范松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周振甫〈诗品译注〉补正》,董常保,《忻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王俭、钟嵘与江淹关系考》,樊荣,《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

《钟嵘家世新证(中)》,谢文学,《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诗品中·序〉疑难问题辨说》,陈元胜,《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0世纪钟嵘〈诗品〉研究述评》,黄念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2004年

《钟嵘“诗味”论的再检讨——兼与日本清水凯夫先生商榷》,陶礼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沙尘埃里白玉 灌木丛中青松:论谢灵运的诗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王庆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简评钟嵘〈诗品〉的滋味论》,王建亮,《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钟嵘诗学对审美中心论诗学流派发展的影响》,吴寒,《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论钟嵘〈诗品〉对女诗人的评价》,王海青,《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才高词赡 举体华美:论钟嵘对陆机的评价》,刘昆庸,《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比较研究:〈诗品〉方法论探赜》,张福勋、贺松青,《阴山学刊》2004年第2期。

《刘勰与钟嵘论“奇”》,薛江,《渝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钟嵘〈诗品〉江淹条新解》,张俊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诗品〉以何定位曹操》,刘晓莉,《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江淹的文学批评观及对〈诗品〉的影响》,纪晓建,《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钟嵘家世新证(下)》,谢文学,《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钟嵘〈诗品〉对兴、比、赋的阐释》,郭令原,《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陈衍〈诗品平议〉中的“学人之诗”》,周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钟嵘“滋味”说简论》,吴建民,《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说“文秀而质羸”:关于钟嵘〈诗品〉王粲条疏证》,汪文学,《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论钟嵘〈诗品〉关于流派问题的理论建树》,陈文新,《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

《论钟嵘〈诗品〉一种新的版本》,邬国平,《文献》2003年第2期。《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及其理论体系》,徐桂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论〈诗品〉中的借言批评法》,秦丙乾,《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论三部〈诗品〉中的“雅”》,王顺娣,《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周振甫〈诗品译注〉同评共估(上)》,王发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周振甫〈诗品译注〉同评共估(下)》,王发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朱贺琴,《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被“误读”的知音:浅析〈诗品〉对陶诗的评价》,邓伟龙,《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钟嵘的感物美学》,李健,《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略谈〈诗品〉对谢朓的评价》,陶春林,《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钟嵘年谱稿(一)》,谢文学,《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诗品下·序〉疑难问题辨说(上)》,陈元胜,《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周振甫〈诗品译注〉述评》,吴凯,《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005年

《〈诗品〉品外诗人之考察》,陈庆元,《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钟嵘〈诗品〉析疑一则》,宋红,《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从〈诗品〉看钟嵘的文学观念及诗美理想》,胡红梅,《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结构层次:校注释译〈诗品〉的新视角(上)》,王发国,《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论江淹诗赋的悲歌心态——兼析钟嵘“诗可以怨”》,罗立乾,《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浅析〈诗品〉“以悲唯美”的审美倾向》,马黎丽,《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再论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王乐园,《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与钟嵘〈诗品〉关系考辨》,王丰先,《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3期。

《钟嵘〈诗品〉的“情性”观》,李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钟嵘年谱稿(二)》,谢文学,《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诗品下·序〉疑难问题辨说(下)》,陈元胜,《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结构层次:校注释译〈诗品〉的新视角(下)》,王发国,《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金安辉,《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郭沫若与钟嵘》,王海涛,《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试论钟嵘〈诗品〉的“滋味说”》,王维国,《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

《“直寻”新解》,齐效斌,《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4日。

《〈诗品序〉“赏究天人”、“学究天人”辨析:兼论六朝之际“赏”这一美学范畴的确立》,赵树功,《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从现实和传统角度看钟嵘〈诗品〉的“溯流别”》,王维玉,《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钟嵘诗品评注〉诗评》,张怀瑾,《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论传统文论鉴赏式批评的兴起》,胡大雷,《励耘学刊》(2005年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06年

《梁武帝与钟嵘〈诗品〉》,邬国平,《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诗品〉以“怨”评诗的理论及其意义》,涂敏华,《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从〈诗品〉对陆机的评价看钟嵘的诗歌鉴赏论》,李云,《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钟嵘〈诗品〉对鲍照的接受》,罗春兰,《殷都学刊》2006年第1期。

《〈诗品〉研究不应轻视隋唐时代的文献价值——以〈梁书·钟嵘传〉所录〈诗品序〉为中心》,邬国平,《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钟嵘年谱稿(三)》,谢文学,《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钟嵘〈诗品〉刘琨条疏证》,卫艳霞,《沧桑》2006年第1期。

