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是教学活力的催化剂

2018-02-26 07:23
关键词:铁钉科学探究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潘口乡中心学校 湖北十堰 442211)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动性便会得到张扬,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第2课“铁钉生锈了”时,我饶有兴趣地给学生例举了生活中的铁锈,再拿出样品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开始观察一周前已经准备好的---铁钉生锈实验。各组学生发现完全浸没在冷开水、植物油中、干燥的空气中的三只试管中的铁钉均没有什么变化;而被水浸没一半且上方有空气的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特别是界面处铁锈较多。当同学们搞清楚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后,我话锋一转,问,如何让铁制品慢点生锈或不生锈呢?你有哪些方法?大家可以看书、可以讨论、可以查阅资料。这样本节课通过巧问、展示样品、实验事实、讨论交流等流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唤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意识,从而变“接受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巧用媒体 刺激兴趣

教材上不好讲的、不方便做实验的内容如讲雨的形成、火山、地震、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如何围绕太阳自转、馒头发霉的过程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我充分利用《长江教育杯微课大赛》中湖北省各地科学课的优秀微课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微课的图文声形并茂,学生就能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一目了然了。再如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像《地球以外有生命吗》、《遗传和变异》、《青春期男生女生身体的变化》、《化石》等这些也不太好上的内容,我就从国家一师一优课平台上择优选取精彩的课或截取片段为我所用。

网络环境中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凡是课堂上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纵然教师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做必要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昼夜交替》等一系列天文知识,《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知识,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三、动手实验 培养兴趣

科学课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做实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如在教学 “电磁铁”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大头针),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比如:吸取一个铁钉、一根铁棒、一吨钢材——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能与电流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导线的粗细长短有关、可能与铁芯的粗细长短有关、可能与线圈的多少有关。这时,我顺势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实验结论。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利用小灯泡、电线、电池组成一个检验器。让学生用手边的材料进行检验哪些能让电流通过,哪些不能让电流通过。同学们兴致可高了,钢尺、三角板、塑料尺、橡皮、纸、红领巾、勺子、钵子、硬币、纸巾、文具盒等都拿出来试一试,发现有的能让电流通过,有的不能。明白了什么是导体、绝缘体。有些同学下课后在食堂里拿些食盐、盐水、糖水进一步探究。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是简单地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四、创新拓展 延伸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探究科学规律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皆学问。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出规律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在学习了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第二节《做酸奶》后,我让学生回家后按步骤做一份酸奶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学习了《洗衣服的学问》后,在家亲自洗一洗自己的鞋子、袜子等,体会肥皂或洗衣粉的作用。要上《变色花》,我提前要求学生在家用紫包菜自制一瓶紫甘蓝液体带来,以便课堂上检验身边的物质哪些是酸性物质,哪些是碱性物质;当然学生学完本课后在家也可以用自制的紫甘蓝检测一些物质的酸碱性。

全新的教学方法,开放的课堂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思想集中,思维敏捷活跃,课堂学生手脑并用,争做实验,自我总结得出的结论就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在“玩”中学、“乐”中学,“做”中学,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猜你喜欢
铁钉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钉多少颗铁钉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钉铁钉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隔水取铁钉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