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一棵小桃树》文本解读

2018-02-26 07:23
关键词:桃核贾平凹桃树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兼具数美,独具“鬼才”魅力。谢有顺先生说 :“贾平凹的散文,表达的正是贾平凹这个人,他是‘跳出来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读到辛酸和悲凉,这种感觉,比读他的小说时要强烈多。”[1]其早年的散文自然隽永、朴素传神,深得孙犁赞许。《一棵小桃树》最早刊发于1981 年《天津日报·文艺周刊》。老编辑孙犁为此感言:“此调不弹久矣,过去很多名家,是这样弹奏过的。它是心之声,也是意之向往。是散文的一种非常好的音响。”[2]

一、《一棵小桃树》创作缘由

贾平凹初期散文创作主要关注自我,倾向于自我内心世界的大胆展示,真诚地袒露出青春的苦闷和奋斗的坚韧信念。他孤僻内向的性格,迫使他退到主观世界里,心理上的自卑感、寂寞感磨炼着他,但却丰富了他的感情。《一棵小桃树》无疑是最能表现他“真情”的著作之一。《一棵小桃树》原名为《我的小桃树》,文中一共出现了八次“我的小桃树”,足见作者对小桃树的至深感情。文章伊始,“我”就提到了因“常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终没有写出一个字来”而感到忏悔。为何要忏悔呢?若是普通的一株树,能够引起“我”这样的一种浓烈的感情吗?我们知道,正如贾平凹所写的其他作品(如《丑石》)一样,他往往以一颗敏感的心感受着一树一石、一山一水 , 感应着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细微一角,从那些常常被人们忽略或者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牵引出丝丝缕缕的情怀,发别人之所未发。在这里,就暗示了“小桃树”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一棵小桃树》的课后阅读提示中写道 :“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可见,这篇文章暗含了两条线索,小桃树的经历是作为明线贯穿全文的,而“我”的成长,又是作为一条暗线呈现的。在对这篇散文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需要关注到作者“我”和小桃树之间的种种联系。

二、孤独

孤独是生命的常态,也是许多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一种心态。贾平凹对孤独有着超越常人的理解和阐释,在他的作品《一棵小桃树》中,我们不难看出,孤独是本文的一个理解点。

1.小桃树的孤独

小桃树出生的孤独:这棵小桃树起源于“我”为了蓄梦而埋在院子角落的一个桃核,才发芽时,它在院子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里艰难地“拱出一点嫩绿儿”;长得又是“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这是一棵多么渺小、脆弱、可怜的幼苗啊。然而,它的弱小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关爱,反而“大家都笑话它”,连奶奶都说它“没出息”。之后“因为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小桃树从出生开始就被边缘化和漠视,孤孤单单,默默无闻。

小桃树生长的孤独:小桃树带着“我”的梦,默默地长大了,却“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连同它的小主人“我”也逐渐将它遗忘了。它就这么孤孤单单的生长着,没有花花草草、莺莺燕燕去陪伴着它,也没有肥沃的土壤去滋养着它,更没有多少人悉心照料着它。期间,遇到过被猪拱折过的危险,还差点遭受被家人砍掉的命运,可是,它就这么默默地忍受过来,长到了院墙高。我想,若小桃树也像人一般有感情,能表达,那它该是多么希望“我”能回来见它一面,多么希望家人能够关注下自己啊......可惜,它只是一棵小桃树,它只能这么孤单地成长,它要开花,许诺给“我”一个绿色的幸福的梦。

小桃树花开的孤独:花终于开了,可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它的开花也是如此的孱弱,“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令人揪心。在风雨中第一次开花,对它来说第一次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可是“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也没有多少人去欣赏它的花开。可怜的小桃树,它的花在孤独无助中零落入尘。

2.“我”的孤独

那么,作者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了这样一棵孤独、孱弱的小桃树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忏悔和对它的爱怜吗?答案是否定的。里普斯认为 :“审美的欣赏并非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3]事实上,作者在写小桃树的背后隐喻着一个和小桃树一样孤独的“我”。“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小桃树是“我”,“我”便是小桃树。

联系作家的成长经历,贾平凹像小桃树一样生长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样子极猥琐”,正好对应了作家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贾平凹生于陕南山区,小时家庭窘迫。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 :“我出生在一个 22 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课,争不到篮球。”[4]父亲是教师,常不在家,“文革”中遭批斗,母亲极谦让,他自认为外表丑陋,木讷拙言,这使他天性孤独,他说:“我不喜欢人多,老是感到孤独,每坐于我家堂屋那高高的石条石阶上,看着远远的疙瘩寨子山顶的白云,就止不住怦怦心跳,不知道那云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一只很大的鹰在空中盘旋,这飞物是不是也同我一样没有一个比翼的同伴呢?”[5]

