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非连续性文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6 07:23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赵州桥工具性

(1.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1121;2.安康市汉滨区果园小学 陕西安康 725000)

目前,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做到有机统一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研究主要通过结合“非连续性文本”这一阅读要求,提出了几点说明文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以期帮助一线教师完善说明文教学实践,提高说明文教学效果。

“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即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显然,‘说明’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其主要特点是直观、简明、信息量大等。而说明文也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因此,二者结合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在对一线教师“非连续性文本”和说明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教学:

一、方法与策略,指向文本阅读

要谈“非连续性文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方法与策略的问题。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所以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常常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此时则需要阅读策略的介入。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列图表、画思维图等,而“非连续性文本”的知识介入恰好能够解决学生对于这一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读懂图表信息,熟知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在阅读说明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搜集和归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以《赵州桥》为例,文本中涉及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列数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数据并没有十分准确的认知,也就很难达到对“赵州桥”的准确认识。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格的方式,以教室门的长度和宽度为对照,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补充在表格之中,这样在对照之中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准确含义。

二、补充与融合,指向文本深度

说明文是通过多种说明手法对一件事物或者一件事情进行准确说明的文章。如何实现对事物或事理的准确把握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一个难点。本文认为可以将一些关联性较大的“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融合,以期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及表格。在《赵州桥》中,语文教材在课文旁边配有插图(插图即为一个“非连续性文本”),能够较清晰的反映出“赵州桥”的宏观轮廓,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去观察这个插图,在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活中的广告、产品说明书都是很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同时也是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内容”。以“赵州桥”为例,可以通过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桥”的图片为补充内容,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举世闻名”。

再次,其他文本的介入与融合。我们的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同样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融合《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可用片段,通过截取片段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赵州桥,同时能够实现对“卢沟桥”的认识,这在无形之中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到了更广阔的地方。

三、工具与人文,指向学生发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紧紧围绕着这一“标准”展开。但是实际的说明文教学常常忽略人文性,而更多的强调了工具性,这是说明文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一大问题。

众所周知,无论是图表、说明书还是广告,都注重的是“说明”功能,强调的是“工具性”。但实际上,这些“非连续性文本”也包含有“人文性”,以“广告”为例,某体育产品的广告语是“永不止步”,一方面是告诉消费者要保持运动(工具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类社会和个体不断奋斗的精神(人文性)。“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的许多老师常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对文章说明方法的掌握、文章结构的认识以及课后习题的解答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说明文作为文本该有的人文性”。

仍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进行讨论,在课文中,文本除了对“赵州桥”的各种说明之外,还描写到:“栏板上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各自回首遥望......真像活了一样。”仔细品味,这段语言十分优美,质量很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这一段进行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着为“赵州桥”写一段广告词,在满足学生对于文本“人文性”需求的同时,实现说明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此外,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上研究课、课后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对利用非连续文本优化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总结;或者以多媒体技术为课程开发的有效手段,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说明文教学策略等,从而不断完善“非连续性文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不断提高应用效果。

结语

本文探讨“非连续性文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改善学生对说明文阅读兴趣不浓、写作状况不佳等现象;提高“非连续性文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开启“非连续性文本”在说明文教学中这扇“尘封已久的窗”,从而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孩子们在学习说明文时呈现出另外一番绝美的景致。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赵州桥工具性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3D打印“赵州桥”在天津落成创三项世界纪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历史悠久的赵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