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学
——小学数学学困生实现转化的有效途径

2018-02-26 07:23
关键词:指导性科学合理学困生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 山东青岛 266300)

一、需要明确教师示范

显性教学是教师示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教师示范,即通过对数学教学进行清晰、明确的表达和阐述,包括教师的声音、语态和思维方式。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示范,能够帮助学困生明确教学内容,从而对数学认识方面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思维引导和思维干预,帮助学生解决数学习题,并且,为学困生进行单独的训练时,需要教师为他们进行一定的引导,明确让学困生需要做什么,让学困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

1.教师使用清晰并具有一致性的语言

为了防止学困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出现对知识产生错误的认知,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清晰并具有一致性的教学语言,通过准确的表达,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在认识数字的课程中,教师要为学困生制定适合的教学内容。比如,100是由100个1或者是由10个10组成的。教师通过这样清晰的讲解,让学困生能够对数字拥有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在教授《加法运算》课程时,教师需要清晰明确的为学困生讲解加法的含义,让学困生可以快速的理解加法运算的定义,从而在实际的练习中加强对加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2.支持和鼓励学困生参与到示范活动

让学困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示范活动中,能够对学困生形成新的学习动力。示范活动主要为解答数学问题和参与解题的讨论。比如,教师在示范组合模型的课程中,需要支持和鼓励学困生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先进行单独的演示,然后挑选几名学困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制作出不同的组合模型。让学困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相关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示范过后,教师应当和学困生就实践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对学困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适当的考试。教师在示范过程当中,需要对学困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让示范能够得到保障。

3.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师示范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师示范,能够帮助学困生了解以及掌握数学知识。但是欲速则不达,教师如果选择了过多的示范,不单单浪费了教学时间,学困生无法及时吸收知识,还会对学困生开展自主探究造成障碍。所以,教师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师示范。

教师为学困生进行示范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为教学反馈、知识基础和学习的难易程度。教师如果讲解的知识较为简单,该难易程度也属于学困生可以接受的范围,教师选择一到两次的示范即可;反之,如果教授的知识较有难度,超出了学困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无法对知识进行完全掌握,教师则需要增加示范的次数,在分解步骤时为学困生进行讲解和指引,让学困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和吸收相应的知识内容。

教师应当依据学困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示范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果学困生的反馈情况较高,则可以不要教师示范。反之,则需要增加教师示范。比如,教师在教授《减法知识》的课程中,教师在示范后,对学困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得到反馈情况,根据相应的数据,对教学方案和计划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合理的示范让学困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开展指导性的数学练习

指导性的数学练习为显性教学中的另一关键因素。指导性数学练习能够让学困生在练习中发展和发散数学思维,培养学困生的数学能力,从而让其能够巩固学过的知识和将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1.明确学生必备的数学技能

教师在对学困生开展指导性的练习之前,需要明确学困生必备的数学技能,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困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比如,教师在开展数学游戏时,需要明确学困生是否具备对数字识别的技能,可以对数字进行快速的识别,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价和检验。又比如,在教授《学习和认识图形》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困生展示正方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不同的图形,对学困生在图形的认知和掌握方面进行考察,并且让学困生在课余时间找到不同形状的物体。

2.教师重视课堂提问环节

教师需要对课堂提问的环节给予重视,设计吸引学困生的问题,从而有利于让学困生主动参与数学讨论。让学困生可以在交流讨论中收获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数学问题的讨论能够推动学困生的数学能力不断发展,教师支持和鼓励学困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环节,选择不同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中得到学困生的学习反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想要得到有效的学习反馈,需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暗示,这样可以避免了一个学生回答的答案,其他同学也不会人云亦云的选择。

3.多重表达数学思维

数学思想是一种具体化结合形象化的表达,能够及时有效的引导学困生进行数学思维模式的构建,从而帮助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和相关理念。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时,需要选择多重方式将数学思维表达出来,让学困生可以从不同的情况下认识数学思维,理解数学思维,从而为学困生在解题上开拓新思路,有利于学困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结语

数学在小学时期,具有显著的发展性、普及性和基础性。数学教学需要面对全部学生,促使学困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是在数学授课的过程中,也缺少不了学困生的情况,学困生的存在为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莫过于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能力。教师需要应用更直接、更明确的显性教学方式, 让学困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巩固知识,收获知识,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指导性科学合理学困生
论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的发现及适用
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例适用难题及其破解——以最高人民检察院19个指导性案例为分析对象
刑事指导性案例中的法律论证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性价值
薪酬管理在企业人才激励中发挥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