随着“小桃树”慢慢长大,“我”也“到城里上学去了”,面对眼前“好景儿这般多”的都市,“我”一心想着“学习呀,奋斗呀”。那株曾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小桃树”,也渐渐地被“我”淡忘了。然而“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从初到城市的“血气方刚”慢慢变为“垂垂暮老”呢?19岁的贾平凹怀着梦想来到了城市,被推荐上大学的贾平凹是一个乡村的幸运儿,成为乡村社会为数不多的可以名正言顺、光彩地逃离乡村的人。贾平凹是怀着渴望与急切的心情将自己抛进城市社会的,然而繁华的都市带给他的是一种巨大的陌生感与恐慌,这让他在城市面前产生了更深的自卑感。他感觉到,他也是如“小桃树”般孤独,孱弱,自卑地成长着。

三、成长

1.孤独中奋力花开

小桃树虽然孤独、孱弱,最终还是开花了:“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一个虚词“竟”表达了“我”对小桃树花开的无比惊讶,不仅仅是作者,任何人都会感叹于小桃树的花开,因为这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它是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能开花的树,就像我们感叹一丛从悬崖边生长出来的小草,一株从沙漠里开出鲜艳的花一般,感叹惊讶于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虽然桃花“开得太白了,太淡了”,既没有“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的喜庆,也没有“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灿烂,但至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证明了自己奋斗的意义。就算在风雨中“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在枝头“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此时的小桃树不再是孱弱的形象了:它勇敢,与风雨斗争,被打倒再挣扎着起来,自强不息;它从容,一树桃花,深重,庄重,如同高傲的天鹅,羽毛剥脱无几,气度仍在;它明艳,花苞只剩一朵,依旧有光闪烁;它是胜利的,枝头带着希望,傲视风雨。[2]

2.孤独中勤奋进取

出身农村与功利性写作态度,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作者的寂寞感和孤独意识。在《“卧虎”说》中,他表露自己心迹,“终有幸见到了‘卧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后的创作生涯,将更进入一种孤独境地”。[5]可见,作者知道自己的孤独,这孤独也是他自找的,刻意制造的一种心境,为了追求事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看,作家清冷悲观的文字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强劲上进的心。在文中,作者爱怜小桃树,实则是爱怜这个一直在勤奋进取的自我。作者将自己挣扎迂回力求超越平凡、拥抱幸福的奋斗历程编写到小桃树的生命图景中,化身成为“梦的精灵”。

奶奶带来了梦的种子:“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别的孩子含着桃核去做关于幸福的美梦,而“我”却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每每小桃树成长一些,“我”便欢喜一次。“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别人暂时忘了幸福梦,“我”却能天天看着它成长,并且坚信“我的梦是绿色的”,是有生命的。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梦开始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随着小桃树一同成长,虽然孤独,但是也有快乐和满足。

1972年,作者到西安上大学,仍感到孤独,被人轻视和歧视,因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渗进了太多的悲哀和忧郁,所以形成了他乖僻忧郁、强烈自卑的性格,这孤寂冷漠的性情,使他更愿意去亲近自然,潜心读书,滋生了对文学的憧憬,并形成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获得外部承认的基本人生态度。但可惜的是,疼爱他的奶奶去世,再次给他打击。不久,文革开始,家庭败落。多重重压下,作者生命的底色愈加灰暗无光。作者伫立在窗前,望着在风雨中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纷纷掉落,像一只天鹅般,变得赤裸、黑枯,仿佛看到了同样的自己。但是当“我”看到“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的情景时,“我”不禁自惭形秽:一株桃树面对这风雨仍能勇敢前行,而“我”面对挫折望而却步,止步不前。失意的作者从中汲取了奋斗的信心和鼓舞,还有心田的安宁和温暖,怀着感恩之情憧憬雨过天晴,桃树结果,梦儿成真。[2]

作者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一旦在心灵生根,常常就会激发他非凡的意志力和创造力,而由“我”亲手种下的小桃树,这时不仅仅只是一棵树而已,而是“我”生命中的指明灯,“我”的精神源泉,它成为“我”走出孤独心态、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从踏上文学之路开始,在灵魂和思想深处,“我”虽然是孤独的,但也是上进的。

四、孤独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孤独屈服。成长道路上正因为有这些孤独的存在,“我”才能怀揣着梦想砥砺前行,才能让曾经种下的梦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么一棵小桃树,指引着,鼓舞着我们,在黑暗的隧道里摸索,最终看到胜利的曙光。

猜你喜欢
桃核贾平凹桃树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借”来的成功
“借”来的成功
手中的桃核
西安这座城
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