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2018-02-26 07:23
关键词:动作信息化信息技术

(浙江金华市婺城区九峰职业学校 浙江金华 321075)

一、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为体育信息化教学课改提供了可能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因此,教师关注的重点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将实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梦想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对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一个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各种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特性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传授的知识信息。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就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很突出,如: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创建。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能培养学生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缺点也有,如: 1.教师如果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课堂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所降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讲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将明显地降低,而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境里,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教师必须要在不同的情况下给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教师没有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或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准备不足或应变能力稍差时,就有可能出现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局面。 2.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难以实现。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求学校对教学设备条件也要不断更新和升级,促使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运用水平要求也较高,学校里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让每名教师都能自如驾驭先进的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行带了局限。

信息化的到来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也十分深刻,而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信息的寻找和采集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直接“灌输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眼里普通的信息化设备已经不再属于“高新科技”,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和从网上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老师,也远远超过过去大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一代人的行为习惯,进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2.推动了体育教育的普遍性和终身化。

体育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体育技能的立体模拟,声音的重现,呈现技术动作的动态过程等功能。形式多样,切合学生年龄特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动作和习惯。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一定非得在课堂上才能获取知识,如教学视频、网络教育、各类学习网站等。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平台实现终身教育。

3.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并且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与创新。学生对没接触过或接触少的运动,认知能力较低,需要老师以具体的、形象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如低年级早操的学习,中高年级球类的技术学习都是难度较大的学习项目,采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则可以通过视听技术和正误对比技术,直观真实地展示动作技术,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形成技术动作,降低学习技术动作的难度。老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大大降低教学难度,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4.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在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技巧的滚翻动作等。在教学中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老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突出了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三、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应用实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信息技术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都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符合信息社会对于教育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硬件条件的微型化,可以提供云服务,便于随身携带等新的特征。同时,为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变革。

1.用于课前测试,实现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全过程监测(监测学生运动心率)

如何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老师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对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基本任务的同时又保证学生运动安全,防止运动意外发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体育课的教学,最难把握的就是运动强度与学生运动能力的配比,而现在出现运动手环就能实时反映学生的生理指标,为体育老师的课堂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如现已上市并在某些学校应用的GJSport运动手环。通过学生绑定与佩戴GJ-Sport运动手环,可以实现实验班的学生体育课出勤率、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运动量监测等目标,可动态监测实验班体育课100名学生的运动状况。无论是在场内或场外,都可以通过老师端P.E课宝APP实时管理。

2.用于课堂考核,改革建立新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要求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问题等方面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确保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班级运动监控与数据分析系统,探索一套以互联网+云计算为支持的适合学校体育课程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运动监控的管理,避免课堂现场学生受伤及训练过度,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学生课上的运动强度。改变过去课程评价偏重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综合考量学生情绪、注意、参与、交往、思维、生成等状态因素,建立发展性的、非等级性的教学评价机制。

3.用于课外参考,用科学数据制定体育课程教学方案与个性化体育训练方案

我们可以透过收集及分析体育课训练时的心率数据,了解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身体状况及做出客观的决定。通过课后的统计与分析,精准的数据能根据每个学生制定科学、个性化的训练方案。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给他们开出运动处方,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运动技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放大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让他们真正爱上体育课,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用于课堂迁移,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体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包括现阶段在内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各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无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通过地区统筹,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微课,微视频,甚至名师面对面指点等方式,无线放大名校名师的作用,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最大限度的平衡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实践证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大大促进了体育教育理论创新,促进了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也为信息产业和教育理论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动作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