《论钟嵘〈诗品〉“滋味说”的文化底蕴》,孟庆雷,《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论殷仲文谢混对玄言诗的终结》,胡大雷,《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钟嵘〈诗品〉所评之“凄怨”诗:以李陵秦嘉徐淑为例》,涂敏华,《东南传播》2006年第3期。

《“情兼〈雅〉怨”还是“情兼雅怨”——关于钟嵘〈诗品〉“情兼雅怨”的校释问题》,王顺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2期。

《浅谈钟嵘〈诗品〉中诗人的品第问题》,郑珊珊,《东南传播》2006年第9期。

《“江郎才尽”新考》,陈亮,《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钟嵘〈诗品〉中的“怨”——以其所评之汉诗为例》,涂敏华,《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本源世界的不懈追求——钟嵘诗歌意义探索的现象学精神》,齐效斌,《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钟嵘〈诗品〉四误辨说(上)》,张怀瑾,《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诗歌艺术特征的本质回归——试论钟嵘将“兴”置于“三义”首位的意义》,冉晓芹,《四川戏剧》2006年第4期。

《“吟咏情性”:钟嵘诗歌本质论在〈诗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储晓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江郎”何以才尽》,胡双,《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辨——兼述陶渊明诗接受史上的一个问题》,胡大雷,《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试论钟嵘〈诗品〉的三条纬线》,孔德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蒋雪艳,《齐鲁学刊》2006年第5期。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曹旭诗品学述评》,胡光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印象式批评——以刘勰和钟嵘文论言说方式之比较为例》,蕫玲,《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诗品〉 “风人”辨正》,马萌,《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宋书谢灵运传论〉文学思想及其对〈诗品〉之影响》,吴婷婷,《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浅论钟嵘〈诗品〉进步的文学思想观》,杨明干,《语文学刊》2006年第24期。

《应璩〈百一诗〉与形名学》,胡大雷,《中国诗学》(第1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07年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石家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诗品〉“风人”非“风人体”》,马萌,《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钟嵘〈诗品〉关于同品诗人的优劣诠次》,郭鹏,《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论钟嵘的〈楚辞〉观》,王承斌,《理论界》2007年第1期。

《任是古直也英豪——〈诗品〉曹操定位初探》,韩烨,《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满纸恩怨题团扇 千古谁解婕妤心——古诗词中团扇的哀怨意蕴琐谈》,王文倩、聂永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直寻”与“比兴”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反叛》,齐效斌,《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儒学思想对〈诗品〉与〈文心雕龙〉诗论影响之比较》,王世元,《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论“直寻”理论的诗学基础》,孟庆雷,《兰州学刊》2007年第2期。

《鲍照诗歌渊源考》,白崇,《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略论钟嵘〈诗品〉的“自然英旨”观》,傅晓青,《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钟嵘〈诗品〉对“诗可以怨”内涵的丰富》,马黎丽,《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诗品〉疑难问题辨说——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上)》,陈元胜,《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钟嵘对儒家诗学传统的突破》,吴建民,《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钟嵘〈诗品〉笺释一则》,徐君辉,《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论陶诗的“风华清靡”》,杨立群,《江淮论坛》2007年第3期。

《论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王则远,《北方论丛》2007年第3期。

《才性评析与中古文论的“文品”理论》,张恩普,《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解析钟嵘〈诗品〉对南朝寒士诗人创作的评价》,韦巍,《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试论钟嵘〈诗品〉中的“气”论美学思想》,陈冬芽,《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钟嵘〈诗品〉四误辨说(下)》,张怀瑾,《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论钟嵘〈诗品〉对五言诗发展的影响》,刘晓星,《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第8期。

《略论刘勰、钟嵘的“自然”论文学观》,傅晓青,《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诗品〉与〈文心雕龙〉诗学观之比较》,王承斌,《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诗品〉之自然悲慨与纳兰性德词风及成因探寻》,季汝甜,《云南电大学报》2007年第4期。

《从“政教功用”到“娱悦审美”——〈诗品〉与古代诗学思想之转变》,徐梅,《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试析钟嵘“自然”范畴的具体内涵》,刘智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曹操位列下品之原因解析》,曲景毅,《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直寻”:哲学视野中的诗学方法论》,孟庆雷,《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前二句疏证商兑》,王发国,《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诗品〉陆机诗“气少于公干”疏证》,蔡彦峰,《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诗可以怨”反诘》,章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钟嵘〈诗品〉阮籍诗“独出〈小雅〉”解》,冯巍,《文学前沿》2007年号。(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钟嵘师专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诗品出于人品
拉萨师专?马云教育基金启动 : 捐资一亿,十年赋能3000名西藏一线教职人员
行走在涵养“童心”的教改路上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二附小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实践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差异教学法在师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师专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浅析
钟嵘